腦膠質瘤已成為兒童第二大腫瘤,僅次於白血病,特別是5~9歲兒童發病率最高。兒童腦膠質瘤易被誤診為感冒,誤診率高達50%。假如孩子頭痛、嘔吐、視力减退、走路不穩,就很可能是腦部患有腫瘤。
腦膠質瘤臨床症狀如下:
1、頭痛:大約有30%的腦膠質瘤患者表現為頭痛,其中約有70%的人頭痛會逐漸加重。這種頭痛大多沒有特异性,只是呈現間斷性,多位於病變的同側,表現為鈍痛而不是跳痛,有時不容易與緊張性頭痛相鑒別。
2、精神改變:大約有15~20%的膠質瘤患者是以精神狀態的改變為首發症狀,主要表現為情緒、人格、認知功能、記憶力等方面的變化。
3、局灶性神經症狀:腫瘤位置的不同還可以引起相應的神經缺失症狀,如肢體的癱瘓、感覺障礙、失語、步態不穩、失讀和失寫等症狀。
4、顱神經症狀:不同的顱神經受損會產生相應的神經症狀,如視力下降、複視、眼球斜視和面癱等。
5、癲癇發作:大約有1/3的腦膠質瘤患者表現為癲癇發作,並且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發生率新增至50~70%。其中,有一半的癲癇為局限性發作,而另一半為全身性發作。
總的來說,腦膠質瘤可以表現為神經系統疾病的所有症狀,但並不是所有症狀都會出現在某一個人的身上,而且這些早期症狀會隨著腫瘤的類型、組織特點、生長的部位和速度而變化。囙此,如果出現了相關明顯的症狀,一定要及早到醫院的檢查確診,以免病情惡化,導致不可逆轉的後果。
腦膠質瘤檢查方法有哪些?
1、超聲波檢查:可幫助定側及觀察有無腦積水。對嬰兒可通過前囟進行B型超聲掃描,可顯示腫瘤影像及其他病理變化。
2、腦電圖檢查:神經膠質瘤的腦電圖改變一方面是局限於腫瘤部位腦電波的改變。另一方面是一般的廣泛分佈的頻率和波幅的改變。這些受腫瘤大小、浸潤性、腦水腫程度和顱內壓增高等的影響,淺在的腫瘤易出現局限异常,而深部腫瘤則較少局限改變。在較良性的星形細胞瘤、少枝膠質細胞瘤等主要表現為局限性δ波,有的可見棘波或尖波等癲癇波形。大的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可表現為廣泛的δ波,有時只能定側。
3、放射性同位素掃描:生長較快血運豐富的腫瘤,其血腦屏障通透性高,同位素吸收率高。如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顯示同位素濃集影像,中間可有由於壞死、囊腫形成的低密度區,需根據其形狀、多發性等與轉移瘤相鑒別。星形細胞瘤等較良性的神經膠質瘤則濃度較低,常略高於周圍腦組織,影像欠清晰,有的可為陰性發現。
4、放射學檢查:包括頭顱平片,腦室造影、電子電腦斷層掃描等。頭顱平片可顯示顱內壓增高征,腫瘤鈣化及松果體鈣化移位等。腦室造影可顯示腦血管移位及腫瘤血管情况等。這些异常改變,在不同部位不同類型的腫瘤有所不同,可幫助定位,有時甚至可定性。特別是CT掃描的診斷價值最大,靜脈注射對比劑强化掃描,定位準確率幾乎是100%,定性診斷正確率可達90%以上。它可顯示腫瘤的部位、範圍、形狀、腦組織反應情况及腦室受壓移位情况等。但仍需結合臨床綜合考慮,以便明確診斷。
5、核磁共振:對腦瘤的診斷較CT更為準確,影像更為清楚,可發現CT所不能顯示的微小腫瘤。
6、腦脊液檢查:作腰椎穿刺壓力大多增高,有的腫瘤如位於腦表面或腦室內者腦脊液蛋白量可增高,白細胞數亦可增多,有的可查見瘤細胞。但顱內壓顯著增高者,腰椎穿刺有促進腦疝的危險。故一般僅在必要時才做,如需與炎症或出血相鑒別時。壓力增高明顯者,操作應慎重,勿多放腦脊液。術後給予甘露醇滴注,注意觀察。
雖然腦膠質瘤的診斷方法有很多,但要儘早的發現腦膠質瘤,還是要靠積極地篩查以及對腦膠質瘤疾病症狀的瞭解。腦膠質瘤的生存率很低,囙此,早期進行腦膠質瘤的臨床篩查可有效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