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原文是什麼?應該如何理解?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此詞創作時間在西元1181年至1192年間,是辛弃疾被彈劾去職、閒居帶湖時所作。辛弃疾在帶湖居住期間,他無心賞玩。眼看國是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宋代〕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强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譯文

人年輕的時候不懂憂愁的滋味,喜歡登高遠望。喜歡登高遠望,為了寫出新詞,沒有愁而硬要說有愁。

現在嘗盡了憂愁的滋味,想說卻說不出。想說卻說不出,卻說道:“好凉爽的一個秋天啊!”

注釋

醜奴兒:詞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廣豐縣西南。因狀如廬山香爐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罷職退居上饒,常過博山。

少年:指年輕的時候。不識:不懂,不知道什麼是。

“為賦”句:為了寫出新詞,沒有愁而硬要說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識盡:嘗够,深深懂得。

欲說還(huán)休:表達的意思可以分為兩種:1.男女之間難於啟齒的感情。2.內心有所顧慮而不敢表達。

休:停止。

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帶湖閒居時的作品。通篇言愁。通過“少年”時與“而今”的對比,表現了作者受壓抑、遭排擠、報國無路的痛苦,也是對南宋朝廷的諷刺與不滿。

上片寫少年登高望遠,氣壯如山,不識愁為何物。無愁說愁,是詩詞中常見的文人習氣。下片寫而今歷盡艱辛,“識盡愁滋味”。“而今”二字,轉折有力,不僅顯示時間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經歷。在涉世既深又飽經憂患之餘,進入“識盡愁滋味”的階段。所謂“識盡”,一是愁多,二是愁深。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說,有的不便說,而且“識盡”而說不盡,說之亦複何益?只能“卻道天涼好個秋”了。比之少時的幼稚,這或許是老練成熟多了。其實“卻道”也是一種“强說”。故意說得輕鬆灑脫,實際上也是難以擺脫心頭的沉重抑塞。周濟說辛詞“變溫婉,成悲凉”。讀此詞者,當能辨之。

全詞構思新巧,平易淺近。濃愁淡寫,重語輕說。寓激情於婉約之中。含蓄蘊藉,語淺意深。別具一種耐人尋味的情韻。

創作背景

此詞創作時間在西元1181年至1192年間,是辛弃疾被彈劾去職、閒居帶湖時所作。辛弃疾在帶湖居住期間,他無心賞玩。眼看國是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

本文標題: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原文是什麼?應該如何理解?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1108295388316
相关資料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潜賦》作者是誰?該如何賞析呢?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據詞題可知,此詞當作於西元1174年中秋夜,為贈友之作。十二年中,為了收復中原,作者曾多次上書,力主抗金。但經“符離之敗”,“隆興和議”,事實證明趙昚也是畏敵如虎的投降派。
標籤: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潜賦 宋朝 辛弃疾 文化 讀書 白髮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該怎樣鑒賞?創作背景是什麼?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裏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這首《破陣子》大約也是作於這一時期。《曆代詩餘》卷一百十八引《古今詞話》:“陳亮過稼軒,縱談天下事。亮夜思幼安素嚴重,恐為所忌,竊乘其廄
標籤: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辛弃疾
《鷓鴣天·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原文譯文及鑒賞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漢箭朝飛金僕姑。追往事,歎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這首詞是他晚年家居時,碰到客人和他談起建立功名的事,引起他回想從青年到晚年的經歷而作的。
標籤: 鷓鴣天 金兵
《淮上喜會梁川故人》原文是什麼?怎麼翻譯?
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今日相見,歡笑融洽的情態一如從前,人已頭髮稀疏,兩鬢斑白了。這首詩描寫詩人在淮上喜遇梁州故人的情况和感慨。
標籤: 淮上 文化 讀書 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