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內閣大臣權力那麼多他們為何動不了東廠太監

和文官比起來,即使由內閣雛形產生的內閣首輔大臣權力非常大,可是東廠的負責人是司禮監的二號人物,也被稱作秉筆太監。

還不瞭解:明代內閣大臣和東廠的讀者,下麵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明代內閣大臣的權力很大,為何鬥不過東廠的太監?

明清以來,自從朱元璋廢除丞相之後,皇帝的權力不斷的加强,皇帝工作也不斷的新增,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了內閣的雛形,即使這樣,因為突然空出來的丞相權力一時間變成真空,使得六部及一下的官吏失去約束,皇帝不得不想辦法用其他的方法來約束控制官吏。

對於皇帝來說,身邊的太監大概是最能够信任得了,為了能更加有效控制朝臣,從朱元璋開始,設立了廠衛制度,廠衛是一個非常特殊的體系,他們直屬皇權,為了皇帝做事,廠指的是東廠、西廠,裡面完全由太監組成,衛指的是錦衣衛,最早是朱元璋將自己的錦衣親軍。

再奪取江山以後,沒有戰爭任務的親軍被改造為了錦衣衛,專門負責替他打探各種情報,監控手下的大臣。朱元璋去世以後,繼任者不管是建文帝還是朱棣都延續了這一個政策,基本上成為祖傳的制度,朱棣因為皇位不正,又增設了東廠,還在後續的繼任者中衍生出了西廠和東廠。

為了應對日益龐大的官吏,皇權不得不一步步的加强廠衛的權力何人力,逐漸制度化的廠衛形成了自己的勢力,演變成後來的閹黨。而以文官為主的官吏為了地知廠衛的迫害,也抱團取暖,形成了勢力龐大的文官集團,這一些人要麼以地域為紐帶,要麼以科舉為線索互相攀附。自始至終,明代官吏制度都在這條路上畸形發展。

因為有皇權支持,廠衛無孔不入,他們由太監負責,直接對皇帝進行彙報,和外廷的官員有著天然的分割線,常常水火不容,出於忌憚皇權的本能,大部分的人都非常忌憚廠衛,從朱元璋開設立始,就有無數的人要求廢除廠衛。但是被皇帝視為左膀右臂的他們不會被皇帝丟棄。

相反還大力加强他們的權力,比起廠衛組織,皇權更加忌憚文官,原本像錦衣衛這樣的機构,權力已經相當大了。沒想到東廠,西廠後來居上,到明末的時候,成熟的太監勢力已經成為何文官分庭抗禮的一股勢力,和這時候文官結成的東林黨爭得你死我活,直接導致明代國力內耗?

整個廠衛中,錦衣衛歷史最悠久,而西廠類似於臨時機构,出現的玩,存在的時間短,權力最大的屬於東廠,整個明代都屬於常設機构,它不僅有著監察百官的機构,甚至可以直接監察錦衣衛。

越往後,隨著皇帝對東廠宦官越信任、給他們的權力越來越大,錦衣衛已經隸屬於它們麾下。即使名義上是獨立機构,已經變成宦官閹黨的打手機构,此後和文官的鬥爭當中,宦官始終不落下風,就是因為各種權力累加的結果。

和文官比起來,即使由內閣雛形產生的內閣首輔大臣權力非常大,可是東廠的負責人是司禮監的二號人物,也被稱作秉筆太監。他們是內閣大臣直達天聽的橋樑,沒有他們的點頭,內閣首輔連皇帝的面都見不到,如果在加上一個掌印太監,可以分分鐘玩死內閣大臣。

讓人可怕的是,很多時候,掌印與秉筆是一個人兼任的,這時候既可以代替皇權,又握有錦衣衛和東廠的勢力,對付文官,簡直不要太簡單,譬如他們的代表人物,像王振,劉瑾,魏忠賢這些人都是負責東廠的宦官,他們也是明代專權宦官的代表。放到整個歷史上也屬於首屈一指的宦官。

本文標題: 明朝內閣大臣權力那麼多他們為何動不了東廠太監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0644182327582
相关資料
明朝時期的廷杖是什麼樣的該刑罰能打死大臣嗎
明代的廷杖有多厲害,為什麼靠打屁股,就能把大臣打死?今天我們要論述的一種刑罰是廷杖,只靠打屁股,它真的能將人活活打死嗎?;朝廷之內,大臣惹得皇帝龍顏大怒,皇帝會命令侍衛用廷杖重打。朱厚照龍顏大怒,命令錦衣衛將這群存心意圖破壞他好事的一百四十
標籤: 明朝 明朝歷史 中國古代史 歷史 朱厚照 歷史學
朱元璋給大臣發了很多免死金牌他們被殺時為何不用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明代皇帝朱元璋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免死金牌是什麼?朱元璋當初發了那麼多金牌,被殺時為何不用?但是朱元璋時期大部分功臣還是被冠以謀反罪而死,那麼問題來了,朱元璋當初發了那麼多金牌,被殺時為何不用呢?所
標籤: 朱元璋 明朝 歷史 李善長 朱亮祖 明朝歷史
歷史上李商隱是駢體文的專家嗎?有哪些作品?
李商隱在令狐楚的培養下,成了一比特駢體文的專家,為許多官員代筆起草過奏摺、書信等文書。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對李商隱的駢體文評估很高,認為只要《樊南文集》存留,唐代的駢體文就算全部遺失也不可惜。
標籤: 李商隱 駢體文
李建成占盡優勢,為何沒鬥過李世民呢?
李建成身為太子,的確比李世民有著更大的資源,只不過這是政變前,但如果說政變的時候李建成比李世民更有優勢,這個是不對的。李建成之所以被殺,第一,李建成沒有任何優勢可言,甚至反而落下風。
標籤: 李建成 李世民 中國古代史 唐朝 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