阪泉之戰:黃帝與炎帝兩個部落之間的戰爭,在怎樣的背景下爆發的?

在黃帝統一華夏的過程中,與炎帝兩部落聯盟在阪泉進行過一次戰爭,史稱阪泉之戰。傳統的說法是黃帝與“炎帝神農氏”作戰,囙此近人提出這場大戰應是“炎黃之戰”,在北京延慶阪泉村建“炎黃聯合紀念碑”,這實為歷史的誤會。所以,阪泉之戰是黃炎之間的戰爭,不能稱“炎黃之戰”。

在黃帝統一華夏的過程中,與炎帝兩部落聯盟在阪泉進行過一次戰爭,史稱阪泉之戰。此戰對開啟中華文明史、實現中華民族第一次大統一有重要意義。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阪泉之戰曾見載於春秋時期的史籍中。西元前636年由於內亂,周王出奔於鄭國,次年狐偃建議晋文公“求諸侯,莫如勤王”。晋文公“使蔔偃蔔之,曰:吉,遇黃帝戰於阪泉之兆”。後來司馬遷“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收集民間傳說並進行實地考察,參證文獻記載寫成《史記·五帝本紀》,復原了阪泉之戰的歷史過程。

戰爭背景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慣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鹹來賓從……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由此可知阪泉之戰發生於神農氏時代之末,由原始農業的發明所開創的全盛時期氏族制度早已走向衰落,為物質利益而進行的戰爭日益增多,給正常的生產生活帶來巨大威脅,社會分化日益加劇,氏族制度的習慣法對於調節社會矛盾已顯得無能為力了。為了應付越來越多的戰爭,旨先是親屬部落聯合在一起,結成聯盟,進而又結成範圍更大的聯合體,武力强大的黃帝部落用暴力征服不順從者,根據“以力為雄”的原則,成為享有很高威信的“酋豪”,很多較弱小的部落紛紛投靠,以求得保護。然而活動地區相近的炎帝部落也在四方征討,擴大自己的勢力,同樣想佔有雄者的地位,為此,兩强相遇,黃帝、炎帝間終於發生了阪泉之戰。

這是華夏集團內部兩個同源共祖的遠緣親屬部落間的一場爭雄的戰爭。因為據《國語·晋語四》記載,在口耳相傳的譜系中,他們的先祖都是從與有嶠氏互為婚姻集團的少典氏分裂出的女兒氏族,一個發祥於姬水,當即古漆水,發源於今陝西麟遊西偏北的杜林,於今武功入渭。以姬水成者,即姬氏族,另一個發祥於薑水,在今陝西境內的渭水上游一帶,今寶雞尚有清薑河,以薑水成者,即薑氏族。在數千年的歷史行程中,這兩個古氏族日益繁榮、昌盛,分裂出很多女兒氏族,發展成很多部落,除了留在祖居之地的以外也有不少支系四外發展,開闢新的生存空間。距今五千年前登上歷史舞臺的黃帝和炎帝,就是東向發展,到達今河北、河南的姬、薑兩古族的後裔。

黃帝,姬姓,傳說他都有熊,即今河南新鄭,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炎帝,薑姓,是發祥於薑水的那支古族後裔。不過由於兩漢之際,曾對傳說時代的古史系統進行了一次大整理,此後記載中多見“炎帝神農氏”的用語,囙此長久以來,對阪泉之戰與黃帝對陣的一方究竟是誰,曾有不少歧義。傳統的說法是黃帝與“炎帝神農氏”作戰,囙此近人提出這場大戰應是“炎黃之戰”,在北京延慶阪泉村建“炎黃聯合紀念碑”,這實為歷史的誤會。就司馬遷撰寫的《史記》看,西漢以前的傳說中,炎帝與神農氏本不是一個人,如《五帝本紀》載阪泉之戰經過,說因神農氏世衰,對諸侯間相侵伐“弗能征”,黃帝、炎帝才代之而起,互相爭戰。清代學者崔述注意到,“前文言衰弱,凡兩稱神農氏,皆不言炎帝,後文言征伐,凡兩稱炎帝,皆不言神農氏”,可知與黃帝戰者自為炎帝,與神農無涉;其後又有“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此處又不言炎帝,可知帝於黃帝之前者是神農,與炎帝無涉。此後一些學者進而考證了“炎帝神農氏”這一用語的形成過程。實際上,將阪泉之戰的黃帝、炎帝稱之為“黃炎”早在戰國典籍上就已流行了,而“炎黃”一語的出現較晚,代表了與“黃炎”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阪泉之戰是黃炎之間的戰爭,不能稱“炎黃之戰”。還有研究者認為黃帝、炎帝既然同源共祖,姬、薑兩姓又世為婚姻,因而不應自相火拼,阪泉之戰與黃帝對陣的不是炎帝,而是伐滅了炎帝並襲用其名的蚩尤,或說阪泉之戰就是涿鹿之戰在傳說中的分化,訛傳。然而,黃帝、炎帝雖是遠緣親屬部落,但阪泉之戰時,距兩部落先祖從同一母氏族中分裂出來,又沿不同路線東漸之時已很遙遠了,到了原始社會末期,私有制的發展已瓦解了血緣親屬同生共死的古老團結,形成“强則分種為酋豪,弱則為人附落”的新觀念,那麼這種遠緣親屬部落間的爭雄戰爭應是在所難免的。而且這時的部落很多,戰爭也很多,有大量的考古發現為證,口耳相傳的歷史,在流傳過程中既會有分化,也會有綜合,阪泉之戰與涿鹿之戰的某些記載即使有相通之處,也不能論定就是一場戰爭。

本文標題: 阪泉之戰:黃帝與炎帝兩個部落之間的戰爭,在怎樣的背景下爆發的?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0440125305854
相关資料
南郡之戰的最大受益者是誰?劉備還是孫權?
由於從夏口順流而下可直達柴桑,囙此,劉備到達夏口,實際上是將戰火引到了孫權身上。綜上所述,孫權雖然通過南郡之戰,成功從曹操手中奪得南郡,但是,劉備卻借南郡之戰構築起針對南郡的包圍圈,從而使孫權失去了戰畧主動權。
標籤: 孫權 劉備 周瑜 曹操 三國
邲之戰中有哪些令人詫異的事?勝者竟幫敗者逃跑
邲之戰,又稱“兩棠之役”,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會戰,是當時兩個最强大的諸侯國——晋、楚爭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較量。西元前597年,楚國圍攻鄭國,晉國派出軍隊救援,雙方在邲地展開爭奪,這便是歷史上的邲之戰。邲之戰是繼城濮之戰後,兩國之間第二次重
標籤: 邲之戰 歷史 晉國 戰爭 楚國 東漢
魏滅蜀之戰的具體經過是怎樣的?蜀漢是如何滅亡的?
魏滅蜀之戰是三國後期的吞併戰,也是强者消滅弱者的一場戰爭。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9月,魏軍全面發動攻勢,蜀國方面依照薑維的佈防計畫,命漢中的蜀軍不得戰鬥,退至漢樂二城駐守。魏興太守劉欽由子午穀出與魏軍主力會師
標籤: 鄧艾 諸葛瞻 薑維 鐘會 劍閣 魏滅蜀之戰
魏滅蜀之戰:三國後期的吞併戰,在怎樣的背景下爆發的?
魏滅蜀之戰是三國後期的吞併戰,也是强者消滅弱者的一場戰爭。263年8月,魏國實際領袖司馬昭决定向蜀漢發動戰爭,派遣鐘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263年11月,蜀漢正式滅亡,開始了三國時代統一的序幕。三國後期,魏、吳、蜀並立抗爭的局面因三方力
標籤: 薑維 魏滅蜀之戰 三國 司馬昭 歷史 鄧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