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康熙的政治舉措都有哪些?

康熙時著手整頓吏治,恢復京察、大計等考核制度,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康熙設立南書房,實際上成為皇帝的機要秘書處。乾隆時期直接撤銷議政王大臣會議,公權力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成為清代中央集權制度的頂峰。康熙親政後,著手强化皇權。康熙晚年倦勤,導致官吏貪污,吏治敗壞。

歷史上康熙的政治舉措都有哪些?康熙時著手整頓吏治,恢復京察、大計等考核制度,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在中央,由於皇帝推崇乾綱獨斷,導致內閣形同虛設,清初還保留政大臣共同議政的形式。康熙設立南書房,實際上成為皇帝的機要秘書處。雍正時設軍機處,為政府最高決策機构,而軍機大臣也是“跪受筆錄”。乾隆時期直接撤銷議政王大臣會議,公權力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成為清代中央集權制度的頂峰。

明清雖然不設宰相,但是明代內閣大學士就有宰相之實,而清朝只有內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才有宰相之實,可見清代對大臣的管制之嚴。而三代帝王更是充分利用秘密訪查、秘折上奏等管道以秘治秘、秘密治理力求最大限度的加强社會控制。

强化皇權


康熙親政後,著手强化皇權。他一方面勤於政務,舉行禦門聽政;另一方面,他在康熙十六年(1679年)設立南書房,“揀擇詞臣才品兼優者充之”,並使之草擬聖旨,與聞機要,待遇非常優渥。大量漢族士大夫如高士奇、陳廷敬、李光地、張廷玉、朱彝尊、王士禛、徐乾學、王鴻緒、查慎行、胡渭、熊賜履、方苞等先後進入南書房任職。

南書房的設立,一方面籠絡了漢族知識份子,一方面使康熙受到更多漢文化的薰陶,最重要的是削弱了滿洲議政王大臣會議以及外朝內閣的權力,强化了皇權。

頒佈聖諭

康熙九年(1670年),親政一年的康熙帝曉諭禮部,稱“至治之世,不以法令為亟,而以教化為先。……蓋法令禁於一時,而教化維於可久。若徒恃法令,而教化不先,是舍本而務末也。……朕今欲法古帝王尚德緩刑、化民成俗。”

於是在順治帝“六諭”的基礎上頒佈《聖諭十六條》,作為康熙的施政綱領,內容是“敦孝弟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穆、和鄉黨以息爭訟、重農桑以足衣食、尚節儉以惜財用、隆學校以端士習、黜异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儆愚頑、明禮讓以厚風俗、務本業以定民志、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善良、誡匿逃以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聯保甲以弭盜賊、解讎忿以重身命”。

治吏親民

康熙親政後,著手整頓吏治,恢復了京察、大計等考核制度。為了防止被臣下蒙蔽欺騙,康熙還親自出京巡視,瞭解民情吏治。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次南巡,此外還有三次東巡、一次西巡,以及數百次巡查京畿和蒙古,南懷仁記載他巡視時“親切地接近老百姓,力圖讓所有人都能看見自己,就像在北京時的慣例一樣,他諭令衛兵們不許封锁百姓靠近。

他盡力撤去一切尊嚴的誇飾,讓百姓們靠近,以此向臣民展示祖先傳下來的樸質精神。”此舉極大的促進了康熙對民情的瞭解,他還親自巡視黃河河道,督察河工,並下令整修永定河河道。

康熙晚年倦勤,導致官吏貪污,吏治敗壞。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禦史參劾戶部堂官希福納等侵貪戶部內倉銀六十四萬餘兩,牽連的官吏多達112人。康熙最後只把希福納革職,其餘官吏則勒限賠款。

本文標題: 歷史上康熙的政治舉措都有哪些?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0381952168889
相关資料
歷史上康熙的文化舉措有哪些?
康熙對西方文化也感興趣,向來華傳教士學習代數、幾何、天文、醫學等方面的知識,並頗有著述。康熙不能把學習西方科學知識的個人行為轉變為國家行為。康熙在思想上為了控制臣民,興文字獄,發生的文字獄案共有11起,比較著名的有《南山集》案。
標籤: 康熙 歷史 中國古代史 清朝 傳教士
歷史上鼇拜為什麼怕索尼?詳解其原因
眾所周知鼇拜對當朝皇帝都可以不放在眼裡,但是唯獨沒有動索尼的意思,這是為什麼呢?下麵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解讀,接著往下看吧~認為索尼這等身份,其家族背景也是非常高的。索尼雖然是一介書生,但是能做到輔政大臣,索尼也是非常不簡單的,他可是個老奸
標籤: 鼇拜 索尼 歷史 清朝 家族 清朝歷史
班布林善犯了什麼罪,康熙為何一定要殺了他?
班布林善比他老爸有出息,早年跟著皇太極打過朝鮮,後來又跟隨多爾袞平定了北京城,打敗了李自成。憑著這些功勞再加上祖宗的福蔭,班布林善在康熙登基後被任命為領侍衛內大臣,後來又領銜擔任順治皇帝實錄的總編輯,可以說是非常受重用了。班布林善亦受牽連,
標籤: 康熙 鼇拜 中國古代史 清朝 歷史 清朝歷史
清初藩王尚之信最後的結局怎麼樣?
歷史朝代的興衰與更替,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接下來小編帶您走進清初藩王尚之信的故事。不久又悔罪自歸,襲封平南親王,鎮守廣東。據守廣東,對清廷和吳三桂均持觀望態勢。三月初六日,尚之信護衛張永祥、張士選秘密赴京,揭
標籤: 尚之信 尚可喜 吳三桂 康熙 中國古代史 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