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使用的弓箭與遼金元使用的有何不同?

挽弓射箭、不但是宋元時期每個官兵必備的武藝,而且也是宋太祖趙匡胤、抗金名將嶽飛和韓世忠、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遼將阿古只、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元太祖成吉思汗、太師國王木華黎等著名將帥,超越一般官兵的本領。宋軍使用的弓與箭,都由弓弩院、弓弩造箭院以及各州的都作院製造,成品已經制式化。

宋朝使用的弓箭與遼金元使用的有何不同?小編為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挽弓射箭、不但是宋元時期每個官兵必備的武藝,而且也是宋太祖趙匡胤、抗金名將嶽飛和韓世忠、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遼將阿古只、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元太祖成吉思汗、太師國王木華黎等著名將帥,超越一般官兵的本領。所以南宋殿前司官屬華嶽說:“軍器三十有六,而弓為稱首: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

一、宋軍使用的弓與箭

宋軍使用的弓與箭,都由弓弩院、弓弩造箭院以及各州的都作院製造,成品已經制式化。載於《武經總要・器圖》中的黃樺、白樺、黑漆、麻背等四種,雖然文字說明較簡,但是有圖繪可供參閱。《翠微北征錄・弓制》中記載的馬蝗面弓、泥鰍面弓、步射弓、馬射弓,雖無圖繪可供參閱,但有較詳細的文字說明,閱後可知其製作和使用之法。

《宋會要輯稿・兵二十六》之二十九與三十三,雖然記載了截消弓、白樺皮長弰弓、黃樺闊閃弓、水角弓、竹弓、金線烏弰弓、插弰弓等,但是沒有文字說明和圖繪,故其形制構造也難以確知。

宋軍使用的箭,有《武經總要·器圖》中用於戰鬥的點鋼箭、鐵骨麗錐箭,烏龍鐵脊箭與火藥箭,用於教練的木樸頭箭,用於傳遞訊號的鳴鶻箭與鳴鈴飛號箭;有北宋熙寧七年(1074年)軍器監製造的狼牙箭、鴨嘴箭、出尖四楞箭、插刃鑿子箭等四種箭;有《翠微北征錄・弓箭制》中的石頭蓮箭、鑿子頭箭、喬麥棱箭、寸金鑿子箭、破甲錐箭等五種箭,其中以寸金鑿子箭與破甲錐箭的穿刺力最强。此外,還有各種盛裝弓箭用的弓袋、號靫、箭靫、弓箭葫蘆等附屬器材。

宋軍對官兵所用之弓的弓力强度都有明確的規定,通常以石(1石=120宋斤,1宋斤=1.266市斤)、鬥(10鬥=1石)等容量組織所含米的重量計算。按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二年規定,當時步騎兵所用弓的强度各分為三等:步兵三等各為十鬥、九鬥、八鬥;騎兵三等各為九鬥、八鬥、七鬥。北宋元豐元年(1078年)十月,又將步騎兵射箭技藝各分為三等:步射,6發3中為一等,2中為二等,1中為三等;騎射,5發驟馬直射3矢、背射2矢,射中箭數及等級與步射相同。對於射箭技藝優异而超過規定弓力者,朝延還給子獎勵。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八月規定,凡弓箭手弓力從八鬥或九鬥升至一石而能射中30箭者,各賞錢五貫。宋軍阿兵哥一般只能挽七八鬥力的弓,故受賞者甚少。

北宋軍隊除禁軍、厢軍使用弓箭較多,組織弓箭手隊外,陝西、河東、河北三路的鄉兵和番兵,也都組建了弓箭手隊,大量使用弓箭。

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陝西路的鄉兵弓箭手多達46300人。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年),朝廷專置提舉番落弓箭手司,管理番兵之事。熙寧五年,鄘延路招募漢番弓箭手4900人。這些弓箭手在加强宋夏邊界的守備,同西夏人作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遼夏金元各軍使用的弓與箭

善於弓馬騎射的契丹人、西夏人、女真人、蒙古人,都製造了許多精良的弓與箭,雖缺少系統的文獻記載,但從散見的記載和實戰中使用的情况,也可略知其概貌。

1、遼軍使用的弓與箭

據《宋會要輯稿》記載,遼軍所用的弓篇大多“以皮為弦,箭削樺為杆”。按遼軍的編制,一個騎兵指揮統領的騎兵,下轄十個分隊,各以裝備的“弓箭、槍、劍間雜”編成。弓箭手是其中的一個隊。遼朝在向宋朝派遣使臣時,經常進獻弓馬鎧甲。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十月,遼使向末廷進獻之物中,就有精製的“金帶弓箭、金鞍轡、鐵鞍轡”等。

遼軍使用的箭有多種樣式。1982年8月,遼寧康平縣後劉東屯二號遼墓,曾出土47支鐵鏃,可分為矛式鏃、平頭鏃、鏟形鏃、燕尾鏃4種,長約10釐米;燕尾鏃叉鋒寬4.5釐米,並有鳴鏑伴隨出土,從中可見遼箭之一斑。

2、西夏軍使用的弓與箭

西夏人尚武善戰,以弓馬騎射見長,弓箭是官兵的基本裝備,幾乎每人持弓一張,每弓配箭300-500支不等。興州(今寧夏銀川)是制弓的中心,其引以竹牛之角製作,以柳為幹,以皮為弦,十分精良。西夏境內,製造良弓的能工巧匠甚多。據《元史》記載,西夏有一個名叫常八斤的人,“以善造弓”而聞達於成吉思汗;西夏唐兀人(即黨項人,亦稱唐兀惕人,唐古特人)朵羅臺的祖父名小丑,善造弓,成吉思汗平定西夏時,將其遷至哈爾和林,為蒙古軍造弓。

由此可見,兩夏的能工巧匠,不但為西夏軍製造精良的弓和箭,而且也為蒙古人的弓箭製造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3、金軍使用的弓與箭

早在金朝建立前,聚居於黑龍江地區的女真族,就已經“修弓矢,備器械”。金朝建立後,由軍器監下轄的利器署“掌修弓弩刀槊之屬”,可見弓和箭是金軍作戰訓練的基本裝備。其弓有射貼弓、射鹿弓等名稱。

弓力的强度也用石和鬥作計量單位。按金泰和年間(1201-1204年)規定,武選時,挽弓射箭是重要的考核內容、以所挽弓力的大小、射箭的距離和命中靶標的箭數,分為上中下三等。其箭以竹為幹,安大曹頭鐵鏃。近年來,金軍所用的鐵鏃多有出土。1974年9月,黑龍江省緩濱縣原永生大隊的金墓遺址,出土了22支鐵鏃,一種為鏃尾分叉式,與遼軍所用的鐵镟相似;另一種為扁鑿式,與《金史》所記相同。

1980年,黑龍江省阿城市雙城村的金墓群遺址,也出土了48支鐵鏃,分為三種樣式:其一是雙分叉式13支,長5.6- 8釐米,刃寬2.5釐米,前後都分叉,如燕尾狀,從莖部看,每面都有兩道明顯的溝槽,莖後做結,有圓鋌;其二是鑿頭分叉式3支,長9釐米,刃寬1.5釐米,尾部分又,從莖中部開始,每面都有兩道溝槽;其三是鑿頭式32支,長8~14.5釐米,刃寬0.6~1.2釐米,均為圓艇。與《金史》所載相同。

除上述金軍所用的弓箭外,還有金將斯齎塔(一作穆延薩克達)所使用的“手箭”。其箭“長不盈握,每用百數,散置愷中,遇敵抽箭,以鞭揮之,或以指鉗取飛擲,數矢齊發,無不中,敵以為神”。可惜,這種箭的形制構造未得其詳,或者就是一種飛鏢。

4、元軍使用的弓與箭

蒙古人在建元以前,所用的弓和箭,大抵是在漠北和林等4個手工業基地製造的,或者是在佔領西夏、金、宋的領地後,就地集中各民族的工匠為其製造的,忽必烈建元以後,便由大都的弓匠提舉司、大都弓局,以及號局、箭局、弦局統一製造。

見於史書記載的有馬克打大弓、卡蠻大弓和柱子弓,發射響箭、鯢骨箭和針箭。據稱,蒙古人使用的弓,弓力較强,張弓時需費75.3千克的拉力,射距約為182.9~274.3米。所發射的箭通常有兩種:一種箭比較輕,箭頭小而尖利,利於射遠;另一種比較重,篇頭大而寬,適用於近戰。若把蒙古弓箭加以復原和測算,其木制複合弓體長約1.315米,兩弰跨距1.19米。柳制箭杆長71.5釐米,徑0.6釐米;鐵鏃呈扁平桃葉形,長11.7釐米,尾端黏附翎羽三片,成120度角等分,長15.5~17.5釐米,翎羽比較堅挺,可能是鷹羽或雕羽。

宋元時期各方軍隊所使用的弓和箭,雖然以宋軍的最為制式化和標準化,文獻記載也比較完備,因而也最能為後世所瞭解,但是從散見的使用記載與出土實物中,也可以看出遼、西夏、金和元(蒙)各少數民族軍隊所用弓和箭的概況。他們中富有巧思的工匠,也能在吸收歷代和宋軍弓箭製造技術的基礎上,巧妙運用本地區的土特產做原料,製成各有千秋的强弓利箭。

資料標籤: 宋朝 西夏 中國古代史
本文標題: 宋朝使用的弓箭與遼金元使用的有何不同?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49089711276138
相关資料
唐朝的“酒令”文化豐富了哪些內容?
小編為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酒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文化的進步,逐漸被注入了社會倫理和規範,具備了更多的文化內涵和社會意義,酒的文化內容不斷豐富。酒令作為酒文化內容的一個分支,亦有著悠久的曆。
標籤: 文化 白居易
先秦時期的“說客”為何是當時最火爆的職業?
小編為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先秦時期士人遊說活動繁盛,很多士人加入遊說者的行列,這與當時的社會形勢是緊密關聯的,當時社會制度的變遷、社會局勢的變化都為士人從事遊說活動提供了條件。又由於西周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天子世代相傳
標籤: 春秋戰國 貴族等級 中國古代史 歷史 說客 漢朝
歷史上把毒藥隨時帶身上的皇帝是誰?
小編為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隋文帝統一全國以後,採取了許多鞏固統治的措施:改革官制兵制;建立科舉制度;嚴辦貪官污吏。皇子晋王楊廣很狡猾,他摸到父親脾氣,平時裝得特別樸素老實,騙得了隋文帝和獨孤皇后的信任,再加上楊素經常
標籤: 江都 楊廣 歷史 龍舟
歷史上的“加九錫”是什麼意思?
歷史上一說起“加九錫”這個詞,基本上就代表著謀朝篡位,為何這種天子賞賜的最高禮遇,卻變成了一種行業的潛規則,這一切都是巧合嗎?王莽成功篡位之後,後世的野心家就紛紛複製他的這個模式,尤其是“加九錫”這個過程,是萬萬不可忽略的,這是篡位的關鍵步
標籤: 歷史 加九錫 九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