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手龍:唯一會飛的爬行類動物(翼展最長15米)

翼手龍是一種翼龍目動物,和恐龍有非常近的親緣關係,是侏羅紀末期的翼龍目動物的總稱,所以大的體長可以達到11-12米,小的則只有30-70釐米,它們也是爬行類中唯一會飛的動物,大多都是嘴巴細長,尾巴短,不過它的翅膀主要是由骨骼和皮膜構成,類似於蝙蝠。

翼手龍是一種翼龍目動物,和恐龍有非常近的親緣關係,是侏羅紀末期的翼龍目動物的總稱,所以大的體長可以達到11-12米,小的則只有30-70釐米,它們也是爬行類中唯一會飛的動物,大多都是嘴巴細長,尾巴短,不過它的翅膀主要是由骨骼和皮膜構成,類似於蝙蝠。

翼手龍的體型

翼手龍統指所有在侏羅紀末期誕生的後期翼龍目動物,一般認為翼手龍類的體型並不算翼龍目中最大的,基本上都是以昆蟲為食的小型翼龍類,並且最大翼展也不會超過22釐米,但是其中也不乏巨型翼手龍這一演化支,比如地球上出現過的最大生物-風神翼龍的翼展就可以達到15米,幾乎相當於現代的一輛公交車一樣長。

翼手龍的外形特徵

翼手龍雖然是第一個被命名的翼龍類動物,但是它相比更加早期的啄口龍類動物來說,有著更為先進的演化,比如它的尾巴已經縮短的非常小了,甚至還出現了無尾演化,其次就是它的嘴巴非常修長,顱骨後還會延伸出一些突出的枕骨。翼手龍和其他的翼龍類動物一樣,它的翅膀也是由輕薄的骨骼支撐著膜翼而形成。其中支撐翅膀的第二節骨骼則是由它前肢指爪上的末端指骨延長而形成,囙此能够很好的控制飛行時的方向。

翼手龍的生活習性

翼手龍和現代的鳥類飛行不同,它們並非是利用多次且連續的拍打翅膀來保持飛行動力的,因為它們的翅膀非常大,所以只需要依靠著風力就能上升的很高,有點類似現代的滑翔翼飛行。翼手龍中有部分物種是長有牙齒的,並且非常密集,可達數百顆,呈現須狀,這種翼手龍就主要是以水生無脊椎動物為食,比如魚類,其他的無牙類則是以昆蟲為食。

翼手龍的化石發現

翼手龍主要生活於白堊紀時期,其實它們的化石分佈非常廣,主要集中在歐洲和亞洲境內,在我國的新疆、甘肅等西北地方也有所發現,北美洲也曾經發現過少量骨骼,它們幾乎全部都來自於內陸的湖泊或者河流附近,當然也有部分是位於淺海岸邊。

資料標籤: 翼手龍 動物 翼龍
本文標題: 翼手龍:唯一會飛的爬行類動物(翼展最長15米)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48902064507146
相关資料
雜肋龍:歐洲大型恐龍(長9米/前肢極為短粗有力)
雜肋龍是一種堅尾龍類下的斑龍科恐龍,誕生於1.68億年前-1.65億年前的侏羅紀中期,體長普遍可達9米,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前肢手臂短粗且碩大,這是非常原始的獸脚亞目恐龍的特徵,第一批化石是在歐洲的法國發現的。雜肋龍的顱骨非常的寬且長,後肢極
標籤: 恐龍 化石
皮爾逖龍:巨型肉食恐龍(長11米/僅發掘一塊顱骨)
皮爾遜龍是一種獸脚亞目恐龍,誕生於1.6億年前的侏羅紀中期,體長普遍可以達到驚人的11米,屬於巨型肉食恐龍的一種,現時僅僅只發現了一塊顱骨碎片,所以並沒有具體的種屬分類,分別有科學家認為它和原角鼻龍、美扭椎龍等有著密切的親緣關係。
標籤: 恐龍 化石 古生物
原櫛龍:北美大型恐龍(長8米/長有低矮三角形冠飾)
原櫛龍是一種鳥脚下目中的鴨嘴龍科恐龍,誕生於7700萬年前-73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體長普遍可以達到8米,屬於大型植食性恐龍之一,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擁有著非常小且低矮的三角形頭冠,第一批化石是在北美洲發現的。原櫛龍屬於大型恐龍,所以它進食
標籤: 恐龍 化石 顱骨
鸚鵡嘴龍:中國小型恐龍(長2米/嘴巴類似鸚鵡喙)
鸚鵡嘴龍是一種角龍亞目下的鸚鵡嘴龍科恐龍,誕生於1.32億年前的白堊紀早期,體長普遍可達2米左右,體重僅80公斤,屬於小型植食性恐龍的一種,它主要就是以鸚鵡喙狀嘴巴而得名,屬於非常早期的角龍類,所以基本上沒有生長角或者尖刺,第一批化石是在中
標籤: 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