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順利在百姓中進行變法,商鞅採取了“城門立木”

商鞅先後在秦國實施了兩次變法,分別是在孝公十三年和十九年,變法內容為“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商鞅雖然看不起底層人物的智慧,卻相信他們的力量,只有讓平民百姓支持改革,變法才能有成效。為了讓變法順利地在百姓中進行,商鞅必須要取信於民,於是就有了“城門立木”這場真人秀。

商鞅先後在秦國實施了兩次變法,分別是在孝公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變法內容為“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下麵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經過春秋三百年的爭霸戰爭,諸侯國的數量大大减少,到了戰國時期的衝突更加尖銳,彼此再無信譽可言。

對於普通百姓而言,歷經數百年的戰火,過著有今天不知明天的日子,最大夢想就是平定的生活。

商鞅接受秦孝公的任命,全權負責秦國的變法,他知道變法想要成功,就必須在平民百姓的生活中體現。

假若推行的變法只涉及中上層建築,效果就不會有多好,比如韓國的李悝變法。

商鞅雖然看不起底層人物的智慧,卻相信他們的力量,只有讓平民百姓支持改革,變法才能有成效。

可是,在禮崩樂壞的戰國時期,諸侯們都沒有信譽可言,比如秦王誘騙楚懷王入秦,更何况生活在底層的平民百姓。

為了讓變法順利地在百姓中進行,商鞅必須要取信於民,於是就有了“城門立木”這場真人秀。

商鞅在都城南門豎立一根長達三丈的木杆,公告秦國百姓,只要有人能把這根木杆從南門搬到北門,便獎賞十鎰黃金。

《史記》有記載,“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

在當時而言,十鎰黃金是一筆不菲的財富,但是把木杆從南門搬到北門又是一件小事,兩者明顯劃不上等號。

囙此,許多百姓並不相信,都站在城門外觀望,想看看商鞅做這件事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圍觀的人越來越多,可依然沒有人主動上前去搬木杆,於是商鞅把獎金提高到五十鎰黃金。

《史記》有記載,民怪之,莫敢徙,複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作為史上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商鞅不僅對變法有鑽研,對人性也有獨特的見解,他知道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果不其然,當獎金提高到五倍之後,人們開始交頭接耳,都躍躍欲試。

沒過多久,有一人走出來,他扛著木杆就往北門走,結果順利完成任務,而商鞅也遵守承諾,獎給了那人五十鎰黃金。

《史記》有記載,“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這件事傳開後立即在秦國引起了轟動,帶來的結果就是,平民百姓都相信商鞅是個言而有信的人。

通過城門立木這件事,商鞅樹立了改革的信譽,他告訴秦國百姓,朝廷頒佈的政令都有效。

只要法令規定的獎罰,不論地位的高低,有功必賞有錯必罰,懲罰太子的老師更是讓百姓信服。

從某種角度來說,城門立木是一場有預謀的作秀,其目的就是樹立“商鞅變法”的信譽。

這場“真人秀”之後,變法的時機已經成熟,上到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無人再敢非議“變法”。

一百年後,秦國消滅六國,統一天下。

本文標題: 為了順利在百姓中進行變法,商鞅採取了“城門立木”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48395376362641
相关資料
從都城變遷中分探索戰國七雄實力的變化,為何秦國能統一天下?
戰國七雄是戰國時期七個最强大的諸侯國的統稱。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下麵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在兩百多年的時間裏,
標籤: 魏國 戰國七雄 戰國 秦國 三國 趙國
蘇秦為什麼想滅了齊國?與他的人生經歷有關
讓人意外的是,燕易王不僅沒有懲罰蘇秦,反而對他更加優待。蘇秦十分忐忑,請求出使齊國,認為自己對燕國毫無作用,去齊國可以搞破壞活動。於是,齊國的厄運來臨了。於是,蘇秦假裝得罪燕易王逃到齊國,齊宣王非常高興,任命他為客卿。蘇秦在齊國的破壞活動,
標籤: 蘇秦 齊國 歷史 春秋戰國 燕國 燕易王
晋獻公讓晉國聲望大振,為何史書將他批鬥成昏君?
晋獻公,春秋時期晉國第19任君主,在位共26年,曾“並17國,服38國”,締造了晉國在春秋時期的百年霸業。晋獻公在位26年,盡滅公族子弟,鞏固君主之比特,攻滅驪戎、耿、霍、魏等國,消滅強敵虞、虢,讓晉國聲望大震。但是,史書卻把他批鬥成聽信讒
標籤: 晋獻公 歷史 曲沃 管仲 唐朝
龐涓自刎的原因是什麼?當時的情况是怎樣的?
龐涓,戰國初期魏國名將,相傳曾與孫臏同拜於隱士鬼穀子門下,下麵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在競爭激烈的戰國時代,不前進就會被他國超越,如果魏國不改變,必然會失去霸主地位。這時候龐涓出現了,他率領魏軍南征北戰,讓魏國的輝煌延長了
標籤: 魏國 龐涓 三國 孫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