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上海發佈《上海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導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將光子晶片與器件、類腦智慧等確定為“面向未來重點佈局的先導產業”。《規劃》指出,要重點突破光子晶片等新一代光子器件的研發與應用,力爭實現新一代光子器件在資料中心、超級電腦、汽車自動駕駛、家用機器人、電信設備以及國防裝備等領域產業鏈的顛覆性革新。
電晶體和晶片相關的項目一直是峰瑞的投資重點之一,其中很大的精力就聚焦在光子晶片方向。相較於電子晶片,光子晶片被行業視作未來資訊產業重要的基礎設施和覈心支撐。2015年成立以來,峰瑞在該方向投資了深圳力策、多感科技、曦智科技、芯視界、洛微電子、埃爾法光電等項目。在發掘和陪伴項目成長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這一方向的發展前景和面臨的挑戰。
不久前,峰瑞資本合夥人楊永成邀請兩位晶片行業的創始人,展開了一場主題為“晶片的未來之‘光’”的圓桌論壇。這兩位創始人分別是深圳力策創始人&CEO張忠祥與多感科技創始人&CEO王騰,他們兼具科研背景與產業經驗。兩人一直都在“做正確而非容易的事”。張忠祥即使在雷射雷達行業的“至暗時刻”,仍篤定紮根研究、推進研發進度。王騰從歐洲回國創業,就一頭紮進紅海,與產業上下游深度融合,直面競爭。
楊永成在峰瑞負責深科技方向的投資。加入峰瑞資本前,楊永成曾經擔任百度硬體生態通路部總經理與小米副總裁。在他看來,峰瑞花很大力氣聚焦在光的方向有兩方面科技原因:一是光能够提供更高的通訊速率和更好的感測器分辯率,二是光不容易受到外界電磁訊號的干擾。囙此,光應用越來越廣泛,效能也越來越好,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光纖通訊和雷射雷達等等。
楊永成與兩位創始人一起探討了以下問題:
為什麼OPA(相控陣)是一件“正確而非容易的事”?難在哪?
當你的創業方向短期不被看好,如何調整心態?
為什麼說“在雷射雷達行業分水嶺那一年,拿到錢跟沒拿到錢的公司走向全然不同的結果”?
晶片初創公司都會遇到哪些意料之外的挑戰?
海歸回國科技創業,有哪些能力需要修煉?
為什麼說機會有時候也屬於沒有完全準備好的人?
本期為晶片系列第一篇,希望能給你帶來啟發。
在雷射雷達行業分水嶺那一年,拿到錢跟沒拿到錢的公司走向全然不同的結果
楊永成:電晶體和晶片相關的項目一直是峰瑞的投資重點之一。我們投資過的晶片企業有做智慧物聯網和通訊行業、毫米波雷達、VPU AI加速器,還有5G基站、低功耗高效率GPS等等。此外,我們也投資了一些把電和光結合起來的晶片公司,比如做單光子檢測器(SPAD)晶片的南京芯視界,比如消費級光引擎的埃爾法光電,也佈局了做純矽光的晶片公司。
為什麼投這麼多晶片企業?如今已是一個無需贅言的問題。電晶體是未來工業發展過程中有持續性需求的行業。進一步,為什麼在晶片領域,峰瑞花了很大的功夫聚焦光的方向?
從科技維度看有兩個基本原因。
首先,從物理學的角度看,光是高頻電磁波,其頻率相較於我們日常用到的2G/3G/4G/5G的通訊頻率高得多,相應能利用的頻寬也大得多,波長也短得多。所以,在應用上,光能够提供更高的通訊速率和更好的感測器分辯率,比如雷射雷達。
其次,人類現時對光的控制和利用還不是很完善,而且光的傳播更接近於窄波束直線傳播,所以,在現實應用中,光不容易受到外界電磁訊號的干擾。無論是將光用於感測器還是長距離通訊,都有天然的信噪比優勢。
基於以上的科技原因,我們看到光應用越來越廣泛,效能也越來越好,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光纖通訊和雷射雷達等等。
今天我們有幸請到的兩位創業者就是光晶片行業的專家和開拓者,他們都是光方向曾經的博士、學霸,現在都在努力的創業。請兩位介紹一下各自企業的發展情況。
張忠祥:深圳力策成立於2013年。我們產品主要包括兩個系列:一是光學相控陣雷達(OPA)晶片,用於設計車載導航的雷射雷達產品;二是機械雷達,針對服務機器人、工業AGV、物流AMR等用途。在機械雷射雷達條產品線上,我們現時已實現國內領先的出貨量,獲得了可觀的收入。在OPA雷射雷達晶片上,我們已經完成了多輪流片,晶片的各項名額都達到了預期和量產科技水准,現時在做相應雷射雷達整機的方案設計。
我在中科大本科學的是電腦,本科畢業設計做的是量子密碼和電腦方向的結合。去香港中文大學讀博士時,正式轉到光電方向,從事諸如光學天線的研究。後來創業就選擇了光晶片這個和之前研究領域高度相關的科技點。
楊永成:我試著用科普的語言來描述下深圳力策是做什麼的,以及他們做的事和市場上其他雷達公司有什麼不同。
大家都知道,雷射雷達是現在很熱門的創業方向。但從技術路線上看,現時市場上還是多種方向並舉的態勢。
比如,最早出現同時也是出貨量最大的機械式雷射雷達,MEMS技術路線、Flash/TOF等等技術路線,以及我們今天談到的OPA相控陣雷射雷達。
深圳力策努力的方向就是OPA光學相控陣雷射雷達。
張忠祥:其實力策科技創業之初,也一度在MEMS雷射雷達和光學相控陣(OPA)雷射雷達兩種科技方案間徘徊。
徘徊的原因,並不是確定不了哪個科技方向更好或者哪個更符合車規的要求。
其實從雷射雷達誕生那天起,學術界的共識就是,相控陣(OPA)的雷射雷達會是行業未來,這是沒有爭議的。
我們關鍵還是要綜合考量科技難度和時間成本,但後來我們還是綜合分析了MEMS和OPA以及其他各種可能的科技結果,覈心的結論是,雖然MEMS科技運用電晶體工藝,把機械結構(微鏡)做到了晶片級,但其本質還是電機結構,還會遺傳機械雷達的一些缺陷和不足。
所以,我們最終還是選擇義無反顧地攻堅,選擇了OPA雷射雷達科技方向。所幸,現在看來這的確是一件“正確而非容易的事”。
▲圖片來源:深圳力策官網
楊永成:是的,是的。我記得很清楚。2019年前後,OPA科技方向在雷射雷達行業的融資是很難的。
張忠祥:嗯。可以說峰瑞投資我們的時機,不單單是我們企業自己最困難的時期,也是整個雷射雷達行業最低迷的時期。
雖然學術界公認的雷射雷達最佳解決方案是OPA,但當時國內外有好幾家做OPA的創業公司融資幾億美元,並且和眾多汽車大廠簽訂各種戰略合作協定,幾年後,並沒有拿出令人信服的結果。
所以市面上流傳著一種觀點,說OPA科技可能短期內無法被攻克,離實用還很遠很遠。
楊永成:是這樣,峰瑞在投資力策之前,我也拜訪了一些行業內的專家和著名高校的老師,大家比較一致的結論也是說,方向對,但做起來非常非常難。
不過,峰瑞作為一直主張“做正確而非容易的事”的早期基金。我們最後做了各項考核評估後,還是决定投資了力策。或者說最終還是張總和團隊給了我們信心。
張忠祥:確實,2019年是雷射雷達行業的一個分水嶺。那一年,拿到錢跟沒拿到錢的公司基本上走向了全然不同的結果。我們非常幸運,拿到了峰瑞的救命錢。
楊永成:當時行業那麼難,為什麼你覺得OPA這條路值得堅持下去?你當時心態如何?
張忠祥:其實就像你說的,我們選擇OPA,就是覺得哪怕再難,正確的事情值得堅持下去。
我們可以回看下當時行業的爭議點是什麼。OPA最初引發投資熱潮是在2016年前後,當時固態雷射雷達的先行者是Quanergy,他們最先提出將矽光子雷射雷達做產業化。2016年他們的B輪融資就拿到了1億美金。可以說,當時整個行業都將雷射雷達的終極解決方案寄託在了矽光OPA上。
基於矽光子學的雷射雷達科技進展遠遠慢於融資節奏。直到現在,行業裏也有許多人認為,OPA這個方向正確,但十年內不會有團隊做出來。為什麼?就是因為這個方向太難了。
楊永成:難在哪裡?
張忠祥:一般來說,創業大家會傾向於挑選一個科技層面相對成熟,至少是物理層面相對成熟的東西來座。但OPA這個東西,本身物理層面就不成熟。可以說,之前我們基本上是一邊開公司,一邊做著跟大學實驗室裏類似的工作。
我們的流片持續了近4年,終於取得了一些非常明確的突破。2021年5月,我們OPA晶片的效果和架構在學術會議上做了發佈,也經過了同行評審。在產業層面,我們也獲得了小米的投資。
從歐洲回國創業,就一頭紮進紅海
楊永成:說到“正確而非容易的事”,王騰的多感科技也是如此。你先做個簡單的介紹吧。
王騰:我是同濟大學本科畢業,去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讀的博士。博士畢業後,我去了比利時的歐洲微電子中心(IMEC),在那工作了6年後回國,2018年創立了多感科技。
我本人是做集成工程師出身,多感科技本質上幹的就是關鍵技術模塊的集成。我們首先做的是感測器晶片,然後在這個晶片的基礎上做創新,在晶片上集成比較特殊的光學結構,再搭上和硬體匹配的特殊軟件和算灋,製造出傳感類產品。
公司現在有三條產品線:手機荧幕下用的超薄式光學指紋感測器,智慧手錶旋轉錶冠的光電感測器,以及微型多光譜圖像感測器。覈心就是把正確的基礎元素做出來,並在生產製造中集中利用大陸的優勢供應鏈,比如封裝模組、傳統光學鍍膜等,通過集成創新,為消費電子、智慧硬體等行業提供極致小型化和高性價比的光電感測器產品。
▲圖片來源:多感科技官網
楊永成:王騰的“不容易”跟忠祥他們還不一樣。他“不容易”是因為多感做的是手機和智能家居的供應鏈產品。這兩個民用2C市場的市場體量和增值空間毋庸置疑,但供應鏈是完完全全的紅海。你是從歐洲回國創業,一回來就紮進了這片紅海,遇到了哪些困難?
王騰:和大多數晶片創業公司一樣,我們是一個Fabless(注:只從事晶片設計與銷售,不從事生產的公司)。不太一樣的是,我們接觸的環節比較多,從晶片設計,到一些傳統的光學鍍膜廠、光學加工廠、封裝廠、模組廠,我們都要去碰。每個環節還都有一定程度的創新。
作為一個初創公司,我們需要去說服大公司和我們一起多次、快速地反覆運算;需要向他們展示,為什麼某個東西最近這一兩年無法立刻釋放經濟價值,但長遠看會很有前景。
楊永成:對創始人來說,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
王騰:是的。應該說我在IMEC的工作經歷鍛煉了我這種能力,就是如何從科技上說服產業不同環節,一起做一個中長期看會有巨大價值的事。這是初創公司都會遇到的意料之中的挑戰。
楊永成:這也是為什麼王騰現在成長成了一個“多面手”的原因。在歐洲,可能他只需要專心做好自己的事。比如做屏下的光學指紋,只用把晶片做好就行了,會有人輔助你去做軟件配套,比如指紋識別軟件、去畸變軟件等等。
但在國內,這些很大程度上都需要自己去推進,這讓你成為更多領域的專家的同時,肯定也經受了數不清的困難和挑戰,有哪些挑戰是你意想不到的?
王騰:其實是團隊建設方面。回國創業後,尤其是這兩年,因為我們既做軟件也做硬體,硬體是晶片、光學,軟件的覈心是算灋,這幾個東西恰恰都是特別熱門的方向,招人比想像中要困難很多。我們只能通過各種各樣的管道尋求解决,不影響產品進度。
楊永成:其實大家一直在說,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但其實絕大多數創業團隊都很難做到“萬事俱備”再開始。我猜想,要是王騰知道回國創業什麼事情都得親歷親為,可能不會那麼毅然决然就回來,可能會等一段時間想著把人凑齊了再開始,甚至錯過了創業時間視窗就可能永遠不會開始。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有時候機會也屬於那些沒有完全準備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