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摘抄
篇一:
近日來,光明日報等中央媒體對朱彥夫先進事蹟的報導,在全社會引發强烈反響。25年村支書生涯,用殘軀撐起一個村莊;殘臂書寫幾十萬字自傳體小說,傳遞精神信念……朱彥夫的感人事蹟口口相傳。
讀完光明日報的報導,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龍兵感言:“朱彥夫身上折射出的精神,令人震撼。像朱彥夫這樣曾在戰場上浴血奮戰,復員後又為家鄉發展、社會主義建設鞠躬盡瘁的革命軍人,他們身上那種為黨為國奮鬥不止的氣概和擔當,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山西洪洞縣人口和計劃生育局辦公室主任王凱說:“十年前我是一名武警戰士,通過《極限人生》瞭解了朱彥夫,再次看到朱彥夫的報導,仍然很受教育。雖然重度殘疾,但他生命不息、奮鬥不止,我作為一名黨員、一個身強力壯的青年,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奮鬥呢?”
“對朱彥夫來說,群眾路線不是多難的事兒,是日常本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機關黨委王軍說,朱彥夫把羣衆看得比自己重,他深入群眾、彙集民智為民辦實事,是實實在在的群眾路線踐行者,是全黨的好榜樣!
“朱彥夫身體殘疾,仍為黨為民鞠躬盡瘁,他的精神也激勵當代大學生磨煉意志,超越自我,實現人生目標。”西北民族大學學生石凱平說。
朱彥夫先進事蹟的報導在網上也引起廣泛關注,網友紛紛留言發表感慨。一比特山東濰坊的光明網網友看完報導後說:“精神的力量,就是這樣鼓舞人心,催人淚下,滿滿的正能量!”
“朱彥夫身殘志堅,堅持不懈,這需要極强烈的精神意志支持,多年來,不計個人得失,努力奉獻,凡事以人民滿不滿意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真正把共產黨員的宗旨牢記在心,堪稱時代楷模。”網友“依山伴水2015”說。
篇二:
他的人生很“壯美”
朱彥夫有一句名言:“與其腐爛,不如燃燒。”他渴望求生自强,寧要一天的自理,不要永恒的護理!戰士在戰場上英勇殺敵是英雄,在尋求生活自理這個新戰場上,同樣不能够當孬種!
失肢者的潜能,只有從嘴巴上開發!他如果想要走向社會,首先要渡過“寫字關”。他沒有手,沒有脚,而且眼睛看不清楚,嘴巴含不住物(兜不住涎水)。
他練習過很多次,終於可以用嘴寫字了。只是神經失控,補皮彈性差,張合吃力,需要逐步適應。他用假腿倚住桌棱,躬腰低頭,張大嘴巴咬住筆桿,筆尖在舌口的搓托下,在紙上徐徐蠕動。每一筆,每一劃,都是兩片嘴唇和舌頭一翹一收、一伸一縮、一探一動指揮的結果。
寫著寫著,口涎順筆而下,流到筆尖,洇在紙上,同落紙未幹的墨蹟融合,成了一灘灘淡灰色污漬。銜筆久了,口勁小了,寫著寫著,“呱嘰”——筆掉了!那就歇一歇,再銜再寫。短短十幾分鐘內,鋼筆滑掉十多次,累得汗流浹背,也就能够寫成幾個字。寫出來的字大得怪異,既不像漢字,又不像外文,只有自己認得出、看得懂[renwugushi.com]。
他說:“只要活著,只要有信念,就沒有啥做不到的。”他看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把一切獻給黨》、《牛虻》。為了教育、激勵後人,他用嘴銜筆,用殘肢抱筆,歷時7年,創作完成兩部震撼人心的自傳體長篇小說《極限人生》、《男兒無悔》,被譽為“中國當代保爾”。
篇三:
1、朱彥夫,1933年出生在人傑地靈的沂蒙山腹地——沂源縣張家泉村。他從小家貧如洗,14歲時就毅然參了軍,1949年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血與火的戰場上,他不怕流血犧牲,拼命作戰,先後參加了戰淮海、過長江、打上海、跨過鴨綠江等上百次戰役戰鬥。
2、1950年12月,朱彥夫參加了在朝鮮爭奪250高地的血腥惡戰。他所在的一個連,在零下30度嚴寒的條件下,與裝備精良的兩個營的敵人進行了殊死的搏鬥,打退了敵人一次次進攻。在彈盡糧絕的時刻,仍然堅持與敵人拼搏。最後陣地上只剩下一個遍體鱗傷的人,這就是朱彥夫。
3、朱彥夫在戰場上是個勇士,在失去四肢和一隻眼睛後,在極端困難的生活面前,他挑戰生命的極限,决心做個自食其力的生活强者。為了減輕國家的負擔,為了不讓別人照顧,他毅然要求回到了自己的家鄉。戰爭這個雕塑大師,把沂蒙山雕塑得更加凝重、莊嚴、顯赫。
4、朱彥夫回到山溝裏,才知道全村許多戶揭不開鍋,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窮得叮噹響。面對嚴酷的現實,他深深感悟到:貧窮才是他們最大最兇惡的敵人!他那一顆被淚水煮過的心又開始激烈地跳動。佛洛德認為:人生就是一場生存本能與死亡本能不斷搏戰的過程。
朱彥夫為了練習生活自理,來家8個月,就砸碎了飯碗141個,菜碟盤子23個,茶碗7個,潑掉飯菜上百次,因摔傷、凍傷用藥90多次……在一次次的失敗中,他一直與命運搏鬥。他終於成為勝者!他是一個成功者,1957年,全村8名共產黨員,一致選舉朱彥夫當了村黨支部書記。
5、他肩負重任,又捧出了一篇篇描山寫地的絕世文章!他拄著雙拐,爬山頭,到田間,訪貧問苦到家院;他用殘臂、用假肢支撐著大幹苦幹,開山劈嶺,治山改水,打機井。
他躺在地裏,跪在溝裏,育苗、拔草、澆水;他帶領村民,千方百計,歷經艱難,把光禿禿的荒山,變成了綠山果園;向瘠薄的土地,要出了高產。
修道路、搞副業,全村用上了電……昔日的槍炮轟鳴,化作了醉人的豐收謠、歡樂曲;沂蒙百姓,以勤勞的天性,將戰火燒焦的土地,裝點得秀美而豐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