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勸學詩》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下麵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解讀,接著往下看吧~本詩中的“勸”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注》,後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

朱熹《勸學詩》的創作背景是什麼?這首詩既用以勸人,亦用於自警。下麵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解讀,接著往下看吧~

勸學詩/偶成

宋代:朱熹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譯文

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學問卻很難獲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陰都不能輕易放過。

沒等池塘生春草的美夢醒來,臺階前的梧桐樹葉就已經在秋風裏沙沙作響了。

本詩中的“勸”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勸”解釋為“勉勵”的意思。


古詩賞析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這是詩人用切身體會告戒年輕人的經驗之談,說明人生易老,學問難成,因而必須愛惜光陰。因其“易老”、故“不可輕”,可見惜時之重要。說明應該珍惜自己美好的年華,努力學習,切莫讓可貴的時光從身邊白白地溜走。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詩人以敏銳、細膩的筆觸,借用前人詩句中的優美形象,結合自己對“少年易老學難成”的深切感受,把時間快過,歲月易逝的程度,用夢未覺,梧葉秋聲來比喻,十分貼切,備增勸勉的力量;從而使“一寸光陰不可輕”的題旨得以更鮮明的體現,給讀者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

全詩通過夢未醒、梧葉已落來比喻光陰轉瞬即逝,告誡青年人珍視光陰,努力向學,用以勸人,亦用於自警。告誡人們要珍惜光陰,追求學業,感歎人生苦短,要抓緊時間學習,將來才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蹉跎人生。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學問卻很難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陰都要珍惜,不能輕易放過。還沒從美麗的春色中一夢醒來,臺階前的梧桐樹葉就已經在秋風裏沙沙作響了。《偶成》南宋朱熹的一首七言絕句。告訴我們青春易逝,學問難成,且珍惜這年少光陰,莫輕易錯過。

創作背景

西元1196年(慶元二年)為避權臣韓侂胄之禍,朱熹與門人黃幹、蔡沈、黃鐘來到新城福山(今黎川縣社蘋鄉竹山村)雙林寺側的武夷堂講學,並寫下此詩。

朱熹簡介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諡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後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歲考中進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注》,後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

本文標題: 朱熹《勸學詩》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48052010337451
相关資料
朱熹的《觀書有感二首·其一》應該怎麼理解?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雲穀老人、逆翁。諡文,又稱朱文公。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
標籤: 朱熹 觀書有感二首 讀書 文化
《清平樂·題上盧橋》賞析,詞人辛弃疾對山水有清賞能力
南宋官員、將領、文學家,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那麼下麵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辛弃疾的《清平樂·題上盧橋》,一起來看看吧!他因上盧橋一帶襟山帶水、十裏平地的地理形勢,猜想它也許是從當年的都市變
標籤: 辛弃疾 清平樂
《酷相思·月掛霜林寒欲墜》賞析,詞人程垓的代表作之一
程垓,字正伯,眉山人。撰有帝王君臣論及時務利害策五十篇。有《書舟詞》一卷。那麼下麵小編就為大家帶來程垓的《酷相思·月掛霜林寒欲墜》,一起來看看吧!這首詞,是程垓詞的代表作之一。凡此種種形式,皆是由“酷相思”這種特定內容所决定的,內容和形式在
標籤: 文化 讀書
《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賞析,詞人張孝祥正任荊南湖北路安撫使
張孝祥,字安國,別號於湖居士,曆陽烏江人,卜居明州鄞縣。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其善詩文,尤工於詞,其風格宏偉豪放,為“豪放派”代表作家之一。有《於湖居士文集》《於湖詞》等傳世。那麼下麵小編就為大家帶來張孝祥的《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一起
標籤: 張孝祥 中原 荊州 浣溪沙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