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總是奇怪的動物。你有沒有發現自己對糗事、怪事更感興趣呢?熱搜被發酵的厲害的基本也沒什麼好事兒……對不好的事,有天生的“親和力”,這大概就是天性,每個人都是如此。
這種“親和力”,在很多心理困擾的朋友身上,表現得更明顯。天天心不在肝上,心神不寧,心思亂得很,呼吸不暢、上不來氣,斷斷續續一年多之後,開始擔心因為這些問題,身體吃不消,會得重病……花樣百出的各種擔心,天天氣短、喘不上氣。
事多忙起來,稍微分散一下注意力,過後又不行了,就連看手機都覺得心慌、胸悶。擔心還泛化到睡眠上:提心吊膽地睡,從躺下到睡著需要30、40分鐘,半夜睡得一兩個小時就醒一次,再次入睡也很難,每晚只能睡兩三個鐘頭,擔心睡不好損傷身體。
這位失眠症朋友,覺得自己被折騰得只剩半條命,實在扛不住,吃上藥,整個人都暈暈乎乎,眼睛睜不開,整天睡覺。
失眠自我療愈一、從整體,看透失眠本質
睡不好、睡不著,或者焦慮緊張是人情緒呈現,人除了不好的情緒還有愉悅、驚喜等好的情緒。再上升一個維度,人除了情緒,還有行為、認知,生活、工作……情緒只是人,這項系統中的一個小部分,而消極情緒是更小的一個分子。
人的精神世界是有模式化、規律性的系統整體,失眠這件事,看似是睡眠不好,實則是系統功能失調的在局部上的反映。
任何一種認知反應,不管好的(對美好的追求)、壞的(比如對睡眠的擔心、對情緒不好的煩躁),它是在人的整個系統中,各個部分、各種要素的博弈之間找到,找到“存活”的著力點。它們,是有利可圖的。
對於失眠者而言,只有充分清楚睡不好與整個系統(人本身)的關聯性,才能從全域出發,優化系統,消極情緒及睡不好的現象才能被改變。
失眠自我療愈二、從局部,培養睡眠能力
一則小故事:我時常會感到心中有兩匹狼,一隻貪婪、邪惡、自私,一隻仁慈、慷慨、喜悅,哪一隻會贏呢?
被餵養的那一隻。
消極要素的存活和有利可圖,同樣在於被餵養。對睡眠的批判之心、恐懼擔憂,對煩躁焦慮的無可奈何、怠工、任其自然都是在助長它們。
評判,很多情况下是“自動化”的反應:當覺察到自己過了很久,還是沒有睡著時,身體便會不自覺地焦躁起來,內心也很難平靜。雖然是不自主的反應,它們卻實實在在地在“餵養”失眠,加重睡眠障礙。
戒斷餵養、培養睡眠能力的方法觀呼吸,通過專注呼吸的練習,破除對失眠的執念,與負向思想脫鉤,伴隨在每一次呼吸上的心,安住當下的心便收穫了睡眠能力。
優化人整體系統的管道: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