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兩朝為何會多次征討高句麗呢?

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或戰或和,全都取決於各自的國家利益。在華夏文明的歷史上,很少出現不惜以自己亡國為代價滅掉他國的情况,隋唐四比特帝王爭先恐後攻打高句麗是很特殊的存在。高句麗建國後,中原長期處於混戰狀態,他們正是趁此機會崛起。對於版圖擴張,高句麗非常的執著。

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或戰或和,全都取決於各自的國家利益。在華夏文明的歷史上,很少出現不惜以自己亡國為代價滅掉他國的情况,隋唐四比特帝王爭先恐後攻打高句麗是很特殊的存在。高句麗誕生於西元前37年,此時的中原為西漢元帝建昭二年,開國君主高朱蒙是扶餘人。高句麗建國後,中原長期處於混戰狀態,他們正是趁此機會崛起。對於版圖擴張,高句麗非常的執著。

“秋八月襲取遼東西安平”、“冬十月侵樂浪郡,虜獲男女二千餘口”、“秋九月南侵帶方郡”,取得了原本屬於中原王朝對朝鮮半島北方的統治權。四世紀末、五世紀初時,高句麗擴張的勢頭越來越猛:南征百濟、北討契丹夫餘、佔領了屬中原的玄菟、樂浪兩郡,將遼水以東的大片土地全部納入了自己的版圖。面對高句麗的擴張,中原王朝並非看不見,只是無暇顧及而已。

隋文帝統一後,於開皇十八年(西元598年)發兵30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句麗。但是陸路隋軍遇上大雨和瘟疫、水路隋軍在海上遇到大風,死傷十之八九,不得不放弃進軍。高句麗嬰陽王高元見勢,馬上給了隋文帝一個臺階,他上錶時自稱“遼東糞土臣元”,隋文帝也就坡下驢,“待之如初”。因為這次攻打高句麗並未取得進展,所以我們詳細講一下,隋文帝之後的三比特帝王征高句麗的過程。

一、隋煬帝征高句麗

隋煬帝楊廣先後三次攻打高句麗,分別是在大業八年(612年)、大業九年(613年)和大業十年(614年)。因為年少就領大軍征戰,所以隋煬帝自視甚高,執意御駕親征。第一次出征,隋煬帝舉全國之力,徵調作戰部隊1133800人,用作後勤補給運輸的民夫則是其2倍!但由於隋煬帝的指揮失誤,這次出征,以隋朝的慘敗告終。第二次出征時,被楊廣逼死的楊素之子楊玄感造反,征高句麗也無功而返。

第三次出征時,隋朝國內已經出現了眾多的農民起義。鑒於前兩次出征的慘敗和無功而返,這次還未出征,隋軍士卒就大量出現了逃亡。到了出征的日子,調集的部隊也沒有到位。得知高句麗的日子也不好過,來護兒請求趁機向平壤進軍。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面對隋軍的兵力,高句麗王高元遣使請降。當然,這不過是他慣用的緩兵之計。當年第一次開戰時,高句麗多次利用詐降贏得時間準備防禦工事。

深知高句麗意圖的來護兒雖然看透了,但是楊廣卻執迷不悟,下令班師回國。這第三次出征,終於以隋煬帝的“全面勝利”宣告結束。當然,隋軍和高句麗心裡都清楚,贏的只是楊廣一人。高元“臣服”後,並未按隋煬帝的命令入朝,俘虜的大批隋朝百姓也不放還。後來有中原人到高句麗時,見“隋人望之而哭者,遍於郊野”。因為隋煬帝的大規模用兵,且無功而返,隋朝內部的各路起義,已經到了無法挽回的餘地了。大業十四年(618年),隋亡。

二、唐太宗征高句麗

唐太宗貞觀十七年(643年),屬國新羅遣使入朝,指控高句麗欲斷絕其入唐朝貢的通道。李世民聞訊遣使令高句麗停戰,被拒後下令發兵高句麗。次年,李世民派張亮率兵四萬,李績率兵六萬,向遼東進軍。因為出征規模小,所以對百姓的負擔也遠小於隋煬帝時期。李世民調兵不是強制性的,而是讓百姓自願報名。李世民說:“朕今征高麗,皆取願行者,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從軍者,皆憤歎鬱邑,豈比隋之行怨民哉!”

貞觀十九年(645),李績軍抵幽州。李世民前去慰問,卻發現了有許多百姓不登記就私自隨軍參戰的。他們“不求縣官勳賞,惟願效死遼東!”李世民很高興,但沒有允許他們這樣做。早在逐鹿中原時,還是秦王的李世民就是一比特傑出的統帥。此次出征高句麗,李世民不僅御駕親征,而且還調集了大唐的眾多名將,此戰也是薛仁貴的成名之戰。戰爭的的結果毫無疑問:唐軍大獲全勝!

唐軍繳獲的戰馬、牛等不計其數,還將一部分高句麗人遷到了唐朝境內居住。直到深秋時節,因為氣候變冷使得人馬難以久留,再加上糧草所剩無幾,才班師還朝。雖然大獲全勝,但李世民認為:他沒能滅了高句麗,所以算不上勝利。事實上唐軍的戰果遠大於戰損,不管怎麼算都是唐軍獲勝。此後唐軍採取偏師騷擾的策略,讓高句麗疲於應付、耽誤農時,大大消耗了高句麗的國力,為後來唐高宗滅掉高句麗打下了基礎。

三、唐高宗滅高句麗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高句麗與百濟、靺鞨聯兵入侵大唐屬國新羅,新羅王遣使向唐求援。但在此後的五年內,唐軍只是小規模的出擊。直到顯慶五年(660年),百濟仗著有高句麗撐腰,大舉入侵新羅。新羅王的求援請求傳到唐廷後,唐朝派出蘇定方和劉伯英等,率水陸大軍十萬之眾出征百濟。面對來勢洶洶的唐軍,百濟舉全國之兵抵抗,卻無濟於事。同年,百濟亡。

唐滅百濟只是殺雞儆猴,高句麗才是真正的目標。顯慶五年(660年),唐朝派契苾何力、蘇定方等大將分兵進攻高句麗。次年,唐軍44000餘眾並回紇諸部藩兵劍指平壤。七月,蘇定方大破高句麗軍,兵圍平壤城。九月,契苾何力率領另一支唐軍渡過鴨綠江,斬首高句麗軍三萬級。高句麗沒了新羅,在海外還有另一個盟友——倭國。唐將劉仁軌所部在白江口4次大破倭軍,“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

沒有了盟友的高句麗再也沒有實力抵抗唐軍,平壤城被圍困一個多月後,高句麗王高藏投降,高句麗亡。唐滅高句麗後,分其境為9個都督府、42個州、100個縣,以薛仁貴領兵兩萬鎮守。高藏被俘後,連同貴族富戶一同被遷到了中原各地。其餘臣民有的入了渤海國,有的入了突厥和新羅。立國705年的高句麗,自此退出歷史舞臺。

四、總結分析

為什麼隋唐4比特皇帝,特別是隋煬帝,不惜以賭上國運也要攻打高句麗呢?甚至被後世譽為千古明君的唐太宗,也是等國力恢復以後,馬上發兵高句麗。高句麗做錯了什麼?這麼惹中原王朝嫌?其實在瞭解高句麗的一些基本情况後會發現:中原王朝和高句麗之間,只能活一個。自西元前37年建國,到西元668年亡國,高句麗這一政權的壽命達到了705年!這是隋唐兩代國祚加起來的兩倍還要多。

當然,隋唐不需要理由就攻打高句麗,並非是因為它存在得太久了,而且其對中原王朝產生了嚴重的威脅。高句麗的農業、漁獵經濟並重,手工業發達,是具有極大競爭力的區域大國。從地圖上可以看出,高句麗控制著我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中北部。東北地區的自然資源豐富,鐵礦、銅礦等金屬礦產眾多。向西越過了大興安嶺就是蒙古草原,那裡的遊牧民族擁有著眾多的馬匹。

通過農耕和漁獵,高句麗能够實現人口的快速增長。開採銅鐵等礦產,可以打造大量的武器和盔甲等眾多戰爭裝備。如果再獲得馬匹,一直規模龐大的騎兵部隊就能够建立起來。以上眾多條件,都指向了一個結果:高句麗擁有實現兵強馬壯的條件。雖然在面對中原王朝的多次進攻中,高句麗也並非以强大的軍事實力硬碰硬取勝。根據學者推測,在唐朝時,高句麗的常備軍數量已經達到了60萬之多!

自西漢時期建國之後,一直到東漢,高句麗的影響力也都不算太大。東漢朝廷還沒意識到高句麗的危險性,自己就先亂了。從漢末,歷經三國兩晉、再到南北朝,中原一直處於混亂。西晋短暫的統一,也並沒有來得及處理高句麗。直到隋文帝再次統一天下,為隋煬帝積攢下足够的家當後,隋朝終於對高句麗下手了。由於隋煬帝的一些失誤,他沒能成功滅亡高句麗,反而加速了自己的亡國。

隋末農民起義後,中原再次陷入動亂,直到唐高祖李淵再次統一。由於長期的大規模混戰,中原的人口銳減,國力也急劇下降。直到唐太宗開啟“貞觀之治”後,迅速恢復了國力,再次展開了對高句麗的軍事行動。最終,唐高宗完成了父親和諸位長輩的夙願。對中原王朝來說,高句麗就是身邊的一頭老虎。自己强大時,它會乖乖的。可一旦自己病入膏肓,難免它不會咬你一口。

正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17世紀中葉的明朝,沒能成功解决掉後金。最終後金這只老虎,趁明朝病入膏肓時,把它吃得連骨頭渣子都不剩。很明顯,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以及唐高宗,都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所以他們不惜代價、一代接一代也要滅了高句麗。的確,高句麗並沒有做錯什麼,但卻選錯了建國的位置。正因如此,中原王朝和高句麗之間,只能活一個!

本文標題: 隋唐兩朝為何會多次征討高句麗呢?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46842425620536
相关資料
劉邦的兒子劉友為何被呂後活活餓死?
下麵小編為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西漢呂後七年,趙王劉友不慎得罪了呂後,結果被老呂軟禁,活活餓死。劉恢是劉邦的第五個兒子,原本沒有機會當梁王。好在劉恢死後的第二年,呂後也病死。呂氏勢力被一掃而空,西漢的權力有波瀾不驚的回到了劉氏的手中,劉恢
標籤: 劉邦 劉友 歷史 漢朝 劉恢 西漢
三國時期的戰鬥規模為何比不上戰國時期呢?
春秋戰國時期和三國時期,都是中國歷史上典型的戰亂年代,但是,同樣是諸侯爭霸時期,為什麼說三國時期的戰爭規模要比戰國時期的要小?戰國時代的時間很長,大戰頻率和其他時期也差不多。
標籤: 三國時期 戰國 戰爭
襄樊之戰時,劉封與孟達為何不聽關羽調動出兵?
但劉封和孟達卻以上庸三郡佔領不久,不敢輕易離開為由拒絕了關羽的要求。在一些人看來,關羽在北伐襄樊的時候,如果劉封和孟達可以派遣大軍支援關羽的話,或許可以幫助關羽攻下樊城,以此避免被曹魏和東吳前後夾擊。不過,最後的結果,卻是劉封和孟達拒絕支援
標籤: 關羽 孟達 劉備 劉封 三國
王敦和司馬睿是怎麼互相猜忌的?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歷史上琅琊王氏權利曾一度到達頂峰,直逼皇權,今天小編就來說說東晉王敦和司馬睿互相猜忌的故事,感興趣的朋友就快來一起看看吧。司馬睿能立國於江南,是因得到了南北門閥大族的支持。司馬睿更是厭惡。王敦對
標籤: 司馬睿 王敦 東晉 劉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