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的時代背景是怎麼樣的?社會環境如何?

歷史朝代的興衰與更替,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接下來小編帶您走進著名的靖難之役。朱元璋此舉的目的在於避免諸王相互串聯,與中央相對抗。但朱元璋的用心良苦,卻未能收到預期的後果。故而靖難之役中朱棣的口號是“清君側,靖國難”。“靖難”代表平定禍亂,平息戰亂,掃平奸臣的意思。

歷史朝代的興衰與更替,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接下來小編帶您走進著名的靖難之役。

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明太祖朱元璋為確保明王朝的長治久安,想方設法加强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體的辦法就是分封諸子為王。他把宗室二十五人(24個兒子和1個從孫)封為藩王,分駐北部邊境和全國各戰畧要地,想通過他們來屏藩皇室。朱元璋曾說的:“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從全國來看,這些封藩主要有兩類:一是腹裏,二是邊塞要地。受封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設定官屬,地位相當高,公侯大臣進見親王都得伏而拜謁。


明朝初年,每一個藩王除食糧萬石以外,還有軍事指揮權。藩王於王府設親王護衛指揮使司,轄軍三護衛。護衛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1.9萬人。九比特塞王(遼、寧、燕、穀、代、晋、秦、慶、肅)因有防禦蒙古貴族侵擾的重任,所以護衛甲士尤多。北平的皇四子燕王朱棣擁兵10萬,大寧的皇十七子甯王朱權“帶甲八萬,革車六千”。他們在邊塞負責築城屯田、訓將練兵、巡視關鍵、督造軍器。晋王、燕王多次出塞征戰,打敗蒙元殘餘勢力的軍隊,尤被明太祖重視,軍中大將皆受其節制。甚至特詔二王軍中小事自斷,大事才向朝廷報告。尤其是燕王朱棣,由於功績卓著,朱元璋令其“節制沿邊士馬”,地位獨尊。

藩王勢力的膨脹,勢必對中央政權構成威脅。在朱元璋大封諸王的時候,時任平遙縣訓導的葉伯巨就指出,藩王勢力過重,數代之後尾大不掉,到那時再削奪諸藩,恐怕會釀成漢代“七國之亂”、西晋“八王之亂”的悲劇。提醒朱元璋“節其都邑之制,减其衛兵,限其疆土”。朱元璋不但聽不進勸告,反而將其下獄囚死。

在分封之中,朱元璋曾規定凡受封諸王必須離開京城,到封地就藩。不允許各親王之間相互往來,即使入朝,也不能同時前來,必須一王離京,另一王才可啟程。朱元璋此舉的目的在於避免諸王相互串聯,與中央相對抗。所以,諸王就藩,可以說是“生離死別”。但朱元璋的用心良苦,卻未能收到預期的後果。

明太祖朱元璋不僅分封諸子為藩王,而且在其成法中有一條是關於“靖難”的。朱元璋當國時,恐權臣篡權,規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舉兵清君側的權利,他在《皇明祖訓》中說:“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後來的朱棣即以此為理由,指齊泰、黃子澄為奸臣,須加誅討,並稱自己的舉動為“靖難”,即靖禍難之意。故而靖難之役中朱棣的口號是“清君側,靖國難”。

這其中,“靖難”的意思:“靖”指平息,掃平,清除。“靖難”代表平定禍亂,平息戰亂,掃平奸臣的意思。不過太祖的成法裡面還有一條就是皇帝先召喚藩王,藩王才能起兵,且成功剷除奸臣後要五日之內離京。所以這不過是朱棣想要奪取皇位的一個藉口而已。

本文標題: 靖難之役的時代背景是怎麼樣的?社會環境如何?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46321384129584
相关資料
靖難之役最大的導火索是什麼?詳解靖難之役
可以說,靖難之役導火索就是建文即位藩王勢大,下麵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儘管如此,朱元璋對朱允炆的繼位仍放心不下。建文帝即位時,鎮守北部邊疆的諸王已有很大的權勢,甯王朱權“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朱棣察覺到朝廷對自己懷有戒心
標籤: 靖難之役 朱允炆 明成祖 明朝 歷史 朱元璋
盛庸一代名將,靖難之役朱允炆為什麼不重用他?
很多朋友都想知道盛庸一代名將,靖難之役朱允炆為什麼不重用他?盛庸是明朝著名將領,曾在靖難之役中多次擊敗朱棣大軍,差點改變整個戰局的走勢。只可惜朱允炆後知後覺,並沒有在初期重用盛庸,導致朱棣部隊有了喘息之際。
標籤: 朱允炆 靖難之役 朱元璋 明成祖 盛庸 明朝
靖難之役,30萬沐家軍為什麼不出兵幫朱允炆?
沐英是朱元璋收養的孩子,基本上是朱標一起長大的。後來因為戰功分封到了雲南,那麼靖難之役,30萬沐家軍為什麼不出兵幫朱允炆?總的來說,沐家之所以不出兵,主要就是為了保住自己在雲南的地位,保住沐家子孫未來的前程。
標籤: 朱允炆 靖難之役 明朝 歷史 朱元璋 沐英
古代皇帝為何不擔心自己被貼身侍衛殺害呢?
古代的時候,從秦始皇開始,我國古代就進入了封建王朝時期。同時秦始皇也是歷史上第一個稱皇帝的人,取自三皇五帝一詞。在古代皇帝是最高統治者,通常人們稱之為天子。也就是說,皇帝都是“上天”的兒子,是天任命的。與皇帝有利益關係的皇室成員,是皇帝貼身
標籤: 中國古代史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