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如何評估朱由檢?有哪些與他相關的軼事典故?

朱由檢,即明思宗、崇禎帝,明朝第十六比特皇帝,在位共十七年,年號“崇禎”。朱由檢是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比特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生母為孝純皇后劉氏。在位期間,朝廷黨爭不休,民間灾害不斷,導致明末農民起義爆發,關外後金政權趁勢崛起,國家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

朱由檢,即明思宗、崇禎帝,明朝第十六比特皇帝,在位共十七年,年號“崇禎”。朱由檢是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比特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生母為孝純皇后劉氏。下麵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生於慈慶宮,天啟二年(1622年),被封為信王。天啟七年(1627年)即皇帝位,年號崇禎。即位之初,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厲行節儉,平反冤獄。在位期間,朝廷黨爭不休,民間灾害不斷,導致明末農民起義爆發,關外後金政權趁勢崛起,國家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時,朱由檢自縊於煤山,終年三十四歲。清軍入關後,以禮改葬於明十三陵中的思陵,廟號懷宗(後取消),諡號欽天守道敏毅敦儉弘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湣皇帝。南明弘光帝追上諡號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廟號思宗,後改為毅宗。隆武帝改廟號為威宗。

軼事典故

好學不倦

崇禎帝還是一個好學不倦的皇帝,博覽群書,舉凡《四書》《五經》《資治通鑒》《通鑒綱目》《大學衍義》《貞觀政要》《皇祖明訓》《帝鑒圖說》等典籍幾乎朝夕不離手。他還命令武英殿中書,畫歷代明君賢臣圖,寫《正心誠意箴》,製成屏風,分別安放在文華殿、武英殿,以便隨時激勵自己。

年號起名

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四日,即明熹宗朱由校駕崩後十餘日,朱由檢在皇極殿即皇帝位,改年號為崇禎。在選擇年號問題上,朱由檢頗有斟酌。當時閣臣提供四個年號供他選擇,一為“乾聖”,朱由檢說“乾為天,聖則安敢當”;二為“興福”,朱由檢說“中興甚好,亦不敢當”;三為“鹹嘉”,朱由檢認為“鹹旁為戈,今方欲息干戈,勿用”,於是選擇崇禎為年號。

僧尼相配

崇禎十一年(1638年)冬天清軍內犯,兵部主事沈迅提出了一個荒唐的建議,請求崇禎帝以天下僧人配尼姑,編入裏甲,三丁抽一,可得兵數十萬。崇禎帝居然認為沈迅的建議十分有理,其言可行,立即將沈迅改任兵科給事中。

崇禎夢有

明末清初學者談遷記載,崇禎十六年(1643年)五月的一天,崇禎帝夢見有人寫了個“有”字,醒來後告訴太監,有人說這是吉兆。不久,會極門收到一件匿名上疏,說“陛下夢後,諸臣革革以為祥,臣竊以為非利,蓋‘有’字,則‘大明’去其半矣!”崇禎帝龍顏震怒,命令搜捕上疏者,但卻找不到。有人說上疏者就是李自成派出的奸細。

後來這個事件演變為“崇禎測字”的民間傳說。李自成攻打北京前,派軍師宋獻策潜入北京,喬裝成測字先生。恰逢崇禎帝微服私訪,出來散心,看到測字攤,便說:“來,為朕測個字!”宋獻策由此便知他是崇禎帝。崇禎帝看到路邊“大有糧店”,寫了個“有”字,並詢問大明國運。宋獻策說:“這是大明江山都去了一半了!”崇禎帝說:“先生,我問的朋友的‘友’!”宋獻策說:“這個友是反字出頭,恐怕大明江山朝不保夕,連一半也剩不下了。”崇禎帝又說:“我問的不是朋友之友,是子午卯酉的酉。”宋獻策心說:“你還有准主意呀!”宋獻策說:“皇上乃萬乘之尊,酉字上添二點,下添寸,現在尊字下邊缺大腿上邊沒腦袋,光剩中間一骨節還活什麼勁兒?”

密室藏畫

崇禎帝上吊後,在其身上的遺言旁邊又有一行書寫到:“文武百官全都倒東宮行在去。”原來崇禎帝以為內閣諸臣已經看到了他所寫的朱書,卻不知道實際上內傳將朱書送入內閣時大臣們早已四散逃命了,內侍放在桌子上便走了,因而文武群臣並沒有一個人知道此書。當初大內中有一間密室,看管的十分嚴密,相傳其中有劉誠意所藏的秘記在內,說沒有重大變故不能隨意開啟。到此時事情緊迫,眾人開啟來看,看到是一副繪圖三軸,最末一軸影像酷似崇禎帝模樣,身穿白背心,光著左脚,披頭散髮懸在空中。於上吊後的崇禎帝的情况沒有任何區別。

大明陪臣

崇禎十七年,有個朝鮮人崔孝一來到在北京昌平縣城外的崇禎帝墓前,絕食七日而死。像這樣微不足道的事,中國史書是絕不會記載的,但朝鮮的正史和野史卻大書特書,讚美這人是“千古義士”。

人物評估

人物總評

崇禎帝是一個勤政的皇帝,據史書記載,他二十多歲頭髮已白,眼長魚尾紋,可以說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稱其“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

崇禎帝執政時期,對於後金,群臣分為主戰、主和兩派。崇禎帝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戰派袁崇煥。文官集團使得軍中之將只重出身門第,幾次大規模對後金的軍事活動均遭慘敗,削弱了明朝的軍事力量,最終無力鎮壓農民軍起義,間接加速了明朝滅亡。

曾經强盛的明朝已經風雨飄搖,兩黨分庭對抗,卻難尋能用之人,也確實難尋可用之人。崇禎帝即位之初在文官集團的幫助下誅滅魏忠賢閹黨,卻間接推動了文官集團的權利膨脹。

崇禎帝與臣子的關係或可說是歷史上最為尷尬詭異的時期--相互仇視,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崇禎在位的十七年,除了鎮壓農民軍以及抵抗後金外,將更多的心力用於削弱文官集團的勢力,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儘管崇禎帝志向遠大、勵精圖治、宵衣旰食、事必親躬,但他既無治國之謀,又無任人之術,加上他嚴苛、猜忌、多疑,對大臣動輒怒斥、問罪、砍頭、淩遲,其殘忍和冷酷與魏忠賢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禎帝還頻繁地調整官吏,17年間他竟然換了17個刑部尚書和50個內閣大學士。造成國家人才匱乏,有心報國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請纓效命。無奈之下,崇禎帝只好培植私人勢力,重新起用大批太監。與此同時,崇禎帝雖屢下罪己詔,然苛捐雜稅層出不窮,民不聊生,而明末的眾多農民起義也正是其貪財苛政最嚴重的後果。此外,在遼東戰局屢敗之時,不納周皇后遷都之諫而喪失了最後的機會;而從南明諸政權觀之,朱明皇室在滿清的背景下號召力依舊不容小覷。故而,崇禎帝儘管勤政,卻錯誤百出,不僅不可能中興明帝國,其亡國也幾乎是必然。

崇禎帝是一個被普遍同情的皇帝,李自成《登極詔》也說“君非甚暗(崇禎皇帝不算太糟),孤立而煬灶恒多(即便他被孤立,卻頗能為人民國家做出許多打擊貪官污吏好事);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

崇禎帝的性格相當複雜,在除魏忠賢時,崇禎帝表現得極為機智,《明史》說他:“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遽失措。”由於較之前任的神宗、熹宗,甚至明朝中後期的多數皇帝,崇禎帝治國救國的責任感與雄心强上許多,故史家對於崇禎帝普遍抱有同情,以為崇禎帝的一生實是“不是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明朝並不缺少忠臣,也不缺少治國的良臣與禦敵的良將,但崇禎的兇暴與多疑、懈愎讓這些忠臣良將一個個成為刀下之鬼,而倖存的人只能選擇閉口不言。他本來是有機會的,本來他完全有可能成為大明的中興之主,但他失去了——這看來偶然,卻又必然。

由於連年的灾荒,農民造反野火般的焚燒整個華夏大地,後金不斷侵擾的邊疆,導致軍費不斷激增,而稅收卻無法跟上,這一切的結果導致崇禎年間加稅不斷,民間稱呼他為“重征”以代替“崇禎”。

雖然崇禎帝期盼著明朝能在他手中迎來“中興”,無奈前幾朝的積重難返,當時天下饑饉,疫疾大起,各地民變不斷爆發,北方皇太極又不斷進攻,加上崇禎帝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剛愎自用,囙此在朝政中屢鑄大錯:前期剷除專權宦官,後期又重用宦官;在眾大臣的吹捧下,崇禎帝高估了袁崇煥,誤信了袁崇煥“五年複遼”的大話,以傾國之力打造了一條寧錦防線,結果後金從蒙古繞了過來,明王朝面臨滅頂之災。

史書評估

《明史·本紀第二十四》:帝承神、熹之後,慨然有為。即位之初,沈機獨斷,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勢已傾,積習難挽。在廷則門戶糾紛。疆埸則將驕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潰爛而莫可救,可謂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臨朝浩歎,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僨事。乃複信任宦官,布列要地,舉措失當,制置乖方。祚訖運移,身罹禍變,豈非氣數使然哉。迨至大命有歸,妖氛盡掃,而帝得加諡建陵,典禮优渥。是則聖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難而不辱其身,為亡國之義烈矣。

《明史·流賊傳》:莊烈之繼統也,臣僚之黨局已成,草野之物力已耗,國家之法令已壞,邊疆之搶攘已甚。莊烈雖銳意更始,治核名實,而人才之賢否,議論之是非,政事之得失,軍機之成敗,未能灼見於中,不搖於外也。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遽失措。當夫群盜滿山,四方鼎沸,而委政柄者非庸即佞,剿撫兩端,茫無成算。內外大臣救過不給,人懷規利自全之心。言語戇直,切中事弊者,率皆摧折以去。其所任為閫帥者,事權中制,功過莫償。敗一方即戮一將,隳一城即殺一吏,賞罰太明而至於不能罰,制馭過嚴而至於不能制。加以天灾流行,饑饉洊臻,政繁賦重,外訌內叛。譬一人之身,元氣羸然,疽毒併發,厥症固已甚危,而醫則良否錯進,劑則寒熱互投,病入膏肓,而無可救,不亡何待哉?是故明之亡,亡於流賊,而其致亡之本,不在於流賊也。嗚呼!莊烈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又乏救亡之術,徒見其焦勞瞀亂,孑立於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聞良、平之謀,行間未睹李、郭之將,卒致宗社顛覆,徒以身殉,悲夫!

歷代評估

南明大臣把崇禎帝抬舉到千古聖主的地步,如禮部郎餘煜在議改思宗廟號時說:“先帝(崇禎)英明神武,人所共欽,而內無聲色狗馬之好,外無神仙土木之營,臨難慷慨,合國君死社稷之義。千古未有之聖主,宜尊以千古未有之徽稱。”

清初張岱:“古來亡國之君,有以酒亡者,以色亡者,以暴虐亡者,以奢侈亡者,以窮兵黷武亡者,嗟我先帝,焦慮心求治,旰食宵衣,恭儉辛勤,萬幾無曠,即古之中興令主,無以過之”。“先帝焦於求治,刻於理財;渴於用人,驟於行法”。

明遺民屈大均:“先帝宵衣久,憂勤為萬方。捐軀酬赤子,披髮見高皇。風雨迷神馭,山河盡國殤。禦袍留血詔,哀痛幾時忘!“

清人蕭徵模咏崇禎皇帝的詩歌寫道:心匪不仁計則窮,减夫派餉事重重。可憐三百年夭下,斷送憂勤惕勵中。

順治帝:諭工部曰:“‘朕念明崇禎帝孜孜求治,身殉社稷。若不急為闡揚,恐千載之下,意與失德亡國者同類並觀。朕用(因)是特製碑文一道,以昭憫惻。爾部即遵諭勒碑,立崇禎帝陵前,以垂不朽。又於所諡懷宗端皇帝加諡數位,以揚盛美。’又嘗登上陵,失聲而泣,呼曰:‘大哥大哥,我與若皆有君無臣。’上為後代所惓懷如此,况其臣民乎!”

康熙帝:明季所行,多迂闊可笑。建極殿后階石,高厚數丈,方整一塊,其費不貲,採買搬運至京,不能舁入午門,運石太監參奏此石不肯入午門,乃命將石捆打六十禦棍。崇禎嘗學乘馬,兩人執轡,兩人捧鐙,兩人扶秋,甫乘,輒已墜馬,乃責馬四十,發苦驛當差。馬猶有知識,石何所知?如此舉動,豈不發噱?總由生於深宮,長於阿保之手,不知人情物理故也。

崇禎帝殉國幾年後,有幾比特朝鮮官員引用崇禎帝“荒淫亡國”及光海君為例勸諫國王李倧(仁祖),李倧表示:“崇禎皇帝因國勢微弱,不能支保,實非淫虐無道之主也。設有可言之事,我國之道,禮當隱諱而已、悲愴而已,何敢形諸文字,與無母之人(指光海君)並論哉?”

鎖綠山人《明亡述略》:莊烈帝勇於求治,自异此前亡國之君。然承神宗、熹宗之失德,又好自用,無知人之識。君子修身齊家,宜防好惡之癖,而况平天下乎?雖當時無流賊之蹂躪海內,而明之亡也决矣。

全祖望《明莊烈帝論》:“莊烈(朱由檢)之明察濟以憂勤,其不可以謂之亡國之君固也,而性愎而自用,怙前一往,則亦有不能辭亡國之咎者。”

乾隆帝認為,明之所以亡國,是因為萬曆、天啟皇帝不理朝政,以致法度廢弛。崇禎繼位時,“國事已不可為”,他雖然辛苦經營17年,仍不能“補救傾危”,最後以身殉國。

本文標題: 後世如何評估朱由檢?有哪些與他相關的軼事典故?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46321360170581
相关資料
歷史上關羽能威震華夏,那他到底有多厲害?
關羽,字雲長,東漢末年名將,被後世崇為“武聖”。接下來小編就帶來歷史故事,一起看看吧!第二件大事,劉備封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關羽隨即率兵北伐,攻打樊城,於是,“襄樊之戰”爆發。《三國志關羽傳》記載: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囙此,
標籤: 關羽 曹操 三國人物 華夏 三國 關羽雲長
朱由檢登基後,在軍事經濟文化與社會方面有哪些成就?
朱由檢,即明思宗、崇禎帝,明朝第十六比特皇帝,在位共十七年,年號“崇禎”。朱由檢是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比特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生母為孝純皇后劉氏。即位之初,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厲行節儉,平反冤獄。
標籤: 崇禎帝 明朝 崇禎 中國古代史 歷史 崇禎曆書
崇禎帝在位期間,在政治方面有哪些作為與成就?
朱由檢,即明思宗、崇禎帝,明朝第十六比特皇帝,在位共十七年,年號“崇禎”。朱由檢是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比特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生母為孝純皇后劉氏。在位期間,朝廷黨爭不休,民間灾害不斷,導致明末農民起義爆發,
標籤: 崇禎帝 崇禎 明朝 魏忠賢 中國古代史 歷史
崇禎帝朱由檢:明朝第十六比特皇帝,他有著怎樣的經歷?
朱由檢,即明思宗、崇禎帝,明朝第十六比特皇帝,在位共十七年,年號“崇禎”。朱由檢是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比特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生母為孝純皇后劉氏。在位期間,朝廷黨爭不休,民間灾害不斷,導致明末農民起義爆發,
標籤: 明朝 崇禎帝 崇禎 中國古代史 歷史 李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