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大額虛幣:白金三品到咸豐大錢是怎麼登場的?小編為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此後歷代王朝一遇國庫空虛時便會發行大額虛幣以此來彌補財政缺口,由於大額虛幣的購買力遠遠超過其本身的價值囙此造成了許多社會問題。歷朝歷代雖都有大額虛幣身影的出現,但無一例外這些大額虛幣的發行流通都只是“曇花一現”。
漢武帝連年征伐致使西漢國家財政空虛,為彌補財政缺口西漢朝廷鑄發了“白金三品”大額虛幣,大額虛幣登上了歷史舞臺
漢武帝所鑄造的“白鹿皮幣”僅限於王侯宗室朝覲聘享時墊在玉璧下麵呈獻皇帝所用,是漢武帝對宗室貴族的一種明火執仗的盤剝。由於其作為貨幣流通的性質較薄弱,所以白鹿皮幣並沒有在民間得以流通。
《史記•平准書》有明確記載:“乃以白鹿皮方尺,緣以藻缋,為皮幣,值四十萬。王侯宗室朝覲聘享,必以皮幣薦璧,然後得行。”
歷史上最早具有作為貨幣流通性質的大額虛幣是漢武帝所創的“白金三品”銀鑄幣,上品、中品皆為方孔圓形,其中上品幣以龍為圖案定價三千錢,中品幣以馬為圖案定價五百錢,下品幣外形呈橢圓形表面有龜紋定價三百錢。
《史記•平准書》記載:元狩四年,漢武帝造銀錫為白金。故白金三品:其一曰重八兩,圜之,其文龍,名曰‘白選’,直三千;二曰以重差小,方之,其文馬,直五百;三曰複小,橢之,其文龜,直三百”。
《漢書•食貨志》記載:“朱提銀重八兩為一流,直一千五百八十,它銀一流直千。”
由於大額虛幣帶來的巨額收益,各朝統治者在財政出現缺口時都以發行大額虛幣的管道來解决財政危機,囙此在各朝大額虛幣的鑄發屢現高峰
西漢末年到王莽新朝建立這一時期,民間市場就進行了四次大規模的貨幣改革,在這一時期至少朝廷向市場中發行了數十種大額虛幣。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出現了如此多種大額虛幣在歷史中是獨一無二的,成為大額虛幣在歷史發行上的第一個高峰期。這一時期所發行的大額虛幣使用時間最短的只發行了短短兩年給當時百姓的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
《漢書•食貨志》記載:“農、商失業,食、貨俱廢,民涕泣於市道。”
王莽建立新朝後由於私鑄、拒絕使用大額虛幣的群眾太多而被迫下令減輕刑罰,但違反法令者仍源源不絕。王莽新朝時期草率又頻繁的貨幣改革導致社會經濟一片混亂,這也是王莽新朝迅速崩潰的重要原因。東漢王朝建立後有鑑於此所施行的貨幣制度都以五銖錢為本位未發行過大額虛幣。
然而自黃巾起義之後董卓廢除五銖錢開始鑄小錢穩定了150多年的貨幣制度被破壞,大額虛幣再次粉墨登場並且維持了相當一段時間。東漢建安十九年長期顛沛流離的劉備佔領了成都,劉備聽從了屬官的建議發行了大額虛幣以此到民間籌備購買物資。
“但當鑄直百錢,平諸物賈,令吏為官市。”
蜀國官吏以此收購了民間物資,使蜀國朝廷在數月之間府庫充實。在這一時期社會經濟嚴重被破壞,百姓寧願以物易物也不願使用貨幣,在這一時期貨幣的發行量也由此大大减少。
隋唐時期是我國歷史上自兩漢以後的大一統的時期,這一期間國家經濟繁榮大額虛幣很少存在。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各國之間分裂割據混戰不休,大額虛幣也再度受到統治者的青睞。但由於割據政權統治區域狹窄統治時間不長,囙此這些大額虛幣在流通時間和流通範圍上都受到了很大限制。
兩宋時期的商品經濟發展到前所未有的水准,貨幣的市場需求量開始加大這一時期鑄幣的發行量為我國歷史之最,後來伴隨著宋朝銅產量的下降鑄錢發行量也大為减少。由於宋徽宗宣導“豐亨豫大”之說而揮霍無度,在嚴重的財政壓力之下宋朝統治者再次發行了大額虛幣。
清朝建立之初吸取前朝的經驗教訓定下不鑄“大錢”的規矩,從順治到道光近兩百年間只發行了面額一文的小平錢且形制、重量和材質也都相對穩定,但到了咸豐年間大額虛幣開始在清朝發行流通。
早在嘉慶年間就有官員提議鑄大錢到了道光年間愈演愈烈的鴉片貿易導致白銀大量外流,銀貴錢賤現象日益突出以銅錢為標示的物價隨之高漲,清朝市場流通中的銅錢越來越不敷需用。而清朝銅礦銅的產量也在不斷下降更多的官員提議鑄大錢來應對,嘉慶、道光二帝懾於“祖宗家法”始終猶豫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