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香爐文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代的“鼎”。我國古代青銅鼎有烹煮肉食、祭祀等用途,祖先傾其所有,向天祈福,讓神靈祖宗保佑自己的部落和國家平安,但這同今人所見的香爐還是兩碼事。筆者收藏的200餘尊古代陶瓷香爐,可以看出祭祀文化發展的軌跡。
“日照香爐生紫煙”唐代大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千古流傳,作品描寫廬山香爐峰上,初日映照,紫烟氤氳,瀑布高掛,飛流奔騰,展示了盛唐氣象和時人對香爐的偏愛之情。在人們的生活習慣上認為香爐最大的功能,便是一件敬佛或是祭祖的禮器。其實香爐也是文人雅士的心愛之物,置於廳堂或擺於書房案頭,讀書時點上一炷清香,便有了“紅袖添香夜讀書”的美妙意境。靈性的香爐賦予人們更多的生命靈性,它穿越時光隧道,追逐並領略博大深遠的歷史文化。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與本土文化發生關係,逐漸改變自己的面貌,融入到中國的傳統文化裏,儒佛道三位一體形成華夏文化主流。魏晋時,人們以老莊解釋佛教,東晉以後佛學又與玄學趨於合流,深為士大夫們所欣賞。直到南北朝時期,佛教的獨立地位連同它深入人心的精神文化影響一併如日中天,特別是禪宗初祖達摩東渡來華,中國禪宗由此肇始。各地造佛修寺蔚然成風,作為祭祀禮器的香爐已被普遍使用。
杜牧詩雲:“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香爐起源於何時,尚未有定論,我在寫《尋訪中華名窑》一書時,在祖國各地考察,注意香爐資料的收集和實物的尋覓。我認為西漢早期的熏爐很可能是香爐的前身。西漢後期,熏爐數量驟增,僅廣州地區發現的200多座漢墓中竟有一半墓葬出土有熏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