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就有了版畫藝術。現藏英國倫敦博物館的唐代成通九年(西元868年)刻的《金剛經》扉頁畫《說法圖》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幅版畫。
唐朝時期,大量版畫應用於在佛經的文宣上;兩宋時期出版的經濟、歷史、文學的書記中,也特別注重的版畫插圖的運用,反映市民生活。可以說,從一開始,版畫就是帶著世俗生活的氣息。但是由於版畫的製作過程漫長,隨著近代印刷術的傳入,傳統版畫逐漸衰落。
上個世紀30年代,版畫因為一個人――魯迅,而煥發了新的活力。他一生收藏的外國版畫原拓作品兩千多幅,可以稱得上是中國版畫收藏第一人。魯迅先生宣導了新興木刻運動,創辦中華木刻講習會,編印《近代木刻選集》等多本版畫圖冊。新興版畫擺脫了傳統版畫刻版、印刷分離的特點,改由畫家自刻自印,成為個人創作的藝術品。同時,新興版畫還反映時代和社會生活,賦予木刻版畫革命戰鬥力。在此之後,木刻版畫反映了從土地改革、抗戰、新中國時期、文化大革命等中國的社會變革。版畫大量湧現,呈現繁榮狀態,與國畫、油畫並稱三大畫種。
從版畫獨特的製作過程來說,一項複雜的技術性工作,具有較高的工藝價值。如浮水印木刻,藝術家要憑藉富有表現力的刀法將其創作的影像分版(有時多達上百版)刻制在木版上,並用中國墨或水溶性顏料將木版上色;之後通過創造性地控制濕度、壓印力度等綜合技藝,發揮隨機性的感性經驗,將木版上的影像限量印製在以宣紙為主的紙張上。
然而,版畫的藝術價值與市場的距離卻非常遠。直到2003年,廣州嘉德舉行了國內第一個版畫專場拍賣,200多件版畫作品55%成交,版畫市場開了個好頭,藏家們才開始關注國內版畫市場。2005年是國內版畫市場復蘇的一年。多家拍賣行推行了版畫的拍品,並獲得了較理想的成績。國內已經有不少畫廊注意到版畫的藝術價值及投資空間,專注於原創版畫的市場運作。
原創與複製
“之所以版畫市場的參與者較少,是因為在人們的印象中,版畫的複製性,”一比特版畫投資者表示,“但這並不能减低版畫的收藏價值。”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版畫的刻版、印刷分工明確,可以複製,直到魯迅宣導了新興版畫運動,藝術家參與製版、印刷的全過程。
所謂原創版畫,是指藝術家運用版畫獨特的藝術語言(如刀法刻痕、原版肌理等)構思,並親自創作原版,控制、參與限量印製;整個過程中,藝術家發揮了創造力、即興性和隨機性,是作品創作不可分割的重要環節。最終創作的版畫經藝術家親自簽名、標注限量編號之後,即成為具有原創性的原作。但這並不代表原創版畫的唯一性。
根據國際慣例,版畫的印刷數量有嚴格限制,版畫家會在每張複製的版畫上簽名,在版畫左下角沒有注明印數或印張,如10/50表示該版共印製了50份畫作,而這一幅是其中的第10張。有些版畫寫上A.P或P.P或H.C等字樣,分別表明藝術家自存、技師保存和印刷樣本。版畫印製的數量越少越珍貴,一般版畫家在印製完限量數目作品後會毀掉原版。而複製性版畫,則是採用版畫科技,由版畫技師模擬模擬其他媒介的一件原作(如油畫等)的視覺效果製成的版畫為複製性版畫;其印製是一個再現、複製過程,藝術家大多不親自參與。
今天流行於中國拍場版畫,大量是複製版畫。由於大師的原作價格動則幾十萬,幾百萬美元,甚至數千萬美元。囙此,許多普遍投資者都選擇這些大師的版畫作品進行投資。隨著原作價格的上升,複製版畫的價格也會隨之升高。這就造成了複製版畫對原創版畫市場的擠壓、蠶食。“應該看到,原創版畫的藝術價值正逐步被挖掘出來。名家限量原創版畫的投資價值很高,具有保值增值的功能版,市場規模和參與人數正逐步擴大。同時,國內原創版畫還沒經過太多炒作,價格整體較低,特別適合初涉藝術品收藏市場,對於風險偏好相對保守的投資者來說,是不錯的選擇。”正如德國哲學家本雅明所說,“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使經典作品獨一無二的韻味消失後,也使藝術由精英走向福斯,科技複製取消了藝術的惟一性,但卻加大了藝術傳播的廣度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