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談修行的二十五圓通法門,有香嚴童子借香悟道之事:“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香嚴為上。”經中還以“香光莊嚴”來比喻念佛者薰染如來的功德。
《法華經》中亦有妙香佛國之說,此國土中的人能以香為媒,借此溝通,諸根皆利,乃至六根互通。
《華嚴經》說,華藏世界被重重無數的香水海所圍繞。
《維摩詰經》中對以香構成的香積佛國有生動的介紹:在遙遠的天頂上方有一個叫眾香的世界,國號為香積國。這裡特別神奇之處在於,香積佛國土是用鼻觀修法,聞著香味就可以悟道。大菩薩在那兒是坐在樹下打坐,聞到樹的香味,就可以成就,得到功德成就三昧,同時也具足菩薩所有功德。“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樓閣,經行香地,苑園皆香。其食香氣,周流十方無量世界。”這就是禪門中津津樂道的鼻觀先參,聞香悟道典故的由來。香積國是一個何其令人心儀神往的佛國世界!
香為佛教中的“十供養”之一,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供養。在《法華經》、《華嚴經》、《六祖壇經》中,都有大量的篇幅講到了用香供佛的功德。清香一炷,普供十方一切諸佛。佛教儀禮中大多離不開香,而沉香極受推崇。
佛教談修行,有“觸欲最深”之說,這說法直探修行之幽微。香味觸及身而止,使它對自己最有真實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修行人借助於有相的香,可以聞到自性心香,從而遠離一切貪嗔癡慢疑,這就是香在佛教中的妙用。
沉香可以營造出使人修行增長的氣場。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應的是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境。鼻根所應對的是香塵。《楞嚴經》中的香嚴童子,就是以聞水沉香、觀香氣出入無常,而證得羅漢果比特的。
沉香結香時,樹木倒伏埋在土裏,經過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結晶,才具備醇厚不盡的香氣,化煩惱為菩提,象徵著修行者歷經艱辛與磨難,終於修成正果,彌漫出生命的甘甜與芬芳。
而這一分令人陶醉神往、歎為觀止的生命的芳華,是經過了何其漫長的修煉,何其艱辛的沉澱!
世界無窮願無盡,心香一瓣敬眾生。
禪者,就是這樣的一品沉香,經歷艱辛卓絕的磨煉,經歷百年千載的沉澱,超越了創傷與痛苦,把生命的芳華,毫不吝惜地燃燒,化為一縷溫馨,一片芬芳,普敬過現未法界中的一切有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