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珊瑚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來自地中海的紅珊瑚當時在日本被稱為Kowatari(“波斯舶來品”),在奈良時代(西元710-784年)經由絲綢之路被引入日本。在中世紀的歐洲,珊瑚被大量運用於宗教儀式的裝飾品和念珠的製作上。
珊瑚是海洋生物珊蝴蟲的分泌物,構成珊蝴蟲身體的支撐結構。分為鈣質型珊瑚和角質型珊瑚兩種。鈣質型珊瑚主要由無機成分、有機成分和水等組成,主要包括紅珊瑚、白珊瑚和藍珊瑚;角質型珊瑚幾乎全部由有機質組成,包括金珊瑚和黑珊瑚。
紅珊瑚鑒別要點:
1、看紋理
紅珊瑚都有著平行與珊瑚生長方向的縱紋,且排布較為緊密。之外紅珊瑚的橫截面上有像樹的年輪一樣的環紋,在肉眼鑒別時要注意看這兩種紋理。
2、看顏色
紅珊瑚的顏色是一種鮮活生動的紅色,不管是淺是深,它都活,不死,不鬱結!且紅珊瑚帶有明亮的蠟質光澤,而染色的紅珊瑚沒有光澤,顏色也鬱結死沉。
3、聽聲音
真的珊瑚看似嬌嫩但在相互碰撞時有清脆硬朗的聲音。一般塑膠或其它仿造的珊瑚不會出現這種堅硬清脆的聲音。這種聲音在枝狀的珊瑚上體現尤為明顯!
4、掂重量
珊瑚有著不錯的分量感,一般放在手心會給人與其嬌嫩感不符的沉重感,這種分量也是鑒別紅珊瑚與一些低劣仿冒品的依據之一!
天然珊瑚和仿品的鑒別
珊瑚仿品常見的有染色的大理岩、紅色玻璃、紅色塑膠、用方解石粉末加染料做的“吉爾森珊瑚”。這些仿品都不具備天然紅珊瑚的內部構造,仔細看紋路就可辨別;染色大理岩顆粒狀結構,染料在礦物顆粒裏富集,用丙酮測試可得出答案;紅色玻璃型可做的很相似,偶爾會見到氣泡,從硬度上來看,玻璃大於珊瑚,而且與鹽酸不起反應;紅色塑膠的密度小一般在1.55以下,加熱有味,與鹽酸不起反應;而吉爾森珊瑚的密度是2.45。
天然珊瑚和染色珊瑚的鑒別:
染色珊瑚通常是用有機染料將白珊瑚染成紅色和其他顏色,鑒別特徵是染料在裂縫中富集,並且外部色深內部色淺,表裡不一,用蘸丙酮的棉花棒搽,棉花會被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