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沉香都是皇室的寵兒,從宮廷禮儀和祭祀用香,到文房雅玩,用途之廣泛遍佈宮廷生活的各個領域,特別是到後期資源减少,沉香更多的被用來製作成賞玩賜賞之物得以保留,被後世所見。今天就來看看沉香擺件中的名品――沉香獅子的來歷。
沉香獅子是清乾隆皇帝頒賜給東嶽泰山的。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紫禁城造辦處接到一項重要的任務:為明年皇帝南巡準備禮神的祭器,即用沉香雕制一對沉香獅子。
其實早在二十年前,也就是乾隆六年(1741年)時,牙作名匠楊維占曾製作了“沉香九老山子”受到乾隆皇帝的喜愛,被收入乾清宮的頭等作品之列,楊維占也得到了難得的榮寵,恩准他把家眷接進京。由此,造辦處承接這個活計的牙作們也都鉚足了勁想要好好表現一番。
不過,因為沉香資料珍稀,一直沒有形成專門的沉香雕刻體系,都是從事木雕等相關雕刻師傅們來雕刻,所以其中少不了借鑒了不少木藝雕刻的手法。這次活計房總管將製作獅子的沉香用料和獅子圖樣一併送來,共有大大小小的沉香一二十塊,重量也有十四、五斤。圖樣有了,是一對立獅,但是怎麼把這一塊塊的木料組合到一起,又渾然天成呢?况且,每塊沉香質地的軟硬、形態等各有特點,又怎樣才能將沉香雕刻運用得恰如其分?不管怎樣,可以肯定的是這對沉香獅子做成後,註定是一對孤品了。
後來,經過匠人們的冥思苦想,借沉香天然的形態,利用凹凸不平做成獅子的蜷毛,將這些成塊的用料拼對,拼出獅子的姿態,然後加入必要的雕刻,一對獅子就有模有樣了。但是到關鍵的一步時卻慢了下來,那就是獅子的眼睛。人們都說畫龍點睛,這對獅子的精氣神兒可在眼睛上呢,用什麼來做好呢?思來想去,工匠們想到了做香料用的天然樹脂,天然的東西和沉香合物,而且亮度比沉香好,還有一種水汪汪的清澈感,拿來一試,效果很好,獅子像活了一樣。最後,又配了上好的楠木座。只見兩隻獅子仿佛在側頭與人對視,雖神似,但形態、胖瘦又略有不同,張嘴露齒,一幅吉祥喜慶模樣。就這樣,一對生動的沉香獅子誕生了。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皇帝南巡,登岱祭祀,沉香獅子御賜給了岱廟。再後來,與溫凉玉圭、黃釉青花葫蘆瓶一起,成為泰山有名的鎮山三寶。(《宋朝時沉香的使用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