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璀璨的珠寶世界中,緬甸翡翠以其柔潤嬌豔而深得人們的鍾愛。下麵就針對緬甸翡翠做一些基本介紹。
名稱來源
翡翠名稱來源於翡翠鳥。相傳翡為赤鳥,翠為綠鳥。唐代詩人陳子昂“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樹林”詩句中的翡翠,指的就是翡翠鳥。在古代,貴族富豪多用於裝潢、佩戴、陳設、觀賞。隨著時代的發展,翡翠飾品已成為商品進入千家萬戶。
產地
翡翠原石產地主要在緬甸,所以業內也把翡翠叫做緬甸玉,除此之外日本、蘇聯、墨西哥、美國加州等地也出產硬玉,但其質量與產量遠遠不如緬甸翡翠。緬甸聯邦北部的密支那地區,翡翠礦床儲量最大,很早就開採寶石級翡翠,供應世界各地。緬甸翡翠產地多屬於未開發山區,雖不致鬼魅魑魍、豺狼虎豹,但孟尹深山,往往走上一日不見陽光,茫茫林海,只有求玉人走出的小毛路;霧露河,滾滾濁流,每逢夏日雷雨天氣,水面上處處泡起,縷縷烟生,烟生至三尺高度即聚攏不散,人坐船中,伸手不見五指,如入五里霧中。除了蠻烟瘴氣,蚊蟒瘧疾,環境惡劣,早起翡翠毛料的開採工具原始,旱季短少,物資缺乏,所以緬甸玉的開採及其艱辛和困難。直到18世紀,隨著科技的進步,翡翠才真正大量進入中國雲南。
傳入中國
相傳十三世紀初,雲南的一個鹽商偶然的從緬甸馱了一塊翡翠原石回國,因其色澤豔麗、產出稀少、因具有玻璃光澤、質地滋潤、韌性較强、硬度高,緬甸翡翠一下子征服了愛玉的中國人。而緬甸玉大量輸入中國是清朝中期以後的事情。但從文字記載及出土實物記錄看,翡翠的出現時代還要早得多。
發展
雖然緬甸翡翠從傳入到應用也只有300~400年的時間,但由於喜愛翡翠的人們賦予其神奇的文化內涵與寓意,其短暫而輝煌的歷史足以讓其他玉石羡慕不已,並與其他玉石一併構成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玉器文化。翡翠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人們眼中,它不僅是一種美麗的石頭,還帶有神秘的信仰和附托。
種色
翡翠種色多得難以形容。優質的翡翠綠色濃豔,晶瑩透明,敲打時會發出清脆響亮的聲音。緬甸翡翠質地緻密堅硬,而且耐磨耐用。經琢磨拋光後,翡翠的色澤鮮豔美麗,可用來製作各類飾物,如翡翠戒指、翡翠耳環和翡翠手鐲等,既美觀又不變色和變形。翡翠基本顏色有綠、紅、黃、白、紫、黑和褚色。通常紅的稱翡、綠的叫翠。但以柔潤嬌豔的綠色為最珍貴。囙此,緬甸翡翠這一詞幾乎成了綠色的同義語,除加以說明外,一般珠寶界所說的翡翠就是綠色的緬甸翡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