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有比特外國人向宋徽宗敬贈了10只精美的玻璃瓶。薄薄的玻璃瓶,口小腹大,宋徽宗愛不釋手。
宋徽宗怕玻璃易碎,想在裡面托一層薄金,不但牢固,而且金向外透亮,更會顯得貴重雅致。於是,宋徽宗命令太監物色名工巧匠給玻璃托一個金裡子。工匠們琢磨一番後,個個搖頭,不敢接受這項皇上的任務,都說玻璃又薄又脆,瓶口又很窄,托金要用熔鐵烘燙才會服貼、平展,可烙鐵又放不進去,更何况玻璃和金子又根本不膠粘,也無法托貼牢固。宋徽宗只好下榜招賢。一月有餘,人們望榜生畏。一天,忽有一個老錫匠進宮,願替皇上的玻璃瓶子托金。宋徽宗叫人把老錫匠帶到院子中央。只見錫匠把金子放在爐火裏加熱錘打,直打得金子薄如紙軟如綢,錫匠再把它裹在玻璃瓶的外面。在一旁圍觀的工匠不禁嗤嗤地笑道:“在瓶子外面外包裹誰不會?”暗想這個傻騙子必定被皇上砍頭。然而錫匠全不理會,只顧埋頭操作,只見他又將金紙從瓶子上剝下來,用銀筷子夾著金紙,輕輕的插入瓶口,然後將水銀慢慢的倒進瓶裏,並蓋住瓶口。
錫匠用力將水銀搖晃一會,再把它倒出來,這時,只見金子服服貼貼地托在玻璃瓶裏,不留一點縫隙、褶皺。一群工匠驚訝得目瞪口呆,面面相覷。宋徽宗朝工匠們看了看,仿佛在說,怎麼樣,你們有像他那樣的手藝嗎?老錫匠最後說:“玻璃做的薄瓶,怎能用硬東西去碰?唯獨水銀,它既柔軟又沉重,慢慢地灌進去,瓶子不僅不受傷,而且把金子服貼住。”宋微宗看見黃金透過那玻璃瓶,閃閃發亮,不禁龍顏大悅。一旁的錫匠大笑到:“外國人有玻璃瓶,而我們卻有玻璃金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