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有色寶石產地之一,印度的珠寶製作歷史非常悠久,瑰麗奢華的彩色珠寶、精湛純熟的製作工藝,曾令尚處蠻荒的西方來客豔羨不已。隨著歷史沉澱下來的,還有印度古老的寶石微雕傳統工藝,堪稱印度珠寶業最瑰麗的遺產。
微雕珠寶,曾被視為王公貴族才配擁有的奢侈享受,是身份地位的無上象徵。這一方面源自原料的稀缺,即使在彩寶產量豐富的印度,適用於微雕的寶石也絕不易得,太軟不行,太硬也不行,珠寶師必須考慮工藝的複雜和資料耗損的問題;為追求完美奢侈的整體效果,寶石的色澤、淨度也有非常嚴格的考量,符合條件的原石非常珍稀。另一方面,由於舊時印度種姓制的嚴厲約束,精美的微雕珠寶註定只屬於皇親國戚。
也許正因如此,皇室追求金碧輝煌、明豔厚重的審美取向,對印度珠寶業的藝術風格產生了重大影響。存續至今的微雕珠寶商,用料之貴重、工藝之繁複,莫不是受了這種“貴族風尚”的浸染。其中,Amrapali受傳統影響最大,它廣泛挖掘民間珠寶工藝大師,力求重現與復興鼎盛當年的“皇族範式”,那串九枚微雕主石鑲淚滴珍珠的繫繩項鍊,就全然是古典的產物。Mirari和Farah Khan兩大珠寶商,則把傳統工藝、當代藝術以及一些西方美學思潮結合起來,我們能觀察到,他們對主題的表達更加多元、對線條與造型的把控更不受限制,整體風格也向輕盈和簡潔改良。如Farah Khan的“維多利亞宮廷吊燈”就是東西合璧的典範,它的造型借鑒了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宮廷吊燈,上面的小天使也是西方宗教文化的偶像,但雍容圓柔的線條,講究完滿、對稱的嚴謹構圖,和精細的微雕工藝,又完完全全是古典印度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