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璽以顏色豐富華美、色彩變化多端而著稱,是世界上最特別的寶石之一。如果仔細劃分的話,碧璽的顏色有一百多種,要不,它怎麼會有“寶石變色龍”之別名呢?碧璽現時在國內珠寶市場上知名度雖然不高,還不為現代中國人所熟知,但在我國卻有著深厚的歷史和文化淵源。
碧璽最早出現於中國,據傳是在唐朝:貞觀十八年(西元644年),唐太宗在征西時就曾得到過碧璽,並將其刻成玉璽印章。明朝,皇帝專門派太監或大臣到雲南騰越督辦採購碧璽和紅寶、藍寶,特別是明朝永樂年間,斯里蘭卡國王亞烈苦奈兒曾向明成祖朱棣貢獻方物和寶石,寶石中就有珍貴的碧璽。清代,碧璽有不同的稱謂:在清初穀應泰所著的《博物要覽》中被稱為“披耶西”;隨後出現在康熙時期的《清會典》中,叫“碧亞厶”;乾隆時期檀萃所著的《滇海虞衡志》則稱之為“碧霞洗”、“碧霞玭”或“碧洗”;光緒時期,陳性所著《玉記》中稱“碧霞希”;而在清末和民國時期才簡稱為“碧璽”。
清代,碧璽曾成為權力的象徵,是一品和二品官員的頂戴花翎的資料之一,也用來製作他們佩戴的朝珠。特別是慈禧太后時代,碧璽在中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獨攬朝政的慈禧太后除了對翡翠、鑽石等傾情有加外,還對顏色豐富多彩、變幻萬千的碧璽萬分寵愛,是比特十足的碧璽迷。
根據故宮史料記載,僅是從1900庚子事變年到1908慈禧歸天年這8年間,慈禧太后幾乎每年都讓宮廷造辦處到美國聖地牙哥採購幾噸各色碧璽,其中尤以粉紅色碧璽居多。囙此,可以說慈禧太后所用的數量十分龐大的碧璽幾乎全部自美國加州進口。
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大梅薩山平原的伊巴拉雅礦是一個優質碧璽礦,在19世紀末期即已聞名於世。自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伊巴拉雅礦開採出來的大部分碧璽都出口到了中國,供清朝宮廷作為首飾和雕刻之用。該礦產量很大,質量很不錯,據說其中一條礦脈就能開採出6噸多重的碧璽晶體來。然而好景不長,風雨飄搖的滿清王朝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被推翻,王朝的奢侈生活也到此畫上了句號,其結果是伊巴拉雅礦的碧璽產品滯銷,中國市場告吹,迫使該礦關閉。
一直到最近,伊巴拉雅礦才被重新開發。雖然重開的礦井產量也還可以,但碧璽晶體的質量已經大不如前了,因而經濟效益也大打折扣。該礦的美國老闆或許還會懷念百年前中國那個癡迷碧璽的大富婆——慈禧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