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為什麼實行同姓不婚?西周同姓不婚的理由揭秘

同姓不婚,始於中國西周初期,是中國傳統的婚姻禁忌。指同一姓氏的男女不得通婚。春秋時,人們對同姓婚配會造成後代畸型及不育已有進一步認識,但同姓婚配仍在貴族中時有發生。秦漢以後姓氏不分,因而同姓不婚多有不禁。至唐代,對同姓婚又循古制,予以禁止。

西周為什麼實行同姓不婚?同姓不婚,始於中國西周初期,是中國傳統的婚姻禁忌。指同一姓氏的男女不得通婚。先秦至兩漢的倫理和法律都反對同姓通婚,下麵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攷。

春秋時,人們對同姓婚配會造成後代畸型及不育已有進一步認識,但同姓婚配仍在貴族中時有發生。秦漢以後姓氏不分,因而同姓不婚多有不禁。至唐代,對同姓婚又循古制,予以禁止。宋亦依唐律,同姓為婚幹杖而離之。明、清後逐漸消亡。

中國從西周時代起,就確立了這一婚姻制度,“系之以姓,……雖百世昏姻不通者,周道然也”。(《禮記·大傳》)出於倫理和生理兩方面的考慮,如“同姓不婚,惡不殖也”(《國語·晋語四》);“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認為同姓通婚將影響宗族的繁衍和後代的貭素。據《魏書·高祖紀》載:“夏殷不嫌一姓之婚,周制始絕同姓之娶。”

古代違反這一規定者,輕則受到輿論譴責,重則受到法律懲處。唐律規定:同姓為婚者徒二年,同姓又同宗者以奸罪論。明、清律規定:凡同姓為婚者各杖六十,離異。但上古的姓和後世不同。上古時代,同姓必同宗,後世則同姓不一定有血統關係。所以明、清之後逐漸消亡。


原因

這段記載已經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在周代以前,夏、商時期還有同姓成婚的存在,而從周代開始,從制度上嚴格禁止同姓成婚。另據史料記載,從周代往後,諸朝歷代都對“同姓不婚”有嚴格的規定,這些規定大多以法律條文的形式確定下來,凡對違反規定者,都要採取強制措施,其中不乏一些體罰、判刑或勒令離婚等條例。

為什麼要禁止同姓結婚呢?對於這個問題似有多種看法存在。

其一,不利遺傳基因。

同姓結婚在很大程度上會造成近親繁殖,這與遺傳基因有著密切關係。據說在周代,人們就已經懂得了這個道理,認識到近親繁殖的危害。《左傳·僖公二十年》稱:“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不蕃意即不健康、先天不足。《國語·晋語》又稱:“同姓不婚,惡不殖也。”這句話說得也很中肯,同姓不婚,旨在避免婚後不育。

其二,出於政治需要。

禁止同姓成婚,在客觀上會促進與异姓之邦的聯姻,以此擴大和加强與异姓集團的政治合作及軍事聯盟。其目的在於擴充勢力範圍,向一統天下邁進。應該肯定,“同姓不婚”的政策,在政治上還是起到了積極作用的。

其三,崇尚倫理道德。

古時大多把同姓看成血親,囙此把同姓成婚與至親、嫡親兄弟姐妹通婚等同看待。《通典》一書,就將同姓嫁娶視為獸行,故而當絕。另外,《白虎通·嫁娶》也稱:“不娶同姓者何,重人倫,防淫佚,耻與禽獸同也。”這裡所說得似乎比較嚴重,因為它把同姓成婚視為亂倫。

其四,防止同姓內部爭鬥。

因為文化漸進,任何人之間,妒忌之心,漸次發達,爭風吃醋的事漸多,必有因爭色而致內鬥的,於是逐漸加繁其條例,最後,遂至一切禁斷。

資料標籤: 婚姻
本文標題: 西周為什麼實行同姓不婚?西周同姓不婚的理由揭秘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42902716200102
相关資料
周武王頒佈的宗法制度怎麼樣?有什麼利弊?
周武王滅商,統一天下後,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形成了系統而完整的管理體系。周朝的宗法制度。而宗法制度則是對這一家長制的很好體現。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可以分為兩種,即是大宗和小宗。周王朝由周王
標籤: 宗法制
周朝禮樂制度的表現形式是什麼?詳解周朝禮樂制度
周代禮制完整地講應稱之為禮樂制度,分禮和樂兩個部分。禮的部分主要對人的身份進行劃分和社會規範,最終形成等級制度。樂的部分主要是基於禮的等級制度,運用音樂進行緩解社會矛盾,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鄉飲酒禮在於維護一鄉之內貴族的宗法制度和
標籤: 周朝 歷史 神權
宋朝祠祿制是什麼?宋朝獨有的制度
宋朝祠祿制是什麼?祠祿制是宋朝獨有的制度,祠祿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不過內容完全不同。祠祿制可以說是給當時高官的一種特殊福利,但也有其利弊所在。祠祿制是宋朝時期的官制,隋唐未興,明清不繼,是宋朝佑文政策的產物之一。不過祠祿制並非沒有一點積極
標籤: 宋朝 宋朝經濟 中國古代史
南宋與蒙古的關係是怎麼變化的?
南宋與元的關係有二個階段,從一開始的面對共同敵人金選擇聯合,到後來元(蒙古)侵略南宋,雙方的關係是在變化的。下麵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南宋朝廷不得已而接受這一改變後退兵,蒙古軍主力也北歸。南南宋收復河南的行動最終以失敗告終
標籤: 宋朝 南宋 中國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