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比較中美股市指數,比如滬深300VS標普500,就會發現a股指數的波動率遠遠高於美股指數,前者大約是後者的兩倍左右。
波動率更高,究竟是什麼意思?說白了,就是股市在短時間內大起大落,囙此很難讓人對股票究竟應該值什麼價格做出理性判斷。比如2007/08年,上證指數在2年左右,從2000多點漲到6000點左右,然後又跌回到3000點。2015年,短短一年內,股市從2000多點漲到5000點,又暴跌至3000點以下。a股的這種過山車行情,是它有別於美股的重要特點之一。
一些線民,把中國股市歸結為“牛短熊長”,而把美國股市歸結為“慢牛行情”。從k線圖表面上來看,這種描述有一定道理。但可能很少有人想過現象背後的原因:為什麼會這樣?
要把這個問題講清楚,我們可以從股市中股民的心理角度來解讀。大致來講,我們可以把股市中股民的思考習慣,分為兩大類:正向思維,和反向思維。
正向思維的意思,是我買了股票後,如果價格上漲了,我會感覺更好。因為這代表我之前的決策是正確的。股價上漲,提高了我對自己投資決策的信心,讓我更加確信自己是對的,並且鼓勵我接下來加倉,再去買更多。
正向思維的一個典型表現,是模仿。很多人覺得買股票是為了賺錢,其實這只不過是表面現象而已。中國有2億散戶股民,除了一小撮真正知道自己在幹什麼的投資者,絕大部分股民,只是在模仿而已。
這裡的模仿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炒股是一種社會行為,我們去炒股,主要就是因為別人也在炒,而不是自己對股票有多少研究,或者能從股市中賺多少錢。別人做,我也做,就這麼簡單。
我們不妨想像一下,組織裏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同事,或者相識多年的同學好友,告訴你他在茅臺上賺了20萬,你有什麼反應?是不是心癢癢的,也想去買一點?
模仿,是人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的生存本能。模仿別人炒股,和模仿別人結婚生子,買房買車,送孩子出國讀書等,背後有相似的邏輯,那就是,大部分人做的,一定是對的,跟著眾人走,不會有大錯。
正向思維,在一個充滿信息不對稱的市場中,是一種短平快的生存手段。大部分散戶股民,讓他去對一家上市公司做系統的盡職調查,顯然有些勉為其難。無論是專業知識,數據資訊,或者專注力,散戶都很難對任何一家上市公司做出詳盡的投資調查。囙此對他們來說,生存的次優選擇,只能是見風使舵。看到很多人在談論那只股票,價格在快速上漲,那我也跟進買一點。如果大家都去拋售,價格下跌,那我也趕緊出來。趕在別人買進前買,別人拋售前賣,賺的就是中間那一段。
和正向思維相反的,是反向思維。反向思維的意思,是我買了一隻股票,價格下跌後,我反而更開心,因為這樣我就可以以更低的價格買進更多的股票了。
巴菲特說過,年輕人如果遇到股灾,是好事情,因為發生股灾的時候,年輕人本來就沒有多少錢在股市裏。從人生週期來看,他在未來會購買更多的股票,囙此股市大跌的話,以後買入股票的成本就低多了。這背後體現的,就是反向思維。
反向思維在股市中的一個典型體現,是套利。套利的意思,是價格漲到遠離基本面的程度時,我去賣(或者做空)。價格跌到低於基本面時,我去買。套利的本質,是逆福斯,逆市場,做一個反向操作。相對來說,反向思維需要投資者有更多的知識,對股票有專業的判斷能力,並且對自己有更强的信心。
如果一個市場中大部分人都是正向思維,那個市場的動量慣性就比較强,更容易在上漲時瘋漲,爛股票賣黃金價,在下跌時猛跌,好股票都跌到白菜價。
股市價格最後回歸基本面價值,需要有足够多的套利投資者入場,在下跌過度時掏底,在上漲過度時賣空,以平衡那些正向思維,追漲殺跌的投資者。
這個框架,可以為解釋為什麼中國股市波動性遠高於美國股市提供一個視角:如果股市中的很多參與者,知識有限,沒空或者沒能力做盡職調查,對自己的投資能力信心不足,同時套利者不足,那麼就會有更多的模仿和跟風行為,導致股市大起大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