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期的時間長短和價格彈性空間是週期股定性的關鍵。預判週期,短週期的就只能做一波流,優選彈性大的標的。漲價概念關鍵要分析兩個問題:價差與銷量。當然,漲價概念也有另類邏輯,不是每個漲價概念都是豬雞一樣的。我們要明白它為什麼漲起來的,不要等漲起來後再去分析它還有什麼什麼好,當初漲起來的邏輯是什麼,現在這個邏輯是否依然硬。
產品漲價,會增厚上市公司利潤,或提升業績,所以漲價概念就成為市場部分資金的炒作題材。但漲價概念並不是天生平等的,不能無腦上。
推動原料或產品漲價的原因很多,有的是事件推動,比如天災人禍、突發事故等,有的是政策因素,比如產業政策、環保政策、供給側改革等;還有的是週期性因素等等。不同成因導致的漲價,其性質和維持時間,以及所帶來的價格彈性是迥然不同的。
漲價概念和强週期股炒作有關係,但並不能簡單等同。週期迴圈只是帶動漲價的因素之一,是內涵與外延的關係;如果週期和事件驅動疊加,所帶來的漲價就是大級別的、有持續性的。比如前幾年的鋼鐵煤炭的週期性+供給側改革强力去產能、現時的猪週期和史無前例的非瘟衝擊疊加等等。
漲價是供求關係失衡的結果。工業品漲價看需求,農產品漲價看供給,這是一般的常識,但也有例外,比如前兩年的鋼鐵煤炭供給側改革帶來的供給收縮和產品漲價。相對來說,工業品漲價更加依賴於需求的增長,因而價格彈性與總體經濟週期和產業政策息息相關;而農產品消費端相對平穩,其價格彈性更多取決於供給端的變化,比如種植業受制於氣候等自然因素和價格週期等的影響、養殖業受產業週期的擾動。
事件性衝擊或驅動所帶來的漲價,大都是短命的,一波流,沒有在第一時間上車,就會變成後知後覺的高位接盤者,譬如響水事件帶來的化工股一波流,是很難參與的,因為缺乏持續性。
歷來稀土漲價大都是脈衝式的,缺乏持續性,這次會不一樣嗎?多年的行業整治所帶來的供給收縮+高科技深化帶動的需求面應用提升+貿易反制預期的事件驅動,或許會持續一段時間,而且具有板塊效應。
近幾個月我們經歷了泛酸鈣漲價(億帆醫藥)、蛋氨酸漲價(安迪蘇)、白糖週期炒作(中糧糖業、ST南塘)、肝納素漲價(常山藥業、健友股份),都沒有真正炒起來,間二甲苯、染料和農藥等化工品漲價(浙江龍盛等),基本上也炒作夭折了。為什麼?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
强周期股的炒作往往具有爆發性特徵,也囙此容易帶來暴漲暴跌和暴賺暴虧。那麼,强周期股炒作的基本規律究竟是什麼?我們從本輪猪票和雞票的操作中,能够悟到哪些東西?我希望自己經過這輪猪票的操作,不管最終能賺到多少,更重要的是搞清楚强週期股的特徵、走勢規律、操作方法,並囙此能够舉一反三。
週期股和成長股的操作有何异同?很多人視强週期股為洪水猛獸,認為是純粹的投機炒作,一般不屑於或不敢輕易參與。週期股有可能變為成長股嗎?市場集中度的提成和寡頭壟斷的定價機制形成,能够燙平週期内容與特徵嗎?例如萬華化學、牧原股份、新希望等等,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週期性和成長性在何種情況下才能相容或並駕齊驅?週期股有可能轉變為成長股嗎?其條件又是什麼?
很多東西,仍在學習、探索和思考過程中,我會慢慢將一些所思所想整理出來,或許對提升自己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