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0日,女兒帳戶做出了一個决定,以29.66元賣出了同仁堂,以627元的價格小幅買入貴州茅臺。其實在此之前,自己是有過賣出康美藥業的想法兒的,然而最終再三權衡的結果,還是賣出了同仁堂,而保留了康美藥業。如果最終是相反的决定,這在自己的投資歷史上,可能是一個比較完美的操作記錄,然而,世界上從來沒有“如果”,結果是後來康美的股價“爆雷”,雖然在茅臺跌停那天,降低了康美的倉位而小補茅臺,然而現在來看,已經是悔之晚矣!
那麼,自己當初為什麼弃同仁堂而保留了康美藥業呢?
其實,根本原因還是來自於自己對於企業體制背景的觀察(當然其間,也有自己想進一步將投資突破舒適區的考慮)。就中醫藥股而言,自己一向是看好傳統悠久的中醫藥品牌的,比如,雲南白藥、同仁堂、片仔癀、東阿阿膠等,雖然其中有的如片仔癀觀察多年並沒有投資,然而經過自己多年的觀察,這些悠久的歷史品牌多是脫胎於國企體制之下的,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它們之中除了片仔癀還保持著較高增長速度以外(歷史上也曾一度放緩),白藥、阿膠、同仁堂等均或多或少地在發展上出現了一些疲態,相反,康美藥業雖然沒有它們高貴的出身,然而近幾年的發展卻有著突飛猛進的勢頭。
進一步說,為什麼康美藥業能够做到的事情,而這些傳統中醫藥品牌卻做不了呢?就是今天,我依然固執地認為,根本原因還在於,正像阿裡巴巴不可能出現在傳統的零售業一樣,商業世界的“新物種”,必然會出現在一些新的創業者身上,即康美藥業後來做的這些事情大概率地不會出現在這些傳統的悠久品牌身上,而其中的原因不能不說與企業的原有發展路徑和體制背景有關。
且看一看,康美藥業這些年做了哪些事?——就像秦檜也會有幾個好朋友一樣,我們評估一家企業,切不可一棍子打死,如果我們明了康美藥業的發展史,其實這家企業並非“壞”得一無是處。
馬興田、許冬瑾夫婦1997年創辦康美藥業有限公司,2001年康美藥業上市之時是一家生產化學藥為主的企業,2002年投重資轉型中藥飲片(可謂驚險的一躍,因為當時資金實力還很弱,也足見凡企業家也是冒險家),並逐漸成為行業標準的開創者、製定者(2005年率先推出中藥飲片小包裝並被國家推廣認可)。然而,在此之前藥飲片行業是個什麼狀況呢?
對這個行業有些瞭解的人士應當明白:中藥飲片的造假、摻假現象非常嚴重,其中染色、硫熏、增重問題最為常見,以致不少業內人士大聲疾呼:將來中國的中醫將會毀在中藥材上!
而康美藥業卻率先在行業內借鑒西藥GMP種植標準,從源頭上佈局中醫藥材種植,並且在後來引領並參與了多項中藥飲片標準的製定。雖然,今天整個中藥飲片行業的一些亂象仍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遏制,近年來中藥飲片的行業繁榮之功也不能全部歸功於康美藥業一家,但畢竟這家企業還是對行業的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的。
這裡有必要補充一些行業資料,即據有關報導,現時日本最大的漢方藥製藥企業——津村藥業,是我國中成藥國際化最大的競爭對手。這家企業在2001年成立上海津村製藥有限公司,2005年大規模進行美國FDA申請,無論是在日本國內市場,還是在美國市場,津村都奠定了極其穩固的市場地位。2017年,中國中藥出口前十強企業之首就是上海津村製藥有限公司。其漢方藥中的草藥,大約80%需從我國進口,津村藥業已先後在我國建立了70多個GAP藥材種植基地。而國內GAP種植基地最新資料更新截止到2015年,其數量達到了195個。僅津村藥業一家就佔據了1/3以上。
同仁堂十幾年前進行了藥材種植基地的佈局,現時同仁堂在國內擁有8個GAP基地,是我國擁有GAP基地最多的中藥企業,但較之於津村藥業70多個基地,可謂懸殊。康美藥業現時擁有30萬畝GAP種植基地,也與津村藥業相距甚遠。
在中藥飲片奠定行業領軍地位之後,馬興田、許冬瑾夫婦開始大展宏圖,上游佈局中藥材種植,中游攻佔中藥材市場(據報導說,康美藥業現時佔據全國70%左右的中材藥市場交易),而在下游向醫院等終端延伸,並於2015年與廣東省中醫院合作創辦智慧藥房,又被國家認可並作為行業標杆而推廣。由此,康美藥業的雄心或者叫野心,可謂“昭然若揭”,即想打通中醫藥全產業鏈,並從線下到線上佈局,以智慧藥房(藥品物配送中心)為抓手,進而實現打通到B端和C端的商業帝國。
然而其財務疑雲一直如影隨從。繼12年被質疑之後,18年隨著股價的爆雷,各種質疑說又甚囂塵上,至今還未有停歇之意。諸如,不斷融資說、現金存疑說、存貨虛高說(是不是遊走的人參)、現金流短缺說、毛利率虛高說、大股東質押爆倉說、潮汕邦坐莊說,等等,不一而足。——需要說明的是,股價的下跌並非來源於質疑文章,反而是股價爆雷之後,質疑文章才如雨後春筍般地出來的。如果硬找原因的話,根據財報披露,兩金在2015年股灾期間大舉買入,而在2018年有一金進行了大幅减持。
當然,公司也作出公告一一進行了澄清,然而你澄清你的,我質疑我的。特別是因為涉嫌資訊披露違法違規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之後,康美藥業已差不多成為市場的“棄兒”。俗話說,“牆倒眾人推,破鼓萬人捶”,此之謂也。
每每看到網上如潮水般的抨擊性言論,我總是不由想起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在被錢太爺的兒子“拍拍拍”地打過之後,突然碰到靜修庵裏的小尼姑,於是便伸出手去摸她那新剃的頭皮,並且還陣陣有詞:“和尚動得,我動不得?”
是的,和尚動得,為什麼我們就動不得呢?於是網上一片倒康聲,甚至帶康字的公司都不是什麼好東西的,於是我們完全可以“動得”的!
如此聯想可能不太恰當,但是康美藥業當下的境况還真就有點像這個軟弱的小尼姑一樣,似乎是人人“可摸”得的!——當然,不僅錢太爺的頭不能摸,就是錢太爺兒子的頭也是不能隨便摸的!
總之,康美股價爆雷事件,讓我更加看清楚了“眾生相”!
在這種情況下,再結合其商業模式而分析其財務邏輯,還有什麼用嗎(2018年中報時我曾經專門寫過帖子作了解讀)?應該說,已經沒有用了。但投資貴在獨立思考,哪怕錯了也當是自己最後認識到錯了再改正。這裡再略談幾點,以作日後的驗證:
一、不斷融資說
打造如此一個商業帝國不融資行嗎?顯然不行。想一想看,如果阿裡巴巴不是有國外創投機構投資,今天的馬雲還會在各個公眾平臺上一展其天才般的演講口才嗎?如果馬化騰不是有國外機構投資,還會有今天的QQ以及可以連結人人的微信嗎?
康美藥業作為家族企業,是不是考慮到股權的旁落,而不學一學以上二馬,引入外國創投機构呢?不得而知。果如是,我估計,就不會有今天的被質疑了。想一想,也真是令人奇怪,為什麼我偌大中國湧現出的幾個世界級的平臺式互聯網壟斷公司,均是引入國外創投機构,並且在國外上市呢?這一切,自己不好妄自推斷,但有一點不爭的事實,馬興田兩口子確實在國內用盡了各種融資手段,如增發、債券、優先股、短融、票據等等,可以說凡是能够用上的融資手段全用上了。
二、現金存疑說
讓一個簡單數據說話:
康美藥業2017年利息支出12.17億,利息收入2.69億。貨幣資金341.51億,有息負債221.77億。利息收入/貨幣資金=0.78%。利息支出/有息負債=5.49%;
九州通,2017年貨幣資金84.41億,有息負債95.19億。利息收入0.47億,利息支出7.16億。利息收入/貨幣資金0.56%。利息支出/有息負債=7.52%;
綜上,康美的利息收入與貨幣資金比為0.78%,九州通的為0.56%,康比九還高些;康的利息支出與有息負債比為5.49%,九的為7.52%,九的資金成本比康還高。
三、存貨高企說
具體的數據財報上全有,就不再詳細分析了。對標中國中藥,2017年康美藥業存貨周轉為276天,中國中藥為265天。中國中藥作為國企,近兩年同樣佈局中藥材上游種植,兩者具有一定可比性。
我個人判斷,隨著康美藥業智慧藥房、物流配送的推進,其存貨仍然會一直居高不下,甚至會有繼續攀升的可能,這是由其貿易特點和佈局上游中藥材種植的業務特點决定著的。
四、經營現金流短缺說
確實,用經營性現金流淨額與淨利潤相比,淨利含金大約30%左右,確實並不好看,但是公司正處於激進的快速擴張之中。現金流好看之時,或許是需要等待其佈局相對完成,或者發展成熟之時了。
難道康美一點也沒有問題嗎?答曰:問題大概率會有的,因為依照常識判斷,如果沒有一些證據,中國證監會是不會立案調查的,只是問題的輕重之別、處罰輕重之別了。我個人判斷,從目前來看,至少控股股東康美實業資金面當是緊張的,這一點,從馬興田的夫人許冬瑾公告增持,卻遲遲沒有增持,就可判斷出一點端倪。
但是退一步想,如果大股東資金鏈條斷裂,而自己如果有無數錢,將康美藥業全部買下來,是不是便宜呢?從其淨資產等數據,以及業務佈局看,至少是不貴的,可惜,自己仍然是個窮人,根本就沒有這麼多錢,徒增幻想耳!
以上一切的推論,均是建立在沒有巨大的道德風險前提下的。如果最終具有“不可饒恕”的巨大的道德風險被實錘了,再談這一切就沒有什麼意義了,自己只好認賭服輸,並且將之作為一個失敗案例的圖騰標本永久保存。投資有時還需要有一種底線思維,即作最壞的打算,比如,依本帳戶現時的倉位看,就是被清零了,也傷不到筋骨的。
但是無論如何,康美爆雷事件給我本人帶來的“衝擊力”是很大的,至少讓我更進一步地洞察了市場,洞悉了人性,帶來了些許深刻的思考:
1、有觀點認為,他以後投資就是只投國企背景企業的藍籌。這種觀點,應該說不無道理(比如在倉位配寘上均衡考量),譬如,如果我仍然固守在同仁堂這樣的標的上,哪怕收益慢一些、少一些,也不會經受後來的股價爆雷之灾。如果說自己吸取點教訓的話,誰讓自己想突破一下“舒適區”呢?呵呵!
應該說,從國企背景下改制而來的企業,確實出現巨大道德風險的概率並不高,且從過去融資環境來看,也要好於民企。然而,任何事情都是雙刃劍。雖然從2018年爆雷事件來看,多是出現在一些民企身上,然而,又不能否認,一些民營性質的上市公司反而更具有進攻的狼性(當然道德風險也大),因為就一家企業來講,制度往往更具有根本性、長遠性。
自己認為,投資還是不能有太多的“意識形態偏差”,一切還是當從企業本身的質地、從其商業模式上來分析。比如,一些專科醫療服務領域,至今我很難相信具有公立性質的醫院會具有愛爾眼科、通策醫療這樣的進取開拓精神。
2、常見有投資者喜歡背誦巴菲特關於不與壞人打交道的口號。是的,我們在投資上誰也不願意與壞人為伍。然而,我說過,投資要有國情觀(這裡就不說帝國主義的發展史了),那麼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民營經濟發展是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下發展起來的呢?我想,凡是經過的人,都是明白是在十分十分複雜的環境下誕生和發展起來的(其實死掉得更多)。我們要學會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看問題,這才叫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
更何况,我們作為一名小小的投資者,都是普通人,而作為普通人,其實人性是十分複雜的,我們投資要回歸到普通人,完全沒有必要假情高。這一點,只要讀一讀《自私的基因》這本書就能够明白,作為進化了的智人,單純從生物角度講(注意只是單純從生物角度講,畢竟我們作為人,還有人性、神性的一面),是利己的,又利他的,甚至利他,也是出於利己的目的。
早在2500多年前我們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孔子就說過,聽其言,觀其行。是的,我們考察一家企業管理層品質的好壞,歸根到底,還是要看其公司究竟為我們消費者提供了什麼樣的服務和產品。
仍以康美藥業為例,有觀點質疑為什麼康美藥業近年來與這麼多的地方政府合作?其實,在我看來,這可能也是康美藥業的“殺手鐧”,一方面是其公司的發展願景决定著的,另一方面,其向上游佈局中藥材種植,而這對改善一些貧困地區,特別是貧困山區的百姓生活是有很大幫助的(有多少上市公司會對改善貧困地區的百姓生活有更大幫助呢),康美正以此為突破口,“打包”式地與一個地方合作,如智慧藥房、參與醫改、藥物配送、醫院建設等。其醫院建設也多是從供應鏈條上做文章的。
從這一點上來看,康美藥業至少是沒有做壞事的!
3、價值投資是大概率勝算的遊戲。我說過,一個人長期投資的結果就是其豐厚閱歷與廣泛智力活動的副產品,是自己認知結果的變現。但由於我們人是主觀的人,出身、學識、見識等各有不同,而且是在信息不對稱的情况下做出投資決策,在這種情況下,誰也不敢保證自己的每一項投資決策就是百分之百的正確,但價值投資雖然說不上“高大上”(比如巴菲特、芒格對一些快速易變的科技型、創新性企業寧可以一旁鼓掌歡迎,也不去投資,這能够說“高大上”嗎),但卻是保證我們大概率勝算的遊戲,由此完全可以保證我們實現複利增長,進而使自己的雪球越滾越大的。
在此多說一句,我見網上有些個別所謂的反思文章,並非是從企業本身的角度去分析得失,反而言談話語之間更多的是“展示”自己事後諸葛式的聰明,其實,這種反思或許除了“行銷”自己以外,也沒有多大的啟發借鑒意義。要知道文字是會說話的,這一點對於經常作文的人來講,一點也不難以洞察的。投資的得失百分之百地與自己的錢袋子有關,與別人的錢袋子半毛錢的關係也沒有,而唯有採取“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的態度,或許才更容易促進自己進步的。
4、任何一家企業在發展歷程中,都難免遭受一些大的磨難。即便高貴如茅臺,也曾經歷過12年塑化劑的風波,經歷過强力反腐的洗禮的。然而一家企業如果真的優秀,就當經得起任何的大風大浪的考驗。特別是作為一家上市公司,既然上市了也是一把雙刃劍,即當不斷地接受公眾的合理質疑,接受政府有關部門的强有力監督。康美藥業此次如果不被判除“死刑”,我想,2018年在其歷史發展中一定會是有著十分重大的教訓的。恰如,公司在2018年總結大會上提出的,2019年要“發展實業、聚焦主業、瘦身健體、固本强基”,果如是,恐怕誰也不敢保證它仍然會有“東山再起”的機會的。畢竟,公司處於是處於一個很好的賽道上,而且有了多年的行業經驗積累。
5、投資事關金錢,也不完全事關金錢,特別是當你將自己的投資作為一項熱愛的事業來做之時,其實更多的是帶有研究的樂趣在。從這個角度來講,拿出一定的倉位作些投資的實驗,哪怕其中有些試錯成也是值得的。所以說,當你看到哪怕股價一時波動百分之三四十,我本人仍然巋然不動,甚至沒有多大感覺之時,你只有明白了這一點,或許你才會懂的。投資有多少秘密嗎?沒有,如果說還算有點的話,這也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