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A股有四千多只股票,如何在眾多股票中挑選出適合定投的幾只股票成為不少朋友面臨的問題,在我之前給出了大致的選股步驟,這些是大致的方向,具體如何去操作選取定投股票沒有給出細緻的方法。
今天,就來講講具體的細節問題,探討一下如何尋找適合定投的股票。
A股股票很多,種類也多,有傳統行業、有夕陽產業、有新興產業、有走在前沿的科技行業、也有銀行、石油、基建這樣的老油條行業。不同行業選取的方法,參攷的因素會有所差別。
股票有週期股和非週期股之分,週期股在底部時股價通常表現很糟糕,業績很難看,在週期頂部時,股價表現很好,業績也很靚麗。如果單單以業績去挑選定投的股票,就會很容易踩坑。
舉個例子,猪肉股現在的業績非常的好看,很多猪企上市公司的業績比前幾年好得不得了,有些翻了好幾倍,要是單看業績,覺得這樣的股成長性好,慢慢定投。可以預見,選取這種股票定投就是買在了週期的頂部,結果肯定不樂觀。
單看業績不行,那單看成長邏輯呢?
比如這兩年大熱的科技、醫藥、消費。
如果用長遠的眼光看科技、醫藥、消費這三大行業,那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賽道。如果用短期的眼光看待,這些上半年炙手可熱的板塊,估值真的太高了,短期買入被套的概率極大。
囙此,單看一個單一的選股名額,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要挑選優質的定投股票,還需要從多方面入手,綜合考慮。
一、成長性
無論是炒股還是定投股票都離不開成長性,一隻缺乏成長性的股票,股價的長期走勢會跟隨業績下跌而下跌,這樣的股票沒什麼投資價值,應該遠離。
具體怎麼去選擇具有成長性的定投股票呢?
成長,簡單地理解就是增長,這個增長最直接反映的方面是營收、淨利潤,當然,也有人用淨資產收益率去評估成長性,不過無論用什麼名額,最終都離不開增長。
所以,最開始可以用營收和淨利潤增速去初步篩選股票,營收這個名額我一般設為不低於15%,淨利潤設為不低於20%。
名額參數越高,最終刷選得出的股票數量越少,大家可以自己去篩選一下,親自感受一下,比無名額,大海撈針,或聽信一些大V薦股可靠多了。
如果篩選得到的股票很多,還可以新增一些成長性名額,比如PEG、ROE,名額設定得越多,得到的股票數量會越少,這更有利於挑選適合定投的股票。
二、發展前景
通過成長性篩選到的股票可能五花八門,各種行業的股票都有,可能有銀行股、券商股、週期股、成長股、科技、醫藥、消費等等。
面對初步篩選的股票,又該怎麼去進一步尋找合適的股票進行定投呢?
緊接著,要考慮的就是發展前景。
如果成長性相同或接近,但不同行業未來的成長空間是不同的,銀行和科技,或許更多人願意選擇的是科技,大多數人認為銀行每年的成長空間也就10%以內,而科技的發展空間卻非常廣闊。
關於這個問題,我個人覺得不能片面地去看待。
有些人比較厭惡風險,覺得每年10%的收益率挺滿足了,其成長性也有,就定投銀行股吧,這無可厚非,沒錯,對吧。
可對於一些想要追求較高收益的投資者,這些人就會覺得銀行股一眼望穿未來幾十年,定投這樣的股票,實在沒勁。他們更喜歡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科技、醫藥股,當然,這些高發展前景的行業也具有風險,更新換代快的風險。
十多年前,大概沒有人會懷疑百度搜索之王的地位吧,也沒有人說諾基亞手機不牛逼吧,如今繁華不再,昔日的王者已經被時代的進步所拋弃。
三、政策
政策這個就比較難以面向未來去把握,畢竟以後的政策會如何製定普通人根本不可能提前知道,就像股市的漲跌無法預測一樣。作為投資者,我們只有根據現有的政策和行業發展的前景去預判。
舉個例子。新能源車。這兩年,新能源車板塊被爆炒,尤其是近幾個月國內的新能源車上市股市股價快速地上漲,這跟近期國家出臺的政策不無關係。
隨著全球大力促進新能源車的發展,其發展前景毋庸置疑,政策利好肯定會越來越多。相較於傳統燃油車,前者會走入康莊大道,後者會逐步被淘汰。
整個行業的發展沒有問題,政策也支持,剩下的無非就是挑選行業內的龍頭個股,這個就相對簡單多了。
總結
如果你手中有一隻股票,想要看它是否適合定投,那最直接的是檢驗它的成長性怎樣,現時的估值是否便宜,然後再看發展前景,政策是否支持。如果都有利,那大概率是可以進行中長期定投的。
如果你手中沒有股票,而是想從四千多只股票中挑選適合定投的股票。那就先用成長性名額初步篩選,然後再選擇有發展前景,有政策支持的行業,如果同一個行業中有多只股票,那直接挑選龍頭公司,龍頭公司在競爭中往往佔據更多的資源,更具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