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國茶產業百年現代化行程,深入理解茶產業背後邏輯!(深度好文)

許多人認為中國茶葉處於農業時代,需要開展工業革命重構產業鏈是錯的。中國茶葉如同中國一樣,是落後與先進並存,農業、工業、後現代並存才是中國茶業的現實。中國茶葉的現代化行程始於清末,建國後在工業掛帥的指導思路下,茶葉己經大規模工業化、標準化,雖然是粗放的工業化。所以,我有必要梳理一下中國茶產業的現代化行程。


01被誤讀的中國茶產業


許多人認為中國茶葉處於農業時代,需要開展工業革命重構產業鏈是錯的。中國茶葉如同中國一樣,是落後與先進並存,農業、工業、後現代並存才是中國茶業的現實。



茶葉產業鏈很長,涵蓋農業、加工業、商業、服務業、金融與資訊產業。一個處於現代化行程中的傳統產業,一直停留在前工業時代可能嗎?中國茶葉的現代化行程始於清末,建國後在工業掛帥的指導思路下,茶葉己經大規模工業化、標準化,雖然是粗放的工業化。在計劃經濟年代,茶葉都是按標準收購、加工與銷售。整齊劃一的臺地茶園,分級加工,以等級論價,就是過去粗放式工業化階段的產物,規模化、標準化就是那個時代的特徵。


到了2003年以後,古老的中國茶業被捲入了資本化的行程,粗放式的工業化被跑步拖進現代食品製造業,無論是手工還是機制茶,只要正規合法生產,都要接受現代食品加工的規範管理,否則很難取得上市准入資格。


茶葉不是内容單一的商品,而是根植中國傳統文明,又受近現代文明洗禮,具有典型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之特徵,或者說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與現代深度結合之複合生態型商品。


與一般的民族國家不同的是,中國是文明國家,與普通商品不同的是,茶葉也是文明商品。我們需要從文明的高度來考量中國及中國茶。現代只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階段,進步觀也僅是現代社會流行的一種觀點,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只是一朵小浪花而已。過去,沒有現代社會與進步觀;未來,流行什麼類型的社會與核心價值觀,只有天知道。即便在現代社會,也有後現代來對沖與糾偏。所以,我們理解文明國家與文明商品,一定要從其獨特的內生發展邏輯及豐富的形態來出發。



在某種程度上,外人看中國茶如同老外看中國:跑到上海,你以為中國是已開發國家,跑到貧困地區,你以為中國是緬甸。中國的發展狀況很複雜,茶葉也如此。總之一句話,中國茶葉沒那麼落後,立頓紅茶也談不上多先進……


東亞社會保護小農,一個農民家庭耕種一小塊田,比如日本。美國實行大型機械化家庭農場。你能說,美國的家庭農場比日本小農模式先進?現代社會的價值取向是多元化的,不顧人類文明發展的豐富性,盲目定性先進與落後有點簡單粗暴……


所以,我有必要梳理一下中國茶產業的現代化行程。


按照現代化與後現代化兩套邏輯來進行解讀:


現代化的邏輯,就是將工業化當成中國茶產業的唯一目標,用落後、趕超與不斷進步的邏輯來解讀。後現代化則主張人類文明發展的多元化與豐富性,對單一指向的工業化進行反思,對社會達爾文主義與工具理性進行批判,認為其造成人類社會與人的异化。兩套邏輯,能從不同方面呈現中國茶的面貌,其結合起來關照,更能反映中國茶的本質與全貌。


你見到的未必真實,真實的中國茶遠比你想像得更精彩!


在工具理性者看來,發展就是比拼肌肉,當然肌肉男勝出。如果這世界只剩下工具理性,我覺得人沒必要活著,因為機器人會比人活得好!


02從晚清睜眼看世界,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初步完成中國茶工業化


晚清,封閉千年的中國茶產業開始睜眼看世界,清政府派人出洋考察近現代茶業,並在國內的茶產區推行茶業新政,從種植到採制與管理導入新法,以及引導官民資本投資茶業,這標誌著中國古老的茶產業開始與世界潮流接軌,開啟了百年現代化行程。


注意,中國近現代茶產業的發展,絕大多數時候不是狂飆突進的,而是一個在傳統農業社會裏進行緩慢的持續百年的漸進改革運動。


傳統社會,以自然經濟的農耕與手工業為主,富餘產品參與市場交易。在傳統封建社會裏,茶葉的商品化程度其實很高,也就是茶葉的種植與加工是以商品交易為導向的,商品經濟推動著唐宋以來,一直到明清茶業的蓬勃發展。封建社會裏,茶業不是落後的產業,而是先進的商品經濟,這是第一點。到了明朝後葉,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與世界貿易的誕生,中國茶葉納入世界貿易體系,之前也是中華主導的東亞貿易圈硬通貨商品。


第二點是,中國的茶業現代化行程很早,始於晚清。這是中國茶產業出口在1870年代極盛而衰,面臨大英帝國殖民地茶葉的挑戰,中國茶業在實業救國的時代命題下,走向了以洋為師的改良道路。



第三點是,中國茶產業的現代化行程受制於傳統的慣性,具有傳統與現代,乃至後現代並存,並具有多元化的特性。


不能以簡單的線性進化邏輯來評判中國茶產業是先進還是落後。尤其當今社會是現代與後現代並存,現代化主張的“進步”觀念與社會達爾文主義受到批判,後現代弱化進步史觀,主張文明的多元化、平等觀與共亯觀,尊重事物的內在發展邏輯,不隨意貼進步與落後之標籤。由此可見,在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分別觀照下,中國茶產業的面貌與解釋全然不同。故,我一向不主張對擁有豐富文明形態的中國茶產業貼落後標籤。


接下來說民國。


民國的最大貢獻是系統引進現代茶學體系,並將之與中國茶業的實際相結合,誕生了有中國特色的初步現代茶學體系。特色現代理論指導實踐,土洋結合,在中國茶產區搞了許多現代示範茶園與茶廠,從而為中國茶產業的真正現代化立了奠基石,當然中國茶產業的基本面還是前工業化的。


中國茶產業真正完成初步工業化是新中國的六七十年代,其標誌是良種、現代密植豐產茶園、機器制茶得到大規模推廣,這標誌中國茶產業告別前工業社會,進入了粗放式大工業生產時期,並按統一的粗放強制標準生產茶葉。與此同時,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茶學體系由民國的開疆辟土,進入了全面深入系統化構建時期,到了20世紀80年代基本完善。


03改開四十年的改革紅利與資本紅利


改開四十多年,中國茶產業掀起了波瀾壯闊的現代化建設高潮,也就是中國茶產業的現代化行程積澱百年後,在1978年以後,尤其是2003年後獲得狂飆突進的發展。阻礙中國茶產業發展的最大因素,一是僵化的計畫體制,二是消費陞級與資本化不够,導致中國茶產業的工業化進程緩慢,以及原始積累嚴重不够。也就是說,中國茶業一直到2003年都是一個產業基礎薄弱的行業。


2003年之前,中國茶業的蓬勃發展主要受惠於改革紅利,也就是對傳統僵化的統購統銷體制進行消解,解放了生產關係,從而釋放了巨大的生產力。



改革紅利主要有:


八十年代的茶葉流通體制改革、鄉鎮企業與國營茶企的廠長承包制搞活了茶葉經濟,這是中國改革的第一個階段,由計劃經濟向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轉型。九十年代初期個私經濟的蓬勃發展,1996年以後民營茶企的崛起,以及1996年到2006年的國企改制與國退民進運動,這是中國改革的第二個階段,由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除了改革紅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直到21世紀初期,還有幾大紅利推動著中國茶產業的升級換代。


一是80年代的出口創匯熱。


粗放式加工的中國茶要出口,尤其是出口歐美國家,面臨巨大的准入門檻,中國茶必須大幅度提升食品安全等標準,才能滿足出口需要。另一方面,中國茶要跟印度、斯里蘭卡等產茶國家進行競爭,就必須提升自己的茶園種植水准、加工水准與勞動生產率,於是在80年代以雲南大渡崗為代表的萬畝標準化密植豐產茶園在全國得到推廣,引進先進的CTC紅碎茶生產線等現代設備,力爭茶葉種植、加工與國際接軌。


中國茶講究品飲,而西方人喝茶講究方便快捷與健康,西方的消費觀念也迴響給中國的貿易商與生產商,推動著食品微生物科研及茶與健康的研究,比如普洱茶的微生物科技攻關以及“降三高”藥理實驗,小袋包裝與袋泡茶也生產出來了,因為老外需要。茶飲料、茶糖、茶食品、茶粉等深加工產品也搞出來了。



中國茶與國外消費觀念的對接,極大提升了中國茶的標準化水准、科技與科研水準、種植與加工水准。


不過,80年代的中國很窮,中國茶雖然與西方先進體系深度接軌,但沒多少錢來搞大規模的現代化建設。我們要感謝世界銀行,比如雲南省80年代建的現代茶園基地,許多都是用世行貸款搞的。靠中國的原始積累不知道要到猴年馬月。


善用外貿市場與外資,是80年代中國茶產業發展的一個特點。


二是名優茶建設熱與福建安溪鐵觀音鬥茶大賽極大推動中國茶的種植與加工水准。


前面說過,在計劃經濟年代中國茶葉的種植與加工非常粗放。非不為也,是不能也!一是缺錢搞高標準的建設,二是國民消費水準低,品質太好,老百姓消費不起。


出口的茶葉,除了大宗交易,還有小袋包裝。尤其是小袋包裝要滿足老外方便快捷時尚健康之理念。針對出口,中國茶自有一套產業升級體系。而內銷的產業升級體系,在八九十年代就靠名優茶建設工程來拉動。大宗茶賣不起價,只能是粗放式種植與加工的產物。而名優茶講究色香味形,八因數評茶體系評出名茶,讓其身價倍增,供不應求。在豐厚利潤的驅使下,全國各大產茶區,紛紛推動名優茶建設,在茶園與工廠方面進行精細化管理,使得中國茶葉種植與加工的水准得到質的飛躍,茶葉品質也大幅度提升。


到了90年代末、21世紀初,安溪鐵觀音橫空出世,工夫茶道與商務茶的概念也出來了。安溪鐵觀音熱,其實是中國消費陞級的開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國人忙於解决溫飽,茶這種風雅的事不受待見。到90年代後期,中國先富的人群越來越多,這些政商人士在消費鐵觀音,以商務茶、風雅茶、禮品茶等全新管道在消費,從而引起了中國茶葉消費的大陞級。



福建安溪鐵觀音鬥茶大賽就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出爐的。鬥出茶王,然後拍賣出天價,刺激著媒體與富貴人群的神經,逼格戲份做得這麼足,喝鐵觀音成為了中國富貴人群的身份象徵。上行下效,鐵觀音火遍全國。


鬥茶大賽,一方面繼名優茶之後推動著中國的種茶與制茶水准提升,另一面開了中國茶的宣傳炒作之先河。賣茶原來還要講逼格,於是其他茶類也開竅了,紛紛走向了安溪鐵觀音的炒作逆襲之路。


三是改開後傳統手工制茶的復興與中國茶產業的後現代運動。留待下文講。


2003年是中國茶產業至關重要的一年,從這年開始中國茶葉被深度捲入消費陞級與資本化行程。


先是在2003到2007年被工商資本所追逐,2008年金融資本開始介入茶行業,讓茶行業資本不再匱乏,而且在各路資本推動的上游投資熱下,中國茶業由粗放式工業跑步進入現代食品製造業階段。


2016年以後,茶行業開啟了第三輪資本化,這是新零售資本與產業互聯網資本牽頭,以財團佈局的形式在推動。這輪投資熱,現時重新定義了C端,即用全新的消費理念賣茶。“現代食品製造+新零售”就是現時的覈心邏輯。


2018年,中國茶業的先進生產力部分已經接近或達到中國現代食品製造的平均水準。但是,中國製造業正處於工業4.0與產業互聯網的前夜,一場影響未來數十年的科技革命正在醞釀之中,投身茶業的新零售與產業互聯網資本,並不滿足於基於消費前沿的後期包裝製作,而是想改造基礎供應鏈,將傳統的現代制茶,導入茶葉新製造,並用產業互聯網的邏輯重構全產業鏈。這就是茶行業的未來發展邏輯!



小結一下:


2003年一直到未來,中國茶業的深度資本化有三個覈心引擎:一是2003到2007的工商資本,二是2008到2015的金融資本,三是2016到未來的新零售、新製造與產業互聯網資本。


04傳統手工制茶的復興與中國茶產業的後現代運動


上世紀80年代,僵化的統購統銷體制被逐漸消解,民間茶葉經濟的活力得到空前釋放,傳統手工制茶也隨之復興。這股復興力量,到了90年代中期演變成一場聲勢浩大的後現代運動。


在一些“先進”人士的眼裡,傳統、手工就代表落後。其實不然,現代社會裏的傳統與手工,並不是前工業化社會的老古董,而是在現代新思維指導下的一場托古改制運動,屬於舊瓶裝新酒之產物。


我們現代人只是懷舊而已,並不意味著我們願意生活在過去。傳統手工制茶只是懷舊的產物而已,如果原原本本生產過去的老東西,估計沒多少人要,我們必須用現代人的消費理念對老工藝進行再造,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最佳結合點,才能讓現代社會的消費者樂意去消費。



以此觀之,傳統制茶的興起不是簡單的復古,而是一場托古改制的後現代制茶運動及後現代生活方式的興起。


中國茶產業的後現代運動的真正興起,要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算起。我們知道90年代台資紛紛進入中國,與此伴隨的是臺灣的後現代茶文化也湧進中國,並在2003年之後隨著普洱茶在大陸的崛起而成為顯學。


臺灣的經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發展起來了,到了90年代已經具有非常濃厚的後現代特徵,而中國大陸還在向現代化的命題急奔。90年代的臺灣領先大陸至少二十年以上,於是以普洱茶的名義,臺灣茶界在90年代中期開始向大陸系統性輸出後現代茶文化價值觀。


臺灣人主張的原生態價值,對現代密植豐產茶園提出挑戰,開啟了古樹茶熱。臺灣人主張的慢生活,而越陳越香的普洱茶,伴隨著人生慢慢變老,非常具有後現代的生活情調,於是過普洱茶的生活方式讓人趨之若鶩……等等不一而足。


普洱茶的後現代運動,接過了鐵觀音的宣傳炒作接力棒,在2003年到2016年掀起了一浪高過一浪的炒作潮,普洱茶也成了被金融與文化深度結構性鎖定之商品,而很難向福斯消費品延伸。


每個時代都有其意義與局限性。



概念炒作與投資泡沬加速了茶行業的原始積累,掀起了中國茶的三次基建熱與大眾傳播熱,讓包括普洱茶在內的許多地方名茶其生存土壤不再貧瘠。炒作帶來的負面效應只能視為發展中的問題,在下一個發展週期來解决。


許多人指責普洱茶乃至中國茶葉的亂象,其實這不是茶界獨有的,而是中國某個歷史階段的普遍現象。我們說,茶葉是文明形態的商品,中國是文明類型國家。盛世興茶,國運即茶運。在過去十年的泡沫年代,金融與房地產的泡沫肯定要吹進茶行業,用泡沫化的管道來發展。後進國家的趕超,發展到某一階段往往會出現泡沫化,過去的日本如此,今天的中國也如此,沒什麼可以目睹怪現狀的。還有世界經濟也會週期性泡沫化,這是現代社會普遍規律——週期律。


茶葉作為國運商品,承接國家發展階段性的產物為多,有什麼好奇怪的。泡沫其實是雙刃劍,一方面能推動行業的繁榮,奠定堅實的產業基礎。另一方面,也讓中國茶產業,尤其是普洱茶陷入了文化與金融的結構性鎖定,在小眾圈子裏打轉,而大眾化的品牌難產,大眾化的標準認知也缺位,個個是大師、專家,讓老百姓一頭霧水。


研究經濟週期我們會知道,上一個週期的問題可以用下一個週期來解决。中國茶的結構性鎖定與福斯缺乏認知的問題,也可以在中國經濟脫虛向實的時代大背景下來解决。一些帶有新理念的外來資本貌似更適合幹這個事,而茶界直面消費者做精准行銷的小而美品牌,也可以春江水暖鴨先知!


中國茶產業不是沒有標準,而是福斯認知缺位,需要從認知體系出發重構產業鏈。


在《產業昇級與小罐茶的證據鏈生意》一文中,我寫道:

小罐茶談不上革農業時代中國茶的命,因為中國茶的現狀是三位一體的,農業時代的遺老遺少、現代社會的工業與後工業化並存,不需要小罐茶來做工業化之革命啟蒙。


從清末開始中國茶一直處於工業化的百年行程,到毛澤東時代建立了粗放式的工業體系,改革開放後掀起了名優茶戰畧、鬥茶大賽,以及傳統手工制茶的復興,推動著中國茶的精細化加工與深加工行程,無論機器還是手工制茶水准得到空前提升。



而2003年普洱茶在大陸興起,標誌著中國茶進入了注重原料與先天內質之階段,外在的色香味形不是决定因素,只是外在的加分項,决定一個茶葉的好壞,要從茶園的生態環境、土壤、茶種、樹齡、氣候、海拔、種植管護管道等先天要素開始,有了先天優質的原料,還要製作與後期倉儲得法,符合精細化生產品控要求,這樣在先天與後天的綜合要求下才能制得一杯內秀的好茶。用標準的宣傳語來概括,就是從茶園到茶杯的全產業鏈品質管控。


2008年以降消費陞級繼續推動中國茶的產業升級。


城裡的消費者對食品安全高度重視,於是中國茶進入與現代食品工業接軌之階段,有實力的茶企紛紛上馬高大上的現代高標準廠房與生產線,遵照現代食品工業的規範,按照國標、企標甚至更高的標準嚴格生產。


由此可見,中國茶並不是沒有工業化與標準化,而是面向大眾市場的工業化與標準化很難落地。中國茶被各種茶類、文化、工藝、地方消費習慣所切割,福斯市場缺乏統一的認知體系,茶企被迫主攻小眾細分市場,導致各說各話,讓消費者一頭霧水。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茶行業門檻低、同質化競爭激烈,如果採用行業通用標準會陷入激烈的價格戰之中,很難提升產品與品牌的附加值。


於是,做差异化的細分標準,就成為了行業的共識,許多茶企通過細分標準建立了逼格,取得了議價權。但其後果是,進一步加劇了概念的混亂,讓市場進一步支離破碎。


許多人認為茶行業是非標行業,其實是誤讀,茶行業有通用標準——國標,但光靠國標很難建立企業的逼格,導致大家都去推細分標準。細分標準多了,讓消費者無所適從,加上一些投機商人用認知門檻很高的細分標準去忽悠割韭菜,從而造成認知混亂與市場亂象。



所以,小罐茶能改變的,不是茶行業沒標準的問題,而是標準缺乏福斯認知的問題。而就百年工業化進程而言,中國茶已經走過了粗放式工業加工,進入了現代食品加工階段,小罐茶搞的並不是革農業時代的命,而是中國茶工業製造的升級版——工業4.0,也就是對傳統工業革命再革命。小罐茶在中國傳統茶工業化進程方面的努力,也許會形成智慧製造、產業互聯網、茶的工業美學等全新風口,一些實力與小罐茶相當,甚至遠超其的資本大鱷會進來,從而掀起中國茶的一場翻天覆地的工業4.0及產業互聯網革命,傳統茶的底層商業邏輯將囙此而徹底改變,當然文化的主根還在。

作者:茶界白馬非馬

原標題:《對工具理性的批判:中國茶產業百年現代化進程初探》

本文標題: 探索中國茶產業百年現代化行程,深入理解茶產業背後邏輯!(深度好文)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42250418065482
相关資料
年終大盤點:賣茶賺的錢都去哪了?
一直以來,賣茶都被當成是輕鬆還賺錢的職業!然而每年都有一些不可抗的因素造成茶商損失的新聞畢畢竟是。而這其中又牽出一個話題,賣茶到底賺不賺錢?如果朋友圈有比特專業茶商,你會發現他經常都會去山裡“旅遊”。茶商們真的是去旅遊了麼?
標籤: 利潤
茶產業“六大風險”應該如何防控?
茶產業是助推精准扶貧和鄉村振興的重點產業,是偏遠山區精准脫貧和重點產茶區致富的重要抓手。各大茶區種產茶熱情空前高漲,風險也隨之而來。01產能過剩風險產能過剩是中國茶產業面臨最大問題。這些名優茶應成為低氟茶葉的標杆。那麼茶企該如何防控以上“六
標籤: 追溯系統 中國追溯 茶葉等級 農業 三農 產能過剩
職場人,茶水局,如何成為什麼話題都接得住的人
公司來客人,你是否被臨時抓了壯丁去泡茶,不好推辭又擔心露怯。本期茶課,淋淋老師就從這個角度,為您帶來最直接通透的:職人茶課。6節課,3大模塊,幫你成為茶水局中,有形有神韻,發言最有含金量的人。茶水局中小白總是面漏難色,面對浩瀚如海的茶文化,
標籤: 茶文化
【聚焦】如何讓中國茶葉出口量保持增量?
2018中國茶產業出口價量齊昇!面對這樣的喜勢,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茶葉分會秘書長蔡軍表示“前路依舊道阻且長”,並以其視角就“如何讓中國茶葉出口量保持增量”這一行業課題接受了茶週刊記者採訪。
標籤: 中國茶 茶葉知識 中國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