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緊壓之謎

中國大陸製定的普洱茶國家標準將普洱茶外觀形態確定為兩種:一種是散形茶;另一種是緊壓茶。它只是完成了普洱茶加工過程的初級階段,還缺兩個過程:一個是緊壓,一個是後陳化。而普洱茶的厭氧發酵必須依賴一種特殊的物理形態作為發酵載體。囙此,歷史上留傳下來的陳年普洱茶,基本上是以團、餅、沱等緊壓成形模式出現,極少見到散形茶。

中國大陸製定的普洱茶國家標準將普洱茶外觀形態確定為兩種:一種是散形茶;另一種是緊壓茶。

散形茶雖然與綠茶、烏龍茶、紅茶外觀形態相同,也可以直接沖飲,但與真正意義的普洱茶尚有一段距離。它只是完成了普洱茶加工過程的初級階段,還缺兩個過程:一個是緊壓,一個是後陳化(也稱後發酵)。

雖然散形茶在貯藏過程中也存在持續發酵的動能,但推動這種動能的是有氧菌(也稱有氧發酵)。但普洱茶最有價值的衍生物(大量對人體含有保健功能的化合物)卻是在厭氧狀態下出現的,也是厭氧發酵的結果。

普洱茶是有氧發酵與厭氧發酵連續轉換的發酵模式,離開厭氧發酵,普洱茶的功能性將大打折扣。而普洱茶的厭氧發酵必須依賴一種特殊的物理形態作為發酵載體。這個載體就是“緊壓模式”,即我們經常看到普洱團茶、普洱餅茶、普洱沱茶、普洱磚茶四種形態。

為什麼是“緊壓模式”?

普洱茶是我們迄今為止看到過的“原始發酵最科學的方法”。它最大的優點是將普洱茶的發酵分為兩個階段進行。

第一個階段為有氧發酵。

主要體現在普洱茶初制階段,包括鮮葉採摘、殺青、揉撚、曬青、分揀等。在這個階段,茶葉中原有的葉綠素酶(chloro-phyllase)將葉綠素水解生成植醇和脫植基葉綠素,並在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oxidase)催化作用下,氧化形成不穩定的鄰-苯醌類化合物,然後再進一步通過非酶催化的氧化反應,出現難得的褐變現象。

在這一階段,普洱茶的“揉撚”顯得尤為重要,基本採用“重力揉搓”的管道,其目的是通過“重力揉搓”將茶葉表面的“保護膜”搓碎,再以自然曬乾的管道,使空氣中“懸浮”的多種微生物菌群“侵入”,完成茶葉在自然狀態下的第一次“自然接種”。

同時,多酚氧化酶在接觸到茶葉的酚基底物而產生酶促反應,其涉及到的主要底物是黃酮類物質,如根皮苷、兒茶素、錶兒茶素和基於錶兒茶素骨架結構的一系列花青素配基低聚物(二聚體至七聚體)。完成普洱茶初級氧化階段。即有氧發酵。

第二階段為厭氧發酵階段。

普洱茶在初制加工之後(曬青毛茶),必須將其緊壓成形,即團、餅、沱、磚。最初,我們始終有一個疑問:為什麼是團、餅、沱、磚呢?而不是其他模式?很多資料解釋是因為運輸方便的考慮。

如果僅僅是為了運輸的方便,除了“磚”符合這個因素外,其他的團、餅、沱都不具備運輸方便的特點。這是因為:一是它們都有圓形弧度,而有圓形弧度的物品很難疊加,因為它們的受力面積比“磚”小,受力均勻度也比“磚”差了一大截。這就自然帶來了運輸上的難題。

雲南自古對普洱茶的包裝就存在“多層包裝”的問題,以“餅”茶為例,古代一直沿襲兩層包裝的模式,即笋殼包餅,外用竹編籠大包裝,清朝遺留的“老茶”可以作為代表,但在1943年之後,又在餅茶外加綿紙包裝,外用的笋殼及竹編籠仍然沿用,形成三層包裝。

在其他茶類很少見到。至於團茶的運輸,直到今天仍是令人頭痛的問題。如果不採取“過度包裝”與精心呵護,其運輸過程極易出現破損。二是在同等計量下,團、餅、沱要比磚這種形態佔用更多的空間,帶來運輸成本的提高。

同時,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就是團、餅、沱的製成工藝本身要比“磚”來得複雜,尤其是“團”,因為是純手工的原因,要想製作一款精美的產品,其工藝的複雜性更是常人難以想像。囙此,普洱茶製作者不可能因為所謂的“運輸方便”的原因,加大自身的製作成本。

囙此,只有一條思路可尋,是為普洱茶持續的發酵搭建一個載體。

1、普洱茶緊壓成形標誌著生產過程的完結,而非發酵過程的結束。曬青毛茶如果不經過緊壓過程,即使存放時間再長,也是普洱茶的原料,不可能成為普洱茶。普洱茶原料在緊壓成團、餅、沱、磚這些固態形狀之後,也就完成了普洱茶的全部生產過程(含產品包裝)。

但相對發酵而言,其固態發酵的過程遠沒結束。換句話說,普洱茶原料在緊壓成形後,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酵“載體”,開始了後續發酵的過程,或許,正是因為這個發酵過程,普洱茶才能結出真正的“碩果”。

2、緊壓固形促成普洱茶發酵過程中微生物有氧菌與厭氧菌的轉換,這是普洱茶發酵過程至關重要的環節。

曬青毛料雖然有微生物菌群的“干預”,但基本上是以有氧菌群為主,而普洱茶更重要的發酵是以厭氧菌群為主。這是因為自然界中有氧菌與厭氧菌分工是不同的。有氧發酵更多的是完成一組物質的生物氧化,而厭氧發酵是將有氧發酵不能完成的複雜的有機化合物分解成比較簡單的物質的過程。

茶葉在緊壓成形後,除了表面與空氣接觸外,其內部則是缺氧狀態,這恰恰有利於厭氧發酵的發生,因為只有厭氧菌群的“參與”下,普洱茶才能出現其獨有的衍生物質,而這些衍生物質是對人體產生保健功能的“因數”。而厭氧菌群存活與“工作”的前提,是厭氧條件。

囙此,普洱茶的“後發酵”基本借助的都是緊壓成形的管道。如果說普洱茶在緊壓固形之前,其發酵的“主力”是微生物有氧菌群,但在緊壓固形之後(團、餅、沱、磚等),其發酵的“接力棒”則交給了微生物厭氧菌群。

3、緊壓固形以圓形為特徵,使發酵產生最佳的“工作效能”。普洱茶緊壓固形有多種形態,除磚茶以外,都帶有明顯圓形特徵。

如團茶外形似滿月狀,餅茶近似半月形,沱茶則接近碗形(半圓狀)。這種圓形為主的特徵,不僅是為了外觀的美感,更多的是符合發酵的要求。因為微生物的發酵忌平面和直角,最適合的“工作空間”是以圓形為主。

普洱茶的有氧發酵與厭氧發酵這兩個階段的輪轉,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發酵鏈條。

囙此,歷史上留傳下來的陳年普洱茶,基本上是以團、餅、沱等緊壓成形模式出現,極少見到散形茶。因為散形茶只存在有氧發酵的過程,缺少厭氧發酵的程式,必然造成散形茶後續的演變呈炭化的趨勢。

注:內容來源普洱雜誌,作者陳傑,資訊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删除

資料標籤: 普洱茶 普洱茶歷史
本文標題: 普洱茶的緊壓之謎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42234843394624
相关資料
一杯滋味豐富的好茶連生津都有三重境界
我們在品茶的時候,總會希望一款好白茶不僅是細膩綿長、入口甘甜,而且還要能生津潤燥,將喝茶時每一處細節的絕妙之處都細細品味。茶小白今天就專門圍繞喝茶生津的這一環節,更茶友們一起看看,到底何為生津,而生津具體又有著哪些不同的感受和境界?
標籤: 唾液分泌 茶湯
茶氣是什麼?茶氣足是怎樣的表現?
茶氣,作為一種喝茶的個人主觀體驗,由於每個人身體狀況不同,敏感度不同,所表現出的狀況也大不相同。茶氣,從醫學生理角度去窺探茶氣,實質是茶進入人體後引起的藥理作用與人的精神活動相結合的綜合作用。
標籤: 文化 茶湯 茶葉
普洱茶香氣和後發酵的關係
我們在喝一款茶的時候,對香氣的判斷和評估也是很重要的。一般普洱茶聞香的形式有三種,分別是熱嗅,溫嗅和冷嗅這三種,一般來說,在趁著蓋碗和水汽都還熱的時候,對茶香進行聞嗅,判斷普洱茶香味的類型,高低,純淨度等,可稱之為熱嗅,而工藝香,是不該出現
標籤: 普洱茶 芳樟醇 古樹普洱茶 易武普洱茶 茶葉等級 茶葉殺青
老茶婆,一種精老又神奇的茶葉
老茶婆不是什麼茶葉品牌,是一種多年茶樹老葉製作而成的茶葉,流行於廣西農家,用霜降前後一周採摘的六堡茶樹老葉子製成。因為一年之中,秋冬相交之際,天氣乾燥,雨量减少,茶葉靠露水維持生長,嫩苗不徒長,老葉便增厚,葉質營養豐富,而茶樹枝條,葉根正準
標籤: 茶葉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