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天尖茶是以穀雨後採摘的一級鮮葉,按照殺青、揉撚、渥堆、七星灶烘焙、靜置醇化、汽蒸簍裝等工序製作而成的輕壓安化黑茶。

清朝中後期,天尖茶被列為貢茶,晚清民國時期,天尖茶和貢尖茶、生尖茶一道劃為“陝引”,即銷往陝西地方的高等級“引茶”。“引茶”是過去關於茶葉買賣制度的一種叫法,就是由朝廷相關部門統籌發行相當於生產許可的茶引,然後有商號負責按照計畫組織生產和運銷。本質上到了晚清時期,朝廷的各項制度和政策早已名存實亡,原本供給天子的皇家貢茶,此時也被一些商家暗自出售。特別是辛亥革命之後,曾經的貢茶身份瞬間成了品牌溢價的標籤,成為了安化黑茶高等級產品的代表,在西北、華北、華中市場上作為名優茶出售。

中央電視臺鑒寶欄目估值48萬的50年代老天尖
天尖茶的製作在安化沒有中斷過,改革開放以後,雖然生產量日趨减少,但是一直有保留生產。傳統簍裝天尖茶淨重25kg,後來為了迎合市場所需,規制有所調整,也有500g簍裝和5kg簍裝等。

天尖茶、貢尖茶在“文革”時期,由於帶有典型的封建主義色彩,囙此更名為“湘尖1號”“湘尖2號”
天尖茶在緊壓工序中,要稱茶4次,稱好的茶以高壓蒸汽蒸20~30s,即可裝入簍中,第1、2次裝好以後,緊壓1次;第3、4次裝茶,每裝1次緊壓1次,共緊壓3次。壓好後捆緊篾條,再在篾包頂上用直徑1cm的銅鑽,紮5個空洞,深約40cm,俗稱打“梅花針”,然後在每個孔中,插入3根絲茅草,以利水分的散失。緊壓後的茶包,運至通風乾燥處,歷經4~5天,水分檢測14.5%以內即可出廠。

天尖茶外形條索緊結圓直,色澤黑潤,香氣純正,伴隨著似有似無的松烟香,湯色柳丁黃明亮,滋味醇厚,葉底黃褐。
參考文獻:
彭先澤《安化黑茶》
朱旗《茶學概論》中國農業出版社2016.01
安化農學院《制茶學》中國農業出版社2014.12
洪漠如《安化黑茶:一部在水與火之間沸騰的中國故事》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9.11
蔡正安、唐和平《湖南黑茶:中國古絲綢之路的神秘之茶》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12
來源:修業茶百科,資訊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