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看到有人說普洱茶入口後協調性較好,然後査詢普洱茶協調性的問題,大多數是從“氨酚比”的角度進行分析,什麼茶多酚、咖啡鹼、兒茶素說一堆。然而,這些太過專業的東西似乎有些新增普通喝茶者的負擔。

在我看來,協調性應該是基於苦、澀、香、回甘等幾個基本口感之間的比例正好的舒適感。如果一款茶入口,沒有一點澀感,但是卻苦得難以忍受,那麼這茶肯定是“不協調”的。那麼是不是一款茶一定要苦、澀皆有,才是協調呢?當然不是,倘若沒有澀感,有輕微苦感但是口腔並不排斥,覺得相對適口,那麼我想這也可以算是相對協調的。

再比如,茶湯有苦、澀和香,但是苦、澀化開後,絲毫沒有回甘,那麼此時口腔內只有香氣的話也顯得有些單調,那麼協調性自然也是有所欠缺的。囙此,有些茶可能香氣高揚、有的則回甘猛烈,相對來說我們認為這是優點,但相對於協調性來說,這其實是“所占比例太多”的表現。
那麼除了相對之間的平衡、不突兀,協調性好的茶應該給人以飽滿的感覺。當一款茶的苦、澀、香、回甘、生津、厚度、喉韻各方面都具備了的話,給人的感覺應該不至於單一,而是有些豐富飽滿的。

所以,從協調性的角度來說,我們不必認為茶品的苦和澀就不好,而高香就一定是優點。更加不必盲目的排斥拼配科技,畢竟拼配科技是現時實現普洱茶協調性比較普遍而有效的方法。(來源:茶搜搜,圖片來源:老資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