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資料網beijing心理諮詢專家樊瑞娟
想想這個問題挺宏大,而且見仁見智,我就從我自身的感受來寫寫看。
先來看看教科書的定義。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和米特爾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條標準: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瞭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做適當的估計。
3.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4.與現實的環境保持接觸。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8.適度的情緒表達與控制。
9.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條件下,對個人的基本需要作恰當的表達。
10.在集體要求的前提下,較好的發揮自己的個性。
以上標準我基本認同,那麼我從心理諮詢的角度,特別是抑鬱焦慮障礙的諮詢角度來分析為何是這樣10條,這個過程是怎樣的,是如何達成的。
首先,充分的安全感:如果沒有安全感,整日活在恐懼憂慮之下,心理不能平靜,自然難以稱得上一個心理健康的人。
沒有安全感的原因有很多,有物理原因,比如說經歷天災人禍,或者經濟破產,這危及到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有家庭成長因素,比如很小時遭到忽視,剝奪,內心深處覺得沒有會在乎自己,愛自己,與人交往時容易產生不安全感;再比如成長中有創傷經歷,對他人產生不信任,也會有不安全感,等等。
舉一個例子,我的一個來訪者被醫院診斷為抑鬱,諮詢中瞭解到他小的時候父母經常吵架,小小的他很害怕,在中學階段又有很長一段時間被同學欺負的歷史,他從小寄養在叔叔家,被欺負了不敢告訴叔叔,也不能告訴父母,如果被父親知道,換來的只能是一頓揍。
所以可以想見,這個孩子是多麼沒有安全感,因為沒有安全感,遇事容易恐懼憂慮,從小到大積累了太多負面情緒。
又沒有適當的宣洩疏導途徑,這位來訪者早年時都是壓抑自己,靠看小說的管道轉移,能够傾訴的人很少,家裡人基本上支持不了,這些負面情緒積累的越來越多,終於抑鬱的形式爆發出來。
諮詢的目標之一,就我所運用的諮詢方法而言,是讓來訪者理解到自己為什麼陷入到負面的情緒體驗之中,自己經歷了些什麼,經歷的東西會對自己造成怎樣的影響。這一過程之所以需要,我認為是會新增來訪者對自己的瞭解,理解和自我同情。
來訪者的很多痛苦不僅來自過去,還來自當下對自己的不接納,無情的批判否定自己,如果能够對自己何以成長為當下這樣一個人有更多認識,就可以减少對自己的鞭笞。
所以治療的結果,就是來訪者對自己心理問題成因具有一定把握。
然而問題又來了,很多來訪者在第一階段知道了自己的問題是怎麼來的,很多時候都是家庭父母造成的,就會開始責怪父母,面對父母時就升起一股難以抑制的憤怒之情,這是正常的。
很多來訪者出於“孝文化”,無法表達自己的憤怒,而自己就要久久的承擔內疚,自責等負面情緒。
然而直接對父母發作往往會讓事情變得更糟,在諮詢室裏,諮詢師幫助來訪者感受那些曾經壓抑的情感,並表達出來,這樣之後,內心就不斷的加以綜合。
表達宣洩只是第一步,之後需要逐步發展出對曾經傷害自己的人的理解和原諒,成長中所形成的種種負面認知也得到調整,變得更加理性和現實,這樣之後內心可以達到真正的平靜。
這一過程因為每個人的問題程度不同,所需時間也不同。
種種的負面情緒不可能很快消失,就需要學習和掌握一些情緒調整的技巧和方法,在諮詢室外也能運用。
所以,諮詢的目標就是來訪者有能力覺察,調整自己的情緒,不會被負面情緒淹沒。
患有抑鬱,焦慮等情緒障礙的朋友,當情緒來了,就無法做事,嚴重的還會用自殘的管道面對痛苦的情緒,所以,學到調整處理情緒的管道非常重要,常用的有用正念內觀的管道將情緒和自我分離,仍然靠意志力去做一些事,在行動中情緒自然而然的會發生變化。
抑鬱的人往往難以表達和滿足自己的需要。
這裡面有很多原因,可能是從小需要被忽視,認為自己的需要不重要;也可能是當有需要時就被大人否定,比如你說餓了,大人說你剛吃過東西怎麼會餓,孩子就沒有學會相信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長大後不自信;還有的是,當孩子表達自己的需要時,換來的往往是拒絕排斥,為了不讓自己受傷,他就把自己的需求壓抑下來;最後,為了博得大人的喜歡,孩子學會不表達真實的自己,只表現出大人喜歡的那面,壓抑讓大人不喜歡的那面。
這些所有正常而合理的需求不得滿足,人就難以感到快樂。
在“渡過”公號作者群裏,張進老師提到他覺得自信真的很重要。
自信,字面的定義是對自己的能力有信心,相信自己可以做到自己想做的事。
我認為很多由後天家庭環境因素導致的心理患者,從小並沒有建立真正的自信,怎麼講呢?
在諮詢中,這樣的來訪者很多,他們從小在父母的指責評判責備下長大,似乎怎麼做也達不到父母的要求,父母總能挑出不滿意的地方,對孩子鮮少肯定鼓勵,這樣的孩子即便是學習成績不錯,各方面表現也很好,但內心其實是被恐懼驅動,擔心自己做的不够好得不到別人的接納,對別人的評估非常敏感,自己也內化了父母的苛刻要求,對自己諸多評判而不接納。
自信還和自我價值感有關,當一個人覺得自己足够好,有價值,就不會太在意他人的看法,而很多心理患者缺失的往往就是這塊。
當一個人覺得自己不可愛,沒價值,表現在外的就是這個人往往是退縮的,沉默的,和人交往不敢大聲說話的,看起來就是畏畏縮縮沒有信心。
在抑鬱焦慮中,不自信就不相信自己可以完成事情,這樣就更新增了焦慮,比如一些來訪者明明很有能力,但是擔心自己做不好工作,在大城市沒有辦法生存下去,種種焦慮籠罩著他,限制著他能力的發揮,最後做不好事,讓他更沒有信心,陷入了惡性循環。
與人交往時擔心自己說錯話,辦錯事,怕被拒絕,怕被排斥等等恐懼性信念的來訪者,往往採取回避的方法,然而這讓他對自己的評估再次降低,更加的不自信。
那麼,該怎麼辦呢?我想第一步是接納自己的不自信,因為一些來訪者很討厭自己說話臉紅,畏畏縮縮的樣子,這樣在與人交往時就更多關注自己是不是臉紅啊,是不是表現不好啊,反而容易忽略他人,顯得不自然。
其實很多人自卑,但卻沒有到心理疾病的程度,反而是那些不接納自己自卑的人更加痛苦,因為這些人往往對自己有更加完美的要求。接納之後,才能鬆口氣去著手改變。
改變的路徑我認為就是帶著痛苦,帶著症狀去行動,在行動中蛻變原來的負性體驗,舉例來說,一個來訪者一看到要完成的論文就很焦慮,胸悶,頭痛。他內心深處的信念就是,我沒有辦法完成論文,當出現這些軀體症狀的時候,他就更加相信自己不能完成。
這個時候怎麼辦呢?如果他乾脆不做,我想他會越來越焦慮,因為他還是一個對自己要求很高,充滿上進心的人!
所以,要帶著症狀去行動,可以教他一些放鬆科技,正念科技,讓他更能與自己的焦慮相處,同時找到他的不合理信念。
比如,“我一定要做的非常完美,否則就什麼也不是。”
讓他對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有所覺察,但是要真正的蛻變這種信念還要有相應的情緒反應做配合。
這就是行動的必要性,當他開始寫自己的論文,哪怕過程中還是痛苦,但是漸漸的他發現他可以完成一些,慢慢的,速度有所加快,而且發現即便是他覺得自己完成的一般,但是別人感覺還不錯,這樣他內心的完美主義信念會有所鬆動,他對自己的評估會提升,他的焦慮反應會下降。
同樣,如果一個人總是擔心別人會拒絕他,討厭他,否定他,他可以通過心理諮詢體驗到一種全新的關係,諮詢師不會拒絕,否定,討厭他,當他有這樣的新體驗之後,內心有更多一些力量。
回到生活中後,還需要他敢於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當他發現自己並沒有遭到別人的拒絕,否定,反而得到了接納與肯定,這新增了他的好的體驗。
那麼下次,他就有更多的勇氣去嘗試,多次反復,一個新的自信快樂的反應體驗代替舊的恐懼退縮的反應體驗,這個人就完成了某種成長。
所以自信的獲得,在我看來就是先接納自己,然後不停的去行動,用行動來蛻變體驗。
當一個人通過諮詢更加瞭解自己,接納自己,表達自我,信心提升之後,他對現實的適應能力就提高了。
還有很多來訪者很孤獨,沒有足够的社會支持,這可能是因為過去曾在人際交往中受創,不相信他人可以給自己帶來幫助、支持,於是把自己封閉和孤立起來,或者因為特別自卑,在人群中就會自慚形穢,擔心別人覺得自己不好,為了逃避這種不舒服焦慮的感受,他總是形單影隻。
沒有足够的社會支持,一個人在面臨困難時就更難的渡過,當極度絕望時甚至可能釀成悲劇。
有好的社會支持也體現了一個人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現實適應能力,這部分,心理諮詢可以提供幫助的是,如果是缺乏社交能力和技巧的來訪者,就提供社交訓練。幫助來訪者學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並學會表達。對那些有深層創傷的來訪者,通過諮訪關係來修復的同時,也要鼓勵去勇敢嘗試行動。
從以上分析來看,讀者不難發現其中很多心理諮詢的目標,與上文美國心理學家提到的一致。如:瞭解自己、接納自己、製定貼合現實的目標、能够與現實接觸、融入他人與集體,適度表達情緒和需要,這樣以來,就說明一個人有了完整的個性。既有獨立性,又不失協調性。
而對抑鬱,焦慮,強迫等心理問題的康復,我個人覺得不是那麼絕對和完美,就是這個人一點症狀都沒有了,完全不會焦慮強迫了。
因為這些問題的發生發展往往有性格基礎,比如要强,固執,完美主義等等,而性格的改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通過心理諮詢或其他心理重建,來訪者對自己的個性和問題的成因有更多瞭解,對自己有更多接納,症狀在可控的範圍之內。
掌握了情緒調節的方法,在情緒來臨時不至於被情緒淹沒,恢復過來後還可以繼續工作和生活,我覺得就挺好了。
心理學鼻祖佛洛德提出,一個正常人就是一個有能力“愛和工作”的人,罹患心理障礙的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缺失愛,生病也許就是提醒我們,我們失去了和自己的聯結,和他人的聯結。當我們重新學會愛自己、愛他人,可以工作、娛樂、享受生活的時候,就是離康復不遠的時候了吧!
關於我
專職心理諮詢師,心靈探索者,自我療愈者。喜歡寫作,不寫宏大的主題,只落筆在生活的點滴。真實記錄所見、所思、所感。願這份真實的相遇收穫一份真誠的感動。
☆我是樊瑞娟
北京心理諮詢師
我擅長以下領域
焦慮、強迫、抑鬱等神經症性心理問題,婚戀情感,人際關係,心理創傷,青少年心理問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