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還是“博”?——心理諮詢應該怎麼走?

心理諮詢應該朝哪個方向走?而中國本土的心理治療則是走在以《黃帝內經》為基礎的中醫大一統的“心身合一”的道路上,也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博”的發展道路上。可見,“博”與“專”分別代表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底蘊。而在子思所作的《中庸》一文中則明確提出了“博學之”的口號。我將其稱之為“中理論”,或者叫做“歸一理論”。

老資料網zibo心理諮詢專家高洪奎

心理諮詢應該朝哪個方向走?“專”還是“博”?

國門之外,心理學的發展路線比較明確,逐漸形成了催眠、格式塔、精神分析、認知行為、人本主義、內觀療法、森田療法、家庭治療、後現代主義等主要流派,各種科技分支據說多達四百多種,顯然是越來越“專”的趨勢。

而中國本土的心理治療則是走在以《黃帝內經》為基礎的中醫大一統的“心身合一”的道路上,也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博”的發展道路上。直到後來隨著革命的需要,革命青年以大無畏的造反精神,置老祖宗“心身合一”的幾千年文明於不屑,徹底否定和遺棄了中國本土的心身合一的心理理論方法,認為西方的心理學理論方法最為正宗,全盤接受西方的心理學以及心理治療與心理諮詢理論方法,從此,中國就被說成是沒有心理學,也沒有心理治療與心理諮詢了,到西方去學習心理學、拿個國外的證也就成了無尚榮光的事情。可見,“博”與“專”分別代表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底蘊。

其實,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就對“博”作過具體的論述。他說自己其實本來“空空如也”,很“無知也”,有一個鄉下農夫向他請教,他本來對農夫談的問題一點也不瞭解,但是他從問題的兩端去深究,這樣他對此問題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看到弟子子貢很有些不高興,孔子就問他:“賜(子貢名端木賜)啊,你以為我是因為學得多而且記住得多(博學強記)嗎?”子貢很驚訝:“當然啦!難道不是嗎?”孔子回答說:“不是這樣的。我只不過是一以貫之罷了。”而在子思所作的《中庸》一文中則明確提出了“博學之”的口號。

無獨有偶,中國另一比特偉人毛澤東同樣對這個問題作過深入地論述。1920年6月7日,毛澤東在致黎錦熙的信中說:我對於學問,尚無專究某一種的意思,想用輻射線的辦法,門門涉獵一下。頗覺常識不具,難語專攻,集攏常識,加以條貫,便容易達到深湛。

可以看出,孔子和毛澤東都在強調“一以貫之”,不同的是孔子直接“一以貫之”,而毛澤東則因為“常識不具,難語專攻”,所以才“尚無專究某一種的意思,想用輻射線的辦法,門門涉獵一下”。這告訴我們,在常識具備的基礎上做到“一以貫之”,“便容易達到深湛”。《中庸》中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强”。

意思是說:“要廣泛地學習,仔細地提問探究,小心謹慎地思考,明確清晰地分辨,忠實不懈地實踐。要麼就不學,學了沒有學會就不中止。要麼就不問,問了還不明白就不中止。要麼就不思考,思考了還不懂就不中止。要麼就不辨別,辨別了不分明就不中止。要麼就不實行,實行了但不够忠實、堅持不懈就不中止。別人一次能做的,我用百倍的工夫,別人十次能做的,我用千倍的工夫。如果真能做到這樣,即便愚笨也會變得聰明,即使柔弱也會變得剛強。”

這裡非常明確清楚地指出了一種研究學習的金光大道,這是土生土長、原汁原味的中國模式。大家都知道,孔子編《詩經》輯《尚書》學《周禮》習《樂》修《春秋》與《易經》,博古通今,見多識廣,知常人所不曉,察常人所不覺,當時即有人稱之為“聖人哉”;而毛澤東則更是為我們所熟悉。看看這兩個人研究和學習學問的的方法,再看看他們的作為和所取得的成就,相信大家對研究和學習的中國模式一定會有新的理解和感悟。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那就是“一”。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得一而生”。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黃帝內經》上說:“治之極於一”,“一者因得之”,“治病必求於本”。佛家講:“萬法歸一”。可見,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裏,“一”是一個高度統一的概念。《中庸》中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修身則道立”,“天下之達道者五,所以行之者三”,“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將上述理論整理一下,就是:“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修身則道立”,“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者因得之”,“萬物得一而生”,“治之極於一”,“萬法歸一”。這樣看來,老子、孔子、黃老學說、中庸、佛家,在“一”、“本”、“中”的認識上是完全一致的,不但如此,他們組合起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中”就是“本”,“本”就是“一”。我將其稱之為“中理論”,或者叫做“歸一理論”。

1917年毛澤東在致黎錦熙的信中說:欲動天下者,當動天下之心,而不徒在顯見之迹。動其心者,當具有大本之源。今日變法,俱從枝節入手,如議會、憲法、總統、內閣、軍事、實業、教育,一切皆枝節也。枝節亦不可少,惟此等枝節,必有本源。本源未得,則此等枝節為贅疣,為不貫氣,為支離滅裂,幸則與本源略近,不幸則背道而馳。夫以與本源背道而馳者而以之為臨民制治之具,幾何不謬種流傳,陷一世一國於敗亡哉?而豈有毫末之富强幸福可言哉?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天下之生民,各為宇宙之一體,即宇宙之真理,各具於人人之心中,雖有偏全之不同,而總有幾分之存在。今吾以大本大源為號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動者乎?天下之心皆動,天下之事有不能為者乎?天下之事可為,國家有不富强幸福者乎?然今之天下則紛紛矣!推其原因,一在如前之所雲,無內省之明;一則不知天下應以何道而後能動,乃無外觀之識也。故愚以為,當今之世,宜有大氣量人,從哲學、倫理學入手,改造哲學,改造倫理學,根本上變換全國之思想。

毛澤東在這裡所說的“大本源”,就是“宇宙之真理”,也就是傳統文化中的“大本”。所以,所謂“專”即“專一”,並非是指“單一”,而是指“一以貫之”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則!

2016年12月4日《健康時報》刊發了2日由人民網、健康時報主辦的第九届健康中國論壇上,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樊代明的演講,指出:

醫學實現了科學化,但丟掉了人文關懷;

醫學實現了現代化,但是丟掉了先進性;

醫學實現了國際化,但是丟掉了民族性;

醫學實現了智能化,但是丟掉了真實性。

……

關於醫學分科,樊院長直言:現在的醫生分科越來越細,出現很大問題!醫學分科越來越細,現在走向了極端。所以我們要還器官給病人,還症狀為疾病,從檢驗回到臨床,從藥師回到醫師,要身心並重,要醫護並重,要中西醫並重,要防治並重……科學是必然性但醫學是偶然性。

科學是強調百分之百和百分之零的結果,而醫學是不一樣的,從百分之零到百分之百任何的可能性都可能存在。醫學並不等同於科學,醫學不止是科學,還有比科學更重要的東西。我們只能以科學的理論幫助醫學,但不能束縛醫學,我們用數據助診疾病,但不能用數據取代醫生。

這段講話發人深思。心理學、心理健康比醫學還要複雜,偶然性還要大,更是應該引起心理專業人員的重視。現在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看心理諮詢究竟是“專”還是“博”的問題。人的心理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綜合的、完整的、統一的過程,各種認知、各種情緒、各種感受、各種意念相互影響、交互作用,根本不可能把某一方面與其他方面完全分割開來,單獨拿出來研究。

比如焦慮,可能是自身信念的原因,也可能是自身遭遇的原因;可能是人際關係帶來的,也可能是婚姻情感造成的;也可能是子女教育造成的,也可能是性問題導致的,還有可能是某種疾病或者對某種疾病的擔心造成的等等。如果一個心理諮詢師只專長於婚姻情感,那麼,婚姻情感之外的那些引發因素怎麼辦?一個人的某種可以劃歸到某一領域的症狀表現可能真的是症狀,也可能只是這個人的不合理應對模式,而真正的問題卻是在另一個領域,又該怎麼辦?心理領域是一個完全不同於其他自然科學的領域,照搬研究自然科學的方法顯然並不合適。而西方的科學最突出的貢獻則恰恰在於自然科學而並非人文科學。

西醫將醫院分割為一個個科室,將人體分割為一個個系統、器官甚至細胞。而現代醫學已經清醒地認識到這一缺陷,早已從生物醫學的單一模式發展成為如今的生物—心理—社會多軸模式,而中國的醫學卻依然停留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單一的生物醫學模式水准,且國人對於這樣的早已落後的單一醫學模式的癡迷程度幾乎達到了迷信的地步。

我有一位女性求助者,因為是否重婚的苦惱前來諮詢。當對我非常信任之後,透露老公想重婚後要二胎,她剛剛悄悄去醫院檢查過,被醫生確診患上了一種不孕症,醫生說至少要經過半年到一年的治療之後才能確定能否懷孕,為此非常焦慮。

我告訴她,這你不必擔心,重婚三個月保證你各大項名額恢復正常。她說直接不可能,醫生非常確定這種病的情况。我回復說,醫生只知道你的檢查名額,卻並不清楚你的生活經歷、家庭情况和情緒問題,而我非常清楚!結果,此後第一百四十二天她告訴我,意外懷孕了!拿著檢查報告,醫生還直搖頭,這怎麼可能?她說:“老師,這下我真的服了您了!”

囙此說,人的心理永遠也不要分割成哪一種認知、情緒或意念,永遠都要從一個整體上來分析和研究。囙此,一個心理專業工作者知道自己的局限和擅長領域,並不意味著只研究自己擅長或感興趣的這一單一的領域,而是指將工作重點放在這一領域上;“專”並不代表對其他領域不熟悉、不清楚、不精通,相反,恰恰要求在對各領域都相當熟悉的基礎上專注於某一領域的重點發展。

一個專業工作者,可以由“專”起步而提高完善到“博”,再由“博”體現到“專”的領域,從而達到更“博”,更“專”;當然也可以由“博”起步逐步形成自己的“專”,通過“專”某一領域而實現“博”,繼之以更好地“專”。囙此說,“專”一定是建立在“博”的基礎上的,而“博”則是“專”的進一步拓展和提高的充分必要條件,它們是一致且相互促進、統一的,而不是對立的兩種方向。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中科院院士韓啟德於2014年5月份在中國科協年會上做了一場很有影響力的報告《對疾病危險因素控制和疾病篩查的思考》,他在報告結束時總結道:“我們現在的醫療出了問題,不是因為它的衰落,而是因為它的昌盛,不是因為它沒有作為,而是因為它不知何時為止。在宗教强盛,科學幼弱的時代,人們把魔法迷信為醫學,在科學强盛、宗教衰弱的今天,人們把醫學誤當做魔法。”——迷信科學、迷信醫生正在以科學的名義損害著我們的健康。

科學地認識科學、科學地認識醫生、科學地認識心理諮詢才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健康、幸福、快樂!從“專”開始學習,逐步提高、擴展、融匯貫通進而達到“博”,然後在“博”的基礎上實現更“專”業,這才是心理諮詢發展的王道!

☆我是高洪奎

淄博心理諮詢師

我擅長以下領域

戀愛婚姻、情緒壓力、人際關係、性心理、孩子教育等問題的諮詢。

本文標題: “專”還是“博”?——心理諮詢應該怎麼走?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41973671008387
相关資料
由一起悲劇所想到的——愛情、婚姻的至勝”法寶“十全實美
然而,悲劇卻發生了。愛情、婚姻美滿的至勝法寶就是“十全實美”——十個字做全了那就實在是完美啦!沒有了基礎的愛情和婚姻是根本沒有辦法穩固長久的。現在,“十全實美”秘訣你記住了嗎?
標籤: 婚姻 愛情 戀愛 情感 兩性
哪個高智商者不抑鬱?
抑鬱症真的有那麼可怕嗎?筆者想談談自己對抑鬱症的看法。有史學界“奇才”之稱的高三學生林嘉文因抑鬱而自殺,他已經出版了兩本學術著作,據說他的水准連一些歷史學博士也望塵莫及。可見,林嘉文雖然也看過心理醫生,但是他根本不相信心理醫生可以拯救他。
標籤: 抑鬱情緒
每顆心靈都有自愈的力量
近年來由於名人、藝員罹患心理疾患的報導增多,普通福斯也開始對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關注了起來。這當然有利於群眾及時瞭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但是由於專業知識的缺乏,也極易造成他們的焦慮和恐慌。囙此,每一顆心靈都有自愈的力量,它待在潛意識的最底層,
標籤: 心理健康
神經症長什麼樣?
很多人一看神經症就會想到神經病,如果是生氣罵人的那種,這也是有這種可能性,而一般來說,神經病主要是指精神分裂症會居多,而神經症是一組主要表現為焦慮、抑鬱、恐懼,強迫、疑病症狀,或神經衰弱症狀的精神障礙。神經症者在成長過程中缺乏關愛,沒有建立
標籤: 強迫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