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孩子”不哭(下)

單單從行為而言,“乖孩子”的一切似乎都來至於,不會說,不敢說,不會要。“乖孩子”別那麼自責,其實你很好。但種種原因“乖孩子”並沒有享受到這樣的待遇,他們在關係中體驗到更多的是不穩定,時刻擔心是否會被養育者拋弃。“乖孩子”對於分離過敏與於害怕拋弃有關。“乖孩子”之所以傾向於憋著而不去表達,來源於他們對於直接表達的擔心。

馬鑫

“乖孩子”修煉手册

1.表達的力量

單單從行為而言,“乖孩子”的一切似乎都來至於,不會說,不敢說,不會要。他人對於自己的評估,特別是指責,他們更願意去相信。

這個時候往往認為自己是糟糕的,不可能改變,陷入一種無能為力的狀態。同時對於不能直截表達,感到自責,更加加深了對這種無力的感受。

其實表達能够給人帶來一種力量。當我們主動的去發聲(特別是表達質疑,反抗),這本身代表著一種權利,同時也是在捍衛個人“領土”,它會讓你感到有力。

主動表達需求(要),能够讓他人知道你的需求,從而更容易從他人處獲得滿足,能够新增掌控感。

直接表達情緒,能够讓一個人直接的釋放情緒所帶來的壓力。積極情緒的分享能够讓彼此走得更近,而消極情緒的分享,能够第一時間獲得他人的理解,安慰,共情,能够及時獲得周圍人的幫助。

去表達愛吧,讓你愛的人知道,你有多稀罕ta,我們不需要默默的奉獻,討好,用一種無聲的管道去愛他們。說出來吧,讓他們知道自己有多愛他們。

2.穩定的自我

另一方面在行為之下(不會表達),“乖孩子”時刻烦乱著對自己的定位:好孩子or壞孩子。他們一直在維持著看起來好的那一面,而儘量避免不那麼積極的一面。

這是一個很心累的過程,同時也存在風險,因為任何人都不能保證不會出現意外。如果一個人對於自己的認識/定位取決於隨時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那麼很可能對自己的評估是不穩定的,很可能隨著事件的結果在“好”、“壞”兩端搖擺。

形成對自我穩定的認識對每個人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我經常會告訴學生,一個人對自己的肯定是:即便一件事情搞砸了,也不會影響他對於自己整體的評估(“雖然這件事我問做好,我依然不錯”)。

但往往我們看到的是,一部分人會不斷的因為周圍的情况,反復的否定自己,他們的世界就像是設計圖紙,不允許一釐米的偏差。

“乖孩子”別那麼自責,其實你很好。再他人愛我之前,我們能先愛自己嗎?

3.穩定的關係

穩定的關係對孩子而言是溫暖的溫床。但種種原因“乖孩子”並沒有享受到這樣的待遇,他們在關係中體驗到更多的是不穩定,時刻擔心是否會被養育者拋弃。

早期關係對於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不穩定的關係就像是夢魘或是一種詛咒。想讓夢魘消散,詛咒打破,穩定的關係比不可少。當“乖孩子”被一段穩定的關係養育(特別是親密關係),內心的充實,關係的穩定會讓他們獲得安全,不再擔心對方會一去不復回。

所以即使成年,每個人都可能在關係中獲得再一次被養育的機會。或許你不相信,但總有人在等著你。

4.淡定的分離

“乖孩子”對於分離過敏與於害怕拋弃有關。他們不敢表達,討好,自責似乎都與其有著巨大的聯系。穩定的關係對於他們而言是至關重要的。

除了肯定自己的存在,形成穩定的對自己認識以外,在一段穩定的關係中養育與自我養育,“乖孩子”還得學會面對分離。分離可以是時間上的,可以是空間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它可以是一段時間的,也可以是短暫的離開。

當“乖孩子”不再將分離與自身評估聯系在一起的時候(“爸爸媽媽不在/離開我,是因為我不好”),不再將離開視為永遠,而是期待離開後的回歸,那時他心中便能獲得足够多的安全。

你在或是不在,關係就在那裡,不舍不離。

“家長”指南

1.蛇和毛絨熊——補充能量

家人講過一個真事。某一年家裡闖進一條蛇,非常恐慌,完全無法接近,家人不確定是否是毒蛇也不敢靠近。後來,蛇纏在毛絨熊上變得安靜。再後來就成了家裡的寵物。

有時候孩子也許就像是慌張的小動物,而作為父母,應該像是毛絨熊——柔軟而溫暖。作為孩子最早接觸的“他人”,父母在孩子心中存多少溫暖,直接决定的以後ta有多結實,多自信。當他們還脆弱時,感到無力時,父母的存在就是一種穩定的依靠,所表現出的接納,包容,會像是一種能量灌注到孩子身上,讓孩子一點點強壯。

孩子的長大伴隨著父母與孩子的分離,怎樣讓孩子安全平靜的分離,而不是將分離看作是被父母所拋弃,這是一門學問。父母得認識並接受,某一天小鳥會一點點離巢,接納子女離開後的失落。另一方面,做好當“充電寶”的準備。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這麼一個時期,他們開始要求自己走路,奔跑,希望離開父母的保護,像小大人。同時他們又會是不是得回到母親懷抱裏“充電”,享受父母的溫暖。當孩子經歷挫敗時,想要回歸時,甚至退回到幼兒時,父母應隨時擁抱著他們回歸,像是避風港,又像是充電寶。

2.“好”與“不好”最早來源於父母

孩子有好壞的概念嗎?一個孩子扔著碗筷,劈劈啪啪的聲音會讓他們開心。但隨著他們長大,被告知不能這樣做,當他們不小心將碗筷打碎,他們會擔心責備,會感到內疚甚至羞耻。

對於打破碗筷這件事而言,並沒有好壞,甚至對於幼兒而言,是一件好事;能够讓自己開心快樂。但隨著孩子被“管”之後,他們開始因為規條而感到自責。很多過分自責的人,他們都存在很多極端的一些想法,例如,這件事沒做好,我是個無能的人;或是我以後都不會有希望。

這樣的規條來自於哪兒呢?有些時候父母在擔心,憂慮,甚至責備孩子的問題時,也許應該思考自己在其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3.俯下身子——尊重與共情

一個同行告訴我,他在養閨女的時候,往往會俯下身子。我問為什麼。他很誠懇的告訴我,這樣小孩子才能感到親密,感到被尊重。

是的,當我們俯下身子去面對孩子的時候,我們不再顯得那麼遙遠,我們不再是孩子眼中仰望的存在。不那麼高大的我們(孩子眼中),反而能够更好的傾聽,瞭解他們情感上的需要。

同時你也在通過這樣的管道表達對孩子的理解,對孩子的愛。這將有利於他們發展為一個有感受的人。

4.鼓勵表達憂傷,接納孩子的憤怒

一部分的父母看不得孩子的悲傷,會憤怒的指責。結果是,孩子不敢表達悲傷,因為一旦表達就會,招致父母的責備,漸漸的他們將這種情緒隱藏在心中。

情緒也許是一種能量,那麼隱藏的情緒會去哪兒呢?它不會無故消失,最終孩子會成為這股能量的受害者。父母通過他們的指責成功的抑制了孩子表達情緒,其結果表示,孩子不再進行表達(情緒也罷,需求也好)。

鼓勵孩子表達悲傷,父母需從自己做起;這代表著父母對於自己消極情緒的接納。他們需要認識到,悲傷是有意義的情緒,它是此時此刻我們所需要的,這並不意味著懦弱無能。不帶責備的表達哀傷,會讓孩子學習到如何正確的接納自己的情緒。

另一方面允許孩子對自己質疑,甚至表達憤怒。“乖孩子”之所以傾向於憋著而不去表達,來源於他們對於直接表達的擔心。在他們腦海中,直接表達意味著會讓父母越來越遠。作為穩定的存在,父母需要通過自己的行為告訴孩子,他們是能够向自己表達質疑,憤怒;而拋弃,離開這樣的擔心是不會發生的。當孩子願意去表達對父母的質疑,憤怒,這本身就意味著孩子的成長。

☆我是馬鑫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我在武漢

☆我擅長以下領域

情緒壓力、危機干預、行為問題

本文標題: “乖孩子”不哭(下)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41972629697483
相关資料
CBT認知行為療法(一)
我今天這篇文章想簡單說一個”認知行為療法“的一些理論和科技。CBT關注的兩個基本要素就是“想法”和“情緒”。在這個過程中,CBT的療法逐漸形成。CBT拓寬了RET的理論,它認為不僅僅“想法”引發“情緒”,實際上,“行為”,“想法”和“情緒”
標籤: cbt 健康
警惕!你正在將你的老公變成“巨嬰”
生活也是過得一團糟,身體也出現了很嚴重的狀況,於是他們夫妻就向我求助。可現在身材臃腫,臉上掛著黑眼圈,一臉無奈和愁容,一股灰濛濛的氣息。而丈夫也就樂享其成,站在她的身後。所有的“巨嬰”丈夫,都擁有一比特“巨人”家後。
標籤: 婚姻
我知道你出軌了
小美是在同事的朋友圈的照片裡面看到自己的老公和一個莫名其妙的女人擁吻的畫面的,在同事的朋友的婚禮上,五月一號,那天老公跟自己說要去加班。從發現照片到她走進我的諮詢室,中間過了兩個禮拜,她出現了失眠,胸悶,煩躁,易怒等等情况,她是來問我她到底
標籤: 婚姻 婚外情
願修得一顆柔軟心
心理學會組織了一次跟隨常州戶外運動聯盟驢行。那天細雨霏霏,雖是尋梅之旅,讓人心思蕩漾,卻也感到一絲遺憾,這雨下得……在跳下車整裝待發時,興奮與信心已在奔騰勃發了。人聲向來被認為是對寂靜山林的干擾,而這些從最柔軟的心內流淌出的聲音美妙悅耳,如
標籤: 青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