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歲孩子的情緒發展

同時,孩子開始走入社會前學會表達自己的感情是很重要的,這就是在上幼儿園前,讓孩子初步感受到喜怒哀樂都是人正常的情緒,能够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情緒,這對於孩子在幼儿園開始獨立的社會交往、正面培養社交能力很有幫助。囙此,作為家長,要敏銳地察覺孩子的情緒變化,將情緒導向良好的行為。

老資料網nanjing心理諮詢專家段寧

隨著現代都市的緊張工作與生活的繁忙,在生活中學會表達自己的感情,正確的認識自己的情感、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適當排泄一些負面情緒,對個人和社會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和必須的。而這需要從小讓孩子體會到自己的情感,表達自己的感受,掌握適當的排解方法。同時,孩子開始走入社會前學會表達自己的感情是很重要的,這就是在上幼儿園前,讓孩子初步感受到喜怒哀樂都是人正常的情緒,能够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情緒,這對於孩子在幼儿園開始獨立的社會交往、正面培養社交能力很有幫助。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情景,當孩子鬧矛盾後,一些家長會“安慰”孩子“不要斤斤計較,沒什麼大不了……”這樣的話語對於5歲以下的孩子來說是特別空洞、抽象和難以理解的。孩子的情緒調護能力很弱,受委屈的時候,告訴他別去計較,沒什麼大不了,他們是做不到的。在我們眼裡的“小事”,在孩子眼裡可就是天大的事情。每個人對於“我可以在乎”以及“我不可以在乎”的事情都是有標準的,孩子也不例外。老師送給他的小紅花被小朋友弄壞了,他很生氣,於是媽媽說:“不就是小紅花嘛,我隨便綁一個給你不就完了嗎?”但是這兩朵花對於他的寓意是不一樣的。

孩子的每一份情緒都需要父母耐心細緻地去感受和理解,要去瞭解他生氣的原因是什麼,然後幫助他去解决問題。他們很多時候需要的是具體的指導,而不是一個空洞的評論。對於5歲以上的孩子,他具備了一定的理解能力,那麼如果告訴他不要計較,那還應該告訴他為什麼不要計較,要幫助他去理解別人的行為,讓他們從道理上能够接受,而不是簡單粗暴地遏制他們的感受。

情緒有喜、怒、哀、驚、恐、愛等,也有一些細膩微妙的情緒如嫉妒、慚愧、羞耻、自豪等。情緒常和心情、性格、脾氣、目的等因素互相作用,也受到荷爾蒙和神經遞質影響。無論正面還是負面的情緒,都會引發人們行動的動機。儘管一些情緒引發的行為看上去沒有經過思考,但實際上意識是產生情緒重要的一環。人的情緒又天生也有後天控制的成分。

心理學對情緒的定義是:個體對本身需要和客觀事物之間關係的短暫而强烈的反應,是一種主觀感受、生理反應、認知的互動,並表達出特定的行為。情緒的產生是一種自然的反應,本身沒有好壞,我們不需要談“情緒”變色,但是不同的情緒所引發的行為則會帶來不同的後果。囙此,作為家長,要敏銳地察覺孩子的情緒變化,將情緒導向良好的行為。孩子有情緒並不可怕,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去疏導和管理,以此形成積極的組織情緒。情緒可以被分類為與生俱來的“基本情緒”和後天學習到的“複雜情緒”。基本情緒和原始人類生存息息相關,複雜情緒必須經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才能學習到,囙此每個人所擁有的複雜情緒數量和對情緒的定義都不一樣。

兒童情緒管理的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要讓孩子做情緒的主人。管理情緒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是能够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不壓制情緒;第二是要善於克制自己的情緒,要善於把握表達情緒的分寸。覺察情緒、表達情緒,以至於利用情緒被認為是情緒管理的要素。情緒是指感覺及伴隨感覺而來的想法、生理狀態以及心理狀態,同時它也蘊藏著表現某些行為的傾向。幼小的兒童已經是個情緒的個體,能表現出恐懼、憤怒、歡愉、驚訝等情緒,5-6歲的幼兒對情緒已大致瞭解。

一、兒童情緒發展的特點

1.兒童情緒表現

⑴兒童情緒表現的社會性增强

5-6歲幼兒的情緒穩定性和有意性進一步增強,產生了一些比較穩定的情感,並且也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並能運用語言來調節情緒。同時,這個年齡段幼兒情緒反應的社會性進一步加強,他們希望引起他人的注意,尤其是得到他們心目中的權威人物的重視;渴望與同伴遊戲並建立較為穩定的友誼關係。在這一時期,他人的態度表現會直接影響幼兒的情緒反應,成人的表揚會令他們欣喜高興,同伴的拒絕會讓他們情緒低落,他們喜愛和同伴一起遊戲,能從容地應付日常生活中發生的新情况,開始懂得關心同伴。

例如幼兒有時告訴父母:“××生病了”,有時問生病的同伴:“頭還疼嗎?”他們開始具有良好的自製能力,對成人友善的責備也能接受,但是有時需要適當的提示。他們已經開始學習管理自己的表情,他們在不同的對象面前有著不同的情緒表達,當孩子們期待接受人們的人際支持的時候,他們會表達情緒。在人際支持的結果期望上,5-6歲幼兒認為父母比教師更能明白自己的情緒感受,但那些傾向於不表達消極情緒的幼兒認為表達消極情緒是不被他人理解的,在保護他人情感方面,5-6歲幼兒已經錶現出明顯的親社會傾向,他們表現出對父母和同伴的感受非常敏感,並根據對象的感受來調節自己的情緒表達,决定表達或者掩飾自己的真正情緒,意識到表達消極情緒可能會對他人造成傷害。

⑵兒童情緒表現手段多樣

5-6歲幼兒能使用語言、圖畫、音樂、舞蹈等來表達自己的各種情緒情感。

2.兒童情緒理解發展進入成熟期

⑴對消極情緒具有較好理解

5-6歲幼兒對情緒的理解已經比較全面,不僅對高興等積極情緒具有較好認知,對吃驚、傷心等消極情緒的認知也比5歲以下的幼兒有了根本性的質的跨越。當然,相對而言,對高興、傷心、好奇的識別較好,而對害怕、討厭和生氣的識別較差。

⑵開始理解混合情緒

混合情緒理解指幼兒認識到同一情景可能會引發同一個體兩種不同或衝突的情緒反應。比如要放暑假了,他們能理解既能感受到假期的歡樂,有能感覺到與同伴分離的遺憾。

⑶對情緒的理解處於資訊依存型階段

5-6歲幼兒處於行為資訊依存型階段,能根據特定對象的行為資訊進行比較靈活的推測。

3.採用回避策略調節情緒

5-6歲的幼兒在進行情緒調節時更喜歡使用回避策略,他們在嘗試解决問題失敗以後或者在老師的教育之下,不願意花費過多的時間去面對同伴的衝突,而是選擇避開衝突,去尋找其他更有樂趣的事情,這也是幼兒社會性的一個進步。

4.道德感分化,義務感擴展

5-6歲幼兒的道德感進一步豐富、分化和複雜化,同時帶有一定的深刻性和穩定性。幼兒晚期已經具有比較明顯的和强烈的愛國主義情感、群體情感、義務感、責任感、互助感和對別的幼兒、父母、老師的愛以及自尊感和榮譽感。

5-6歲的幼兒能進一步理解自己的義務和履行義務的意義和必要性,並對自己是否完成義務和完成的情况如何有進一步的體驗。體驗的種類也在不斷分化,不僅有愉快、滿意或不安等,還產生了自豪、尊敬或者害羞、慚愧等情感。義務感的範圍也不斷擴大,不僅限於個別自己親近的人,而且擴展到自己的班集體、幼儿園等。

二、兒童情緒管理的重要性

6歲以前的情感經驗對人的一生具有恒久的影響,孩子如果此時無法集中注意力,性格急躁、易怒、悲觀、具破壞性,或者孤獨、焦慮,對自己不滿意等,會很大程度地影響其今後的個性發展和品格培養。而且,如果負面情緒常出現而且持續不斷,就會對個人產生持久的負面影響,進而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與人際關係的發展。

所以,作為父母的你,有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及早重視孩子的情感要求並對孩子情緒做出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認識、瞭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理解他人,即為孩子做好“情緒管理”,讓孩子從小就擁有優質的情商。這裡所提到的“情緒管理”,是時下最流行的教育管道之一,即通過情緒管理教育,讓孩子學會傾訴和表達快樂、悲傷、緊張、膽小等各種情緒。同時,教育孩子學會聆聽別人談話、欣賞別人優點、對待生活中得失等。這不但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還會有助於提高孩子的人際關係與解决問題的能力,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而這一切,也是奠定孩子成功人生的基礎。

兒童在5-6歲時學會了調節自己的情緒,開始使用一定的策略來掩飾自己的情緒,掌握了簡單的表現規則。在做了大人禁止做的事情後,為了逃避懲罰,掩飾自己的負罪感,掩飾自己的真實情緒,孩子會學會撒謊,但是他們的策略是簡單的,很容易被成人發現。成人這時也不必發怒,要先檢查自己的禁令是否合理,和孩子講清楚道理,同時要記住,原先如果申明要懲罰的,就一定要執行。此時的爸爸媽媽,更要細微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鼓勵孩子說出心裡真正的想法,然後告訴孩子正確的情緒應對方法,這樣孩子的應對策略才會更加有效。

三、爸媽如何面對孩子的情緒

1.摸摸、拍拍

3-4歲的孩子仍然喜歡身體接觸。剛進入幼儿園的孩子,很願意老師牽他的手,喜歡摟著媽媽。喜歡熟悉的人,特別是老師摸摸他,親親他。有時拍拍他的肩膀,他就會感到極大的滿足。5-6歲孩子同樣需要得到這樣鼓勵和支持,所以媽媽也要儘量地利用各種機會摸摸、拍拍孩子。

2.避免對孩子的懲罰

5歲以後的孩子,要求別人的注意,有和他人交往的需要,所以在幼儿園中,如果小朋友們不和他玩,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很嚴厲的處罰,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痛苦。同時成人如果對孩子不加理睬,孩子會覺得非常沮喪,很有挫敗感,不利於孩子健康情緒的發展。所以這樣的懲罰手段最好是不要使用。

3.合理的生活制度

豐富的生活內容、身體健康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形成,有助於幼兒情緒的穩定。豐富的生活內容會讓幼兒產生興趣,有探索欲望,感到快樂和滿足。所以爸爸媽媽儘量讓各項活動輕鬆、活潑和多樣化。多帶孩子走出去,進行各種的戶外活動,讓孩子接觸到較多的事物和情境。

4.和諧的家庭生活

良好的情緒示範、家庭和睦、家庭關係親密,都會給孩子帶來良好的情緒示範。成人要顯示出積極熱情、樂於助人、關心愛護幼兒等良好的情緒。要公正地對待孩子,適當地滿足孩子的需求,幫助孩子適應變化的新環境。不能恐嚇威脅孩子,也不能溺愛或過分嚴厲地對待孩子,否則會使幼兒形成不良的情緒和性格。

四、教孩子學會情緒管理的方法

1.讓孩子認同自己,有情緒空間

要讓孩子喜歡自己,家庭要給孩子認同感。父母是孩子的模範,父母首先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不讓不良情緒帶給家庭、帶給孩子,要塑造出一種安全、溫馨、平和的心理情境,用欣賞的眼光鼓勵自己的孩子,讓身處其中的孩子產生積極的自我認同,獲得安全感,讓其能自由、開放地感受和表達自己的情緒,使某些原本正常的情緒感受不因壓抑而變質。

2.讓孩子認識情緒,表達情緒

通過親子之間的對話讓孩子正確認識各種情緒,說出自己心裡此時此刻真實的感受。只有知所想,才能知何解。平時,父母可以在自己或他人有情緒的時候,趁機引導孩子知道“媽媽好高興哦”“恩,我很傷心”等讓孩子知道原來人是有那麼多情緒的,我們還可以通過句式“媽媽很生氣,因為……”“我感到有點難過,是因為……”來告訴孩子自己的情緒來源,同時你也可以問孩子,“你是什麼感覺啊?”“媽媽看見你很生氣、難過,能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嗎?”等對話來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及發現自己情緒的原因,有利於提高孩子的情緒敏感度。

3.讓孩子體驗情緒,洞察他人情緒

遊戲在幼兒的心理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要讓孩子在豐富多彩的遊戲活動中體驗自己的情緒,感受別人的情緒,知道自己和他人的需要。除了父母與孩子要交流自己的情緒感受外,我們可以透過說故事編故事、角色扮演和孩子討論故事中人物的感覺和前因後果及利用周圍的人、事物,來引導孩子設想他人的情緒和想法。從他人的情緒反應中,孩子會逐漸領悟到積極情緒能讓自己和對方快樂,消極情緒會讓自己和對方造成痛苦,不利於事情的解决。如果幼兒在表達情緒與控制情緒之間取得平衡的話,便能以建設性的態度表達强烈的情感,而且控制對自己、對他人有傷害的情緒表達方式。

4.讓孩子學會樂觀地面對生活

積極的情緒體驗能够激發人體的潜能,使其保持旺盛的體力和精力,維護心理健康;消極的情緒體驗只能使人意志消沉,有害身心健康。為此,學會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與情緒,對孩子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作為父母,要培養孩子樂觀地面對人生,自己首先對生活要有一種樂觀的態度。孩子的情緒受父母行為的直接影響,與孩子相處時,父母必須樂觀一點。

在教育孩子學會樂觀地面對人生時,除了多與孩子交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首先父母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給予鼓勵和支持。更重要的是要幫助孩子進取,克服一些他現在克服不了的困難,只有這樣,才能教會孩子以正確的態度和措施保持樂觀。

5.教會孩子適當宣洩不良情緒

人在精神壓抑的時候,如果不尋找發洩機會宣洩情緒,會導致身心受到損害。生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淚水含有的毒素比較多,用淚水餵養小白鼠會導致癌症。可見,在悲傷時用力壓抑自己,忍住淚水是不合適的。另外,在憤怒的時候,適當的宣洩是必要的,不一定要採取大發脾氣的方法,可以採用其他一些較好的方法。例如:在盛怒時,不妨趕快跑到其他地方,或找個體力活來幹,或者乾脆跑一圈,這樣就能把因盛怒激發出來的能量釋放出來。

情緒無所謂對錯,只有表現的管道是否被社會所接受。父母要學會接納孩子情緒表達的多面性,情緒表達的各種面貌都蘊藏著情緒轉化的可能性。一比特哲人說過:“不善於駕馭自己情緒的人總會有所失。”消極情緒可以轉化為積極情緒,唯有正視情緒表達的所有面貌,健康的情緒發展才有可能;唯有能够駕馭自己情緒的孩子,才會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才會擁有真正可控的人生。

☆我是段寧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我在南京

☆我擅長以下領域

運用繪畫心理學分析情緒情感、人際交往

本文標題: 5-6歲孩子的情緒發展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41970587721645
相关資料
色彩的心理學意義
心理學上以綠色為分界,將紅、柳丁、黃、稱為暖色調,而將綠、青、藍、紫色稱為冷色調。黑色、灰色、白色稱為中間色。不同的色彩在心理上會讓人產生重量感。一般來說,顏色深的色彩會產生“重”的心理感受,顏色淺的色彩會產生“輕”的心理感受。
標籤: 色彩心理學 冷色調 色彩學
溝通之道
親子不溝通,孩子變成街頭遊童!夫妻不溝通,雙人枕頭同床異夢!朋友不溝通,雞同鴨講關係疏鬆!師生不溝通,校園悲劇層出不窮!可見,整個人生幾乎都是溝通。那麼溝通都有哪些“道”和“術”呢?其實這種心意相通正是溝通所要達到的效果,我們說的用耳朵聽、
標籤:
談判與說服技巧
在人際關係中,由於利益、需要的衝突,我們常常要通過談判和說服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可以說每一場談判和說服都是一場心理戰。這樣在談判和說服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攻其軟肋。明確最壞結果是為了確定談判的底線。比如,在商務談判中,正式的著裝、儒雅的談吐,
標籤:
新生兒的心理護理
新生兒一出生,接觸到外界冷空氣刺激便發出哭聲,甚至有研究表明胎兒在母體內也會出現哭泣現象。這表明,新生兒即具備感覺能力和情緒表達能力。這表明個體一出生就具有適應環境和影響環境的能力。囙此,嬰兒的大腦絕不是一張白紙。
標籤: 嬰兒 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