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鋒
空心病貌似很流行,今天來聊一聊空心病
====空心病的根源====
空心病的根源我可以想到的有三種:
1.幼年時就沒有種下快樂的種子
每個人的經歷都不一樣,很多的人的小時候經歷中,缺少快樂的體驗,也就是說回想小的時候,沒有太多快樂的記憶,回憶裏都是灰暗和傷感的。未必說從來沒有快樂過,更有可能是覈心的客體關係(包括但不限於與父母的關係)不理想,致使灰暗的感覺掩蓋了別的快樂時刻的記憶。沒有快樂的種子,長大了也就不會有快樂的感受,灰暗的感覺像陰霾一樣,籠罩了此人,行程了此人特有的灰暗的人格特徵。
2.小時候有快樂的種子,但長大後多次嘗試去體驗,受挫而變抑鬱和放弃這個比較好理解,心中有心願,希望長大以後在現實的關係中實現心願。但多次的嘗試以失敗告終,挫敗感蔓延到整個人格,致使對未來失去希望,變得抑鬱,變得失去目標,成為空心病。
3.有快樂的種子,但與人格中別的關係模式衝突,致使不能去實現心願有快樂的種子,有心願,但在實現心願的時候,會和別的關係模式衝突,或被超我遏制,不能如願以償,內心感到的更多是衝突痛苦和烦乱,為了回避痛苦,乾脆認同超我,更加壓抑自己,致使放弃願望,變成空心病。有時候我們會說是客觀環境限制了我們去實現心願,這一點是藉口和防禦機制,因為如果你不是被強制限制行動,你完全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你不能做出這樣的選擇,還是因為你認同了環境的限制,或是本身就是內心對自己的限制。總結一下,說白了,空心病就是沒有心願去追求,或是心願無法去實現,致使生活中缺少了快樂的源動力,感覺到生活無趣。====怎麼辦====
對照自己,可以先區分是哪一種情况。
對於第一種情况,一般來說內心會有不滿和攻擊欲望。可以合理發洩,並主動關注快樂體驗,慢慢培養快樂感受。對於第二種情况,只能說,堅持是成功的唯一要求。實現自我的人,都是再堅持了一會兒的人。對於第三種情况,居多是神經症型人格的朋友,(這不是病的名字,不是說你有病,心理學上定義正常的人格就是神經症型人格)。內心衝突衝突較多,通過諮詢或是正念自我體驗,摒弃不合理的非理性的對自己的束縛,解放自我,從而實現自我。
☆我是米鋒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我在北京
☆我擅長以下領域
人格成長、情緒困擾、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