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了《斯坦福監獄實驗》這部電影,腦袋又被激蕩了一次,雖然早都知道這個實驗,但看到近乎真實的還原,還是覺得不可思議。這個實驗可關注的點很多,但今天我想談談“抗爭”與“服從”。
在這個類比監獄中,有一名叫做8612的囚犯在最初就表現得很不一樣,從關到監獄的第一天晚上起,他便萌生了造反的念頭,隨後的幾天,與預警發生肢體衝突、被數次關進小黑屋、製造混亂與越獄、裝作精神病被提審……8612所做的很多事,在外人看來,似乎都是抗爭的,是充滿自由意志的,屬於絕對不服從的一類囚徒。但是在提審結束後,津巴多對8612做了一個評估,“太軟弱”,當時不太理解,後來想想,簡直太準確了!
其實,看似最抗爭的8612應該是最服從的那個囚徒,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這不是一個真實的監獄,雖然有點逼真,但只是實驗而已。但從8612進入這個監獄,換上裙子的那一刻起,他的心態似乎已經發生了變化,看似抗爭的火苗噴發,實則是心底裏默認了自己的囚徒身份。在接下來的幾天裏,8612的言行正如所有意圖造反的囚徒一樣,十分煽動人心:鼓動“獄友”、製造混亂、試圖越獄……一系列言行在觀眾看來有點詭異,只是實驗,但8612卻將一切看的那麼真切~多次抗爭卻難以逃離這個監獄後,8612以精神崩潰為由,離開了“斯坦福監獄”,再也沒有回來解救“獄友”。逃出去的8612若是認識到這不過是個實驗,但這個實驗確實太虐人,他是不是會用某種管道叫停這個實驗或者是救出其他“獄友”呢?這兩種行為在實驗與影片中都沒有發生。在實驗結束的後續採訪中,8612坦言,這個實驗對他造成了難以磨滅的創傷,鏡頭中的他很憔悴、很頹廢,眼神也很迷離,一個為期六天,他只生活了四天的監獄實驗竟對他造成了如此深刻地影響,真奇怪啊~
生而為人,我們面臨著許多角色定位。根據血緣定位的角色,如女兒/兒子,兄弟姐妹,妻子/丈夫等等其實是很固化的,個人表現根據家庭環境因人而異。但根據職業定位的角色,如學生、律師,醫生,警詧、囚徒等等卻有這一些刻板印象,一旦提到這些身份,人們會在腦中自然浮現一些畫面,這些畫面所呈現出來的人格特質,其實就是你心中理解的他們的形象。影片中的8612名叫Richard Yacco他的身份是兒子、哥哥以及斯坦福大學的學生,與囚徒身份毫不相關,但在被關進監獄的那一刻起,他的行為與真實囚徒相差無幾,這又是為什麼呢?沒有觸犯法律,只是因為一個實驗被賦予了囚徒身份,且居住在看似真實的監獄中,面對著濫用權力的獄警,他就這樣切換了身份,由學生變為囚徒,究竟是為什麼呢?於是,想起了津巴多最初對8621的評估:“太軟弱”。
因生物内容賦予我們的身份無法改變,真正影響我們的其實是加注我們身上的社會身份。你本來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當被賦予了一個社會身份後,就變成了什麼樣的人,這樣的身份認同其實離真實的自己是有很大距離的:學生般的學生、律師般的律師,醫生般的醫生,警詧般的警詧、囚徒般的囚徒……所以,虛擬監獄中的抗爭與服從,其實都是默認了自己的囚徒身份?對於自我身份的不確定性導致自己很容易地切換到了監獄賦予他的身份,但又由於精神無法承受獄警的虐待及監獄的惡劣環境,幾乎精神崩潰,所以,津巴多用“太軟弱”來形容8612其實是很貼切的。
這個實驗倒是真對我有很强的警示作用。不管是太反抗或是太順從,其實都是對自己社會身份的一種默認,越認同自己的社會内容,其實離真實的自己則越遠。因工作或身份出現的情緒波動,也許就是因為沒有分清真實自我與社會自我之間的關係,也許也是自己太軟弱。作為社會人,都會被賦予社會身份,每種身份都是喜憂參半的,太把這種身份當回事,又太容易受其影響,其實就是因為自我身份認同的恍惚以及內心的軟弱所致。
我是一個警詧,我是一個囚徒,我是一個醫生,我是一個軍人,我是,我是,我是……但首先,我是一個人~
☆我是王囡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我在無錫
☆我擅長以下領域
兒童心理、自我成長、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