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與心理矯治在提高改造質量中的地位和作用

“諮”即為商量之意。關於心理諮詢的操作定義,中外不同學者各有各的說法。羅傑斯將心理諮詢解釋為:通過與個體持續的、直接的接觸,向其提供心理幫助,並力圖促使其行為,態度發生變化的過程。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這二者處於可區分與不可區分之間。儘管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之間有上述相似之處,也仍然存在著不同之處。

“諮詢”一詞最早載於《書·舜典》,“諮十有二牧”、“詢於四嶽”。“諮”即為商量之意。“詢”就是詢問之意。“諮詢”一詞源於拉丁語“consuitatio”,英語為“counsel”也有商討、勸告、質疑等意。心理諮詢(sychological counseling)是指,在心理方面給求助者從幫助、勸告、引導的過程。

關於心理諮詢的操作定義,中外不同學者各有各的說法。

羅傑斯(1942)將心理諮詢解釋為:通過與個體持續的、直接的接觸,向其提供心理幫助,並力圖促使其行為,態度發生變化的過程。

威爾森等(1949)將心理諮詢解釋為:A,B兩個在面對面的情况下,受過心理諮詢專門訓練的A,向在心理適應方面出現問題並企求解决問題的B提供援助的過程。這裡的A就是諮詢師,B就是求助者。

陳仲庚(1989)認為,心理諮詢就是幫助人們去探索和研究問題,使他們能决定自己應做些什麼。心理諮詢應明確三個問題:(1)待解决問題的性質;(2)諮詢師的科技;(3)所要達到的目標。《心理諮詢師(P396)》

根據《美國哲學百科全書》中的定義,諮詢心理學有以下幾個特徵:(1)主要針對正常人(2)為人的一生提供有效的幫助(3)強調個人的力量與價值(4)強調認知因素,尤其是理性在選擇和决定中的作用(5)研究個人在製定總目標、計畫以及扮演社會角色方面的個性差异(6)充分考慮情景和環境的因素,強調人對於環境、資源的利用以及必要時的改變。

在美國出版的國際心理學會編輯的從2001年8月,經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準予,我國開始啟動心理諮詢師的職業化工作。由國家頒佈《心理諮詢師國家職業標准》(試用版),並在該《標准》中對心理諮詢師的職業給出定義:“心理諮詢師是運用心理學以及相關知識遵循遲到是學原則,通過心理諮詢的科技與方法,幫助求助者解除心理總是的專業人員。”

2001年8月經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準予,我國開始啟動心理諮詢師的職業化工作。由國家頒佈《心理諮詢師國家職業標准》(試用版),並在該《標准》中,對心理諮詢師的職業給出定義:“心理諮詢師是運用心理學以及相關知識,遵循心理學原則,通過心理諮詢的科技和方法,幫助求助者解除心理問題的專業人員。”

綜上所述,心理諮詢是通過人際關係,運用心理學理論和方法,給諮詢對象以幫助、啟發、以協助其自强自主的過程,通過心理諮詢,可以使諮詢對象在認識、情感和態度上有所變化,解决其在學習工作、生活、疾病和康復方面出現的心理問題,從而更好地適應環境,保持身心健康。

心理矯治又稱心理治療,是應用心理學知識改變病人的認知、情緒、意志和行為,來達到清除症狀,治療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

從廣義上講,心理矯治是通過解釋、說明、支持、同情、相互之間的理解,運用語言和非語言的交流管道來影響對方的心理狀態,來改變對方認知、信念、情感、態度和行為等,達到排憂解難,降低心理痛苦的目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切影響人的心理狀態,改變行為的方法是心理矯治。人類所具有的一切親密關係都能起到“心理治療作用”。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影響和心理治療作用。

狹義的心理矯治,則是在確立了良好的心理治療關係的基礎上,由經過專門訓練的施治者運用心理治療的有關理論和科技,對求治者進行幫助,以清除或緩解求治者的心理問題或人格障礙,以促進其人格向健康、協調方向發展的過程。

通過比較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的定義,不難看出二者之間有許多相似之處,許多心理諮詢學家和心理治療學家都認為,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不能截然分開。心理諮詢師所做的工作,在心理治療師看來就是心理治療;而心理治療師所實踐的,在心理諮詢師看來則是心理諮詢。

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這二者處於可區分與不可區分之間。說它們不可區分,是因為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的確有許多關鍵之處相互補充,難以分解。

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的相同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採用的理論方法常常是一致的

即在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的理論上沒有明確的界限。羅傑斯是第一個提出心理諮詢概念的人,他的諮客概念,諮客中心療法以及關於人類心理成長發育潜能的學說,對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都有極大的影響,擴大了心理諮詢的範圍,也擴大了心理治療的對象心理治療不再局限於幾中特殊的神經症。而是包括了一些具有煩惱、焦慮情緒的正常人。

工作的對象常常是相似的

即在病與非病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在日常臨床工作中,要求幫助的諮客大都有各種煩惱和心理障礙,且多處在正常和心理疾病這個連續系統之間難以劃分。囙此心理諮詢專對正常人而心理治療專對病人這一規定,也就失去了現實基礎。

在強調幫助求助者成長和心理改變方面二者是相似的

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都希望通過施治者對求助者之間的互助,達到使求助者心理改變和發展的目的。

二者都注重建立施治者與求助者之間的人際關係

儘管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之間有上述相似之處,也仍然存在著不同之處。

心理諮詢對象主要是正常人,正在恢復或已恢復的病人,著重處理的是政黨人所遇到的各種問題、職業選擇問題、親子關係問題、婚姻問題等;而心理治療的對象則主要是有心理障礙的人,其適應範圍主要為某些神經症、性變態、心理障礙、行為障礙、身心病症、康復中的精神病人等。

心理治療的主要形式是門診和住院。心理治療,其從業人員主要是醫生和臨床心理學家;而心理諮詢的主要形式是門診諮詢和現場諮詢,從業人員主要是各類心理學工作者和社會工作者。

心理諮詢用時較短,一般諮詢一次至幾次即可。而心理治療時間長,由幾次到幾十次不等,甚至更多,需常年治療。

心理諮詢在意識層次上進行,重視教育性、支持性、指導性、心理治療則主要在意識領域中進行,且具有對峙性,重點在於重建病人的人格。

心理諮詢是更為直接地針對某些有限的具體目標而進行的,心理治療的目的則比較模糊,其目標是使人發生改變和進步。

心理諮詢是協助解决,即在協商和幫助過程中解决問題,心理治療則是“矯治”,即帶有強制性的矯正和按治療方法進行調治。

罪犯改造是指服刑人員接受監獄機關、監獄警詧的管理教育以及自覺、主動參加其中的活動過程;罪犯改造質量是指服制人員在監獄服刑改造過程中所達到的“悔改程度”和達到“守法公民”標準的狀態或程度。

從罪犯改造和罪犯改造質量兩概念可以看出,罪犯改造質量悔改程度和達到“守法公民”,即再社會化的狀態程度是通過罪犯改造的實施决定的。罪犯接受監獄機關、監獄警詧的管理教育以及自覺、主動參加其中的活動過程,也就是說參加活動過程的好壞决定罪犯改造,從而决定罪犯改造質量。

獄政管理、教育改造、勞動改造是我國監獄改造罪犯的三大傳統手段。它們即有共同的目標和任務(——改造罪犯),也有各自的地位和功能。

獄政管理是勞動改造和教育改造的前提和保障,教育改造是改造罪犯的重要措施,可以促進管理和勞動的順利進行,勞動改造是改造罪犯的基本途徑。

下麵是心理諮詢和心理矯治在管理、教育、勞動三個方面的作用

心理諮詢和心理矯治在監管改造的作用

監管改造是指我國各級監獄、未管所對服刑罪犯實施的監督與管理活動的總稱。它包括刑罰執行和獄內行政管理等日常行刑事務。

監管改造的主要作用有懲戒作用、激勵作用、震懾作用、矯正作用

日常管理中,心理諮詢在監管改造上直到互補的作用。

首先,罪犯接受法律治裁、失去人身自由,對以前生活的留戀等等心態都會對監管改造產生消極的排斥心理,不能積極互動的接受監管改造。

心理諮詢特別是團體諮詢能够在罪犯入監、服刑中期、出監三個不同時期發揮良好的作用。

如入監期間,對新投犯進以適應環境為主題團體心理諮詢可以使新入監的罪犯平穩的過渡入監集訓、快速適應監獄生活。

服刑中期對服刑人員開展重塑自己;完善人格等為主題的團體心理諮詢,幫助服刑人員,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發展、重塑自己,最終完善人格,使服刑人員的監獄生活更有意義,不至於混時渡日或只為减刑而機械的服從管理。

出監前期,組織服刑人員以回歸社會,親人團聚與相處,重新生活適應社會為主題的團體諮詢。幫助他們如何面對新生活,如何適應生活。使他們能够帶著自信、勇氣走出監獄大門。

心理諮詢和心理矯治在勞動改造中的作用

勞動改造是我國監獄對入監罪犯組織和實施的懲罰與改造的制度措施,也是監獄的行刑部門通過依法強迫罪犯參加生產勞動而改正其主觀的犯罪行為的一種行刑活動。

勞動改造的主要作用有實踐作用、懲罰性作用、教育性作用、養成慣性的作用。

多數罪犯是貪圖享樂,不勞而獲追求醉生夢死的生活,可想而知,要求從事艱苦的勞動改造,他們的心情是什麼樣的。沒有良好的情緒,帶頭消極情緒、抵觸情緒,甚至於反動的、破壞的情緒,勞動結果是不言而喻的。

心理諮詢和心理矯治可以改變罪犯的不良情緒,能够幫助罪犯帶著良好的情緒參加勞動改造。

心理諮詢和心理矯治在教育改造中的作用

教育改造是指各監獄的行刑機關對在押罪犯實現行刑目的而使用選擇的以某種教育原理為據,以再教育的形式做為改造手段,並通過依法強迫罪犯來接受教育而矯正其主觀構成的犯罪活動。

傳統的教育改造有:法制教育、文化科技教育、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

現在心理知識教育作為教育改造,重要在組成部分,在教育改造中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

心理諮詢和心理矯治是心理學知識教育的具體適用、實際操作用。心理諮詢幫助罪犯解决生活中的具體心理衝突、心理衝突。如人際關係問題、婚姻家庭問題。心理矯治還包括有心理障礙的罪犯。如邊緣性人格障礙、自戀性人格障礙等,還有某些神經症、強迫神經症、抑鬱性神經症、社會恐懼症、性變態等身心疾病,心理治療都能發揮作用。

2008年6月在全國政法系統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錦濤總書記重要講話專題研討班上提出了“首要標準:“對於必須收監關押的罪犯,監管場所要把改造人放在第一位,通過創新教育改造方法,强化心理矯治,提高罪犯改造質量,真正使他們痛改前非、重新做人。要把刑釋解教人員重新違法犯罪率作為衡量監管工作的首要標準,確保教育改造工作取得實效”。

從上述話語中,可以得知創新教育改造方法,就是强化心理矯治,著重加强用心理矯治提高罪犯改造質量,養活刑釋解教人員重新違法犯罪。

“首要標準”的提出有意義深遠的歷史意義。“首要標準”的提出是監獄系統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的具體要求,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的覈心理念。黨的十七大提出,要“最大限度激發社會創造力,最大限度新增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諧因素”。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落實到監獄工作,就是要不斷加強罪犯改造,把他們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將社會不和諧因素轉化為社會和諧因素,“首要標準”的提出,對於推動監獄工作在和諧社會建設中做出更大的成績,必然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把罪犯改造成為守法公民,是監獄工作的最終目標”,充分體現了監獄工作方針將“改造人”人微言輕最終價值追求的宗旨性要求。

罪犯的本質特徵是反社會性。由此,罪犯改造質必然體現於把社會性的去除上,即通過改造,消除改造對象的反社會性和新增其社會性,再犯罪的人大多都具有反社會性人格,是防止再犯罪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改變反社會性人格,只能通過心理矯治、心理矯治是改變人格,完善人格,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英文稱為antisocial qersonality disorder,,亦稱“悖德型”“違紀刑”“無情型人格障礙”屬於人格障礙之一,多見於男性。

1835年,德國皮沙爾特(Prichaid)首先提出了“悖德犯”這一診斷名稱。指出此類者出現本能欲望、興趣、嗜好、性情脾氣、道德修養方面的异常改變,但沒有智慧認識或揄能力方面的障礙,亦無妄想或幻覺。後來“悖德狂”的名稱逐漸被“反社會型人格”所代替,如今狹義的人格障礙即指及社會型人格障礙,此種人格引起的違法犯罪行為最多,同一性質的屢次犯罪、罪行特別殘酷或情節惡劣的犯人,其中1/3——2/3的人都屬於此類型人格障礙,其共同心理特徵是:情緒的暴發性、行為的衝動性、對社會對他人冷酷、仇視、缺愛感和同情心,缺乏責任感,缺乏羞愧悔改之心,不顧社會道德法律準則和一般公認的行為規範,經常發生反社會言行,不能從挫折與懲罰中吸取教訓,缺乏焦慮和罪惡感。

反社會人格是在個體與環境相互影響的過程中“養成”的,童年時期的經驗對反社會人格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精神分析認為,反社會人格之所以自私自利,無道德心、無羞耻感、乃至於個體“超我”沒有得到適當發展,原因是兒童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合適的獎賞和懲罰,結果使兒童的“自我理想”和“良心”(超我的兩個組成部分)得不到適當發展。

俗話說:“江山易改,秉性難移”,人格形成後想改變不是容易的,反社會人格也一樣,治療反社會型人格障礙需要長期的專業治療。精神分析理論和方法對治療反社會型人格有較好的作用,精神分析,通過追朔早期兒童的經歷,找出癥結,並對癥結進行反復的解釋和修通,打通意識與潛意識來改變和完善人格。但這需要長期和反復的治療。並且由專業治療師操作,由此可見監獄大系統的諮詢師,治療師任重道遠。

心理諮詢健康、心理矯治通過對罪犯開展心理教育、心理評估、心理諮詢與治療

心理危機干預等一系列活動,幫助罪犯消除犯罪心理,以及其他心理問題,維護心理、重塑健康人格,提高社會適應的能力,以促進改造質量的提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囙此罪犯心理諮詢、心理矯治必將成為繼獄政管理、教育改造、勞動改造之後的第四大手段。心理諮詢、心理矯治是現代教育改造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罪犯心理諮詢、心理矯治的實踐必然會帶來理論研究的深化,使我國罪犯心理學乃至法制心理學的理論體系得到進一步的完善,進而促進矯正教育理論深化,促進整個監獄科學的發展。

本文標題: 心理諮詢與心理矯治在提高改造質量中的地位和作用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41959800330245
相关資料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
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了神奇而平和的非暴力溝通管道,通過非暴力溝通,世界各地無數的人們獲得了愛、和諧和幸福。馬歇爾·B·盧森堡博士,是國際性締造和平組織非暴力溝通中心的創始人和教育服務首長。
標籤: 非暴力溝通
《天亮之前》告別癮
新春臨近了,無賭不歡,親朋好友之間難免會聚在一起小賭怡情和聯絡感情。但是,大賭卻是毀家毀己。喜歡上賭博,而且成癮的人並不是用喜歡一夜暴富,喜歡刺激,或者不怕死能解釋得通。而郭富城主演的《天亮之前》電影就很好詮釋了沉迷賭博背後的一些重要心理因
標籤: 天亮之前
“我就是開個玩笑,你也太敏感了”——這把無形的匕首刺痛了你嗎?
你聽到過這些話嗎?他們可以對你下結論性的評語,不認為你是一個獨立個性的人,你的想法根本不值一提。實際上,對方正在試圖控制你。那些傷害我們感情甚至身體的人,都自認為有操控我們的權利和必要。言語虐待就是控制欲的一種表現。這種控制是良性的。可是,
標籤: 兩性
神秘的瀕死體驗:瀕臨死亡時的七種體驗
見到一束光或一條通道也許是對死亡最普遍的感知,但瑞秋·諾爾發現,越來越多的記錄顯示,還有其他很多奇特的瀕死體驗存在。感官敏銳度提升、對時間推移的認知曲解,以及脫離身體之感,都是死亡倖存者口中的常見體驗。同時,他們認為,死亡應像其他現象一樣被
標籤: 瀕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