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課2:受害者心理讓你擺脫不了的壞習慣

覺得伴侶不可靠,喜歡試探別人的真心。每當這個時候,我們要學會分裂自己的身份去客觀看待問題。設定自己是“受害者”你的感受是什麼?【什麼樣的人具有受害者心理?認同對方的,並且無法擺脫痛苦的感受,正是因為自己內心也有。所以,有受害者情結的人,遇到同樣有這種情結的人,結果就是相互的糾纏不清,最容易淪為受害者。

【花樣作死你有嗎?】覺得對方遲遲不肯表白/結婚,是在故意浪費自己的時間。總是說自己好倒楣,為什麼遇到渣男的都是我?遇到任何小事情都要生氣,明明知道是自己錯了,還要人家來哄。喜歡猜疑伴侶會出軌,各種作之後喜歡又低姿態求複合,複合以後繼續作。和伴侶吵架喜歡扮演可憐人,各種演戲,等對方可憐自己,讓對方覺得是他的錯。覺得伴侶不可靠,喜歡試探別人的真心。

【課程分享擺脫受害者心理的簡單方法】每當這個時候,我們要學會分裂自己的身份去客觀看待問題。設定自己是“受害者”你的感受是什麼?設定自己是“加害者”你的感受是什麼?設定你是一個問題“拯救者”你的感受是什麼?

【什麼樣的人具有受害者心理?】受害者心理:別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迫害”你,你被審問,你需要澄清和反駁對方,證明自己是對的。其實對方根本只是在陳述觀點,你卻覺得被冒犯,被挑戰。

【都是因為你】想想我們自己是不是也經常用這句話,“都是因為你”?你說這句話時有什麼感受?我們在什麼情况下會用這句話?你在日常生活是不是也會遇到這樣的人?當你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有什麼感受?仔細回想一下。如果你從小到大就是在這樣一種環境中長大,媽媽也都是玩“都是因為你”這個心理遊戲的高手,每次聽到媽媽帶著强烈的嘮叨抱怨責備憤怒的語言,你的情緒波動會不會很大?很想指責她,其實你會覺得是她自己把自己弄成這樣的,她怎麼不去反省一下自己,老是把責任和錯誤歸結到別人身上。你聽到“都是因為你”天天重複不斷的在耳邊響起,會不會有時候也快要炸了。長期的薰陶,很多人也潜移默化了媽媽的這個遊戲模式,在後來與戀人的關係中也玩“都是因為你”的遊戲,導致關係出現很大問題,直到自己意識到自己在玩這個遊戲,經過長期的覺知成長,才慢慢的從這個心理遊戲中走出來。“都是因為你”!從這句話裏我們可以感受出一些潛臺詞:都是你的責任,如果你盡到了責任,我就會好起來;因為你不好,所以我也不好。因你那樣做傷害了我,所以我才這樣做傷害你。

【受害者心理產生的行為模式】當你找到一個好推卸責任的藉口,你就會擁有很多的權利,不管這個藉口在邏輯上是否成立。形成習慣性“都是因為你”的人,眼睛從來不會看在自己身上,把所有的視線和目光都盯著外面,加工和收集,將能利用的線索和藉口都用來給自己編織生命劇本,然後利用臺詞來控制他人、給別人以壓力或者“致命一擊”。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玩“都是因為你”心理遊戲的人,會給身邊的人帶來沉重的壓力與負擔,最後會讓所有人都遠離而去,落荒而逃。受害者心態不容易察覺,自己不關愛自己,不關心自己,認為自己沒有價值,沒有能力,不願意對自己負責,表面上是弱者,但可以把任何想幫助他/她的人折磨垮,最後臺詞變成“都是因為你們不好,所有人都拋弃了我,沒有人會真的愛我”。心理問題和悲劇最終還是得到證實——都是因為你,將自己認定在受害者角色上,卻在人際關係中虐待他人,成為迫害者。而沒有受害者心理的人會如何處理劈腿的問題?把焦點放在如何改善關係和趕走第三者上,我的問題我負責,我改變!

【都是因為你遊戲背後】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都是因為你”遊戲背後壓抑著巨大的恐懼和悲傷,雖然表面上是用憤怒的管道在控訴,實際上是一種人際粘纏,將他人緊緊的捆綁在自己身邊,陪伴自己,但自己卻又不知道如何用正常的管道去維繫人際關係,只能依靠這種拙劣的心理遊戲來要脅和控制,潛意識底下隱藏著一個恐懼、愧疚、無助和沒有價值感的小孩,這個孩子沒有安全感,在原生家庭中傷痕累累,父母也是這樣和他玩的,非常的恐懼和焦慮,害怕被人拋弃,沒有人愛他。

【受害者心理是因為强烈的自我保護】其實上有這樣受害者心理的人有人欠她更好,這樣就可以要脅對方都聽自己的,因為害怕被人拋弃,有人欠她的就沒有理由離開她了。要深入上這一節課,推薦一部偶像劇名字叫做《愛上兩個我》,女二號有嚴重的受害者心理。從小和男主長大,男主不喜歡她,她就說我不能不喜歡你啊,我從小到大都只喜歡你一個人。潛臺詞是你不喜歡我就是你的錯,你怎麼可以看不到我的付出。有這樣的認知之後,她就開始不放過一切機會去企圖控制男主。因為男主是從小喪失父母,在女二的家裡長大,所以女二就找她媽媽幫忙,使用計謀讓男主入圈套去拿走女主的公司。

讓女主誤以為男主是來要她的小公司才接近她的,在一次意外中女二摔傷了下半身暫時癱瘓。為了進一步控制男主,本來是可以治癒的,女二故意不去治療,用這種內疚感捆綁男主在自己身邊,不惜賠上終身殘疾的可能。男主知道以後,和女主說我要去做一些事情,你要相信我。如果女主也是受害者心理,沒有安全感,不信任男友,必然回去攪局,兩方受壓力,男主可能最後誰不會選。要知道女二看起來是存心關鍵你,其實只是為了保護自己。男女主角很有安全感信任了對方,最終讓女二意識到,她的愛不是真的愛。為了保護自己,將自己曾經被對待的管道用來對待他人,發展出一套“都是因為你”的遊戲模式,底下埋藏著多少悲傷和眼淚啊。對於玩“都是因為你”的心理遊戲的人,別人其實幫不到他的,如果他自己沒有覺知,你的幫助只是他的營養,成為他繼續玩這個遊戲的動力,只有當他自己玩不下去了,真正的去面對自己了,去成長,去覺知,去修復潛意識裏的創傷,才有可能結束這個遊戲,別人是救不了他的。因為很多時候他意識不到自己對別人的傷害,只能體會別人對自己不好,並將責任都歸結於外在,自己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和痛苦。除非他能正視自己,體會到自己的痛苦,自己給別人造成的壓力和痛苦,才有醒過來的機會,不然會樂此不疲的玩這個遊戲。如果想要改變,可以從覺知語言結構開始。語言會給人很大的力量,語言結構與模式决定了人的心理結構,所以要轉換自身的心理結構,成長新的人格,可以從覺知自身的語言結構和內在邏輯鏈條開始,這只是一個開始,這個開始不容易。如果你開始抱怨對方的時候,加上這個潛臺詞“都是因為你“是否成立。比如說,他說他今年不會和我結婚,我是不是不用對他好了。變成”他說他今年不會和我結婚,都是因為他,我就不用對他好了。“這是受害者心理的表現,別人不會和你結婚,肯定是因為結婚不利於他,而不是故意和你交往浪費你時間而不結婚。我們應該把問題放在解决如何結婚有利於他。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明明覺得自己脾氣不錯,為人處事也真誠友善、不藏心機,可遇到問題還是常常被人冷落、誤解,甚至成為攻擊和發洩的對象。最後,他們自怨自艾,陷入埋怨、自責、懊惱的情緒之中,連連感歎“蒼天沒眼”。這些所有的情緒狀態,也是一種消極應對問題的管道,其本質上是一種逃避心理。有了“受害者心理”,很容易通過不斷肯定自己的無辜,把責任推卸給他人,而不去解决問題。一個人會不知不覺地淪為一個苦難深重的受害者。最容易中招的人,莫過於與有【受害者情結】的人建立了親密關係的人。因為有這種受害者情結的人,與人建立親密關係的管道,是一種無意識的病態模式,會將自己的受害的痛苦感受轉嫁到對方身上,讓對方感受到痛苦,以此象徵性地緩解自己的痛苦。常見的現象: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後,也用當年婆婆傷害自己的管道那樣對待媳婦,讓媳婦感到痛苦不堪。

【認同對方的受害者情結也是因為自己有受害者情結】認同對方的【受害者情結】,並且無法擺脫痛苦的感受,正是因為自己內心也有【受害者情結】。所以,有受害者情結的人,遇到同樣有這種情結的人,結果就是相互的糾纏不清,最容易淪為受害者。男友會想說,是你逼我暴力你,你逼我找外面的女友,你逼我生氣罵你你才原因聽進去,你現在來說你我不愛你,你有資格說嗎?你不想想是誰逼我的,還不是因為你,我會變成這樣來對你嗎?你想想我以前對你好的時候,你各種作我都忍受你,你又做了什麼好事?然後你說:因為你對我不好,所以我才這樣….大家模式就變成了相互抱怨,逃避自己付出愛的責任。

【受害者情節的分類有三種】受害者情結的人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較輕的受害者感覺。在現實生活中,總是有一種容易抱怨、挑剔、指責別人的態度,特別是在婚姻中,總是有一種强烈的不滿足感,和痛苦感。本質上,是當事人把自己內心【受害者】的痛苦感受,投射到了外面的人和事上,投射到伴侶身上,認為痛苦來自別人,來自伴侶,是別人在【傷害】自己,是別人害得自己這麼痛苦,而不是自己內心的【受害者情結】在作怪。這種類型在生活中以程度不同的影響,在很多人的生活中發揮著負面的影響。

第二種類型,也有比較重口味的。常見的像家庭暴力中的受害者,這種受害者因為比較容易贏得社會的同情,以及道德上的優勢感,而無法從困境中真正擺脫。這種受害者情結的人,總是容易遇到或引發對方的真正的肉體或精神的虐待和傷害。與這種類型的人建立了親密關係的人,有時候往往本身也有著嚴重的被壓抑的受害者情結,所以往往很輕易沉淪進去,形成所謂【配對】的關係。其實雙方都知道我們是在彼此折磨,作為旁觀者我們也會很納悶,明明很痛苦,為什麼就不能停止作死好好相處?而是慢慢適應這種互虐的模式更覺得分不開。當中有分離焦慮的症狀在,焦慮型的課程有講我就不重複了。她們的行為模式是就算對方沒有錯,自己也很想作一下,想要對方覺得自己錯了。如果對方真的有錯,受害者心理的人就喜歡把很小的問題作成大事,讓不依不饒,直到對方放弃自己,自己感受到巨大的傷害,這樣才能確保自己受害者的地位,如果沒有來害她,她怎麼受害呢?不受害,就不會有人欠她的,她就沒有辦法控制別人,就像我們之前說的偶像劇裏的女二號一樣,用別人的內疚感來要脅對方愛自己。所以你會覺得受害者心理的人很自虐,根本走不出來,這源於內心不被愛的不安全感。

【受害者心理的自我防禦行為】受害者情結,是一種很深很深的創傷性感受,起因可能很複雜。也許來自生命早期未能綜合的分裂狀態,也許來自一些真實的創傷,例如小時候虐待,也許來自一個冷漠的家庭環境和缺少愛的成長環境……情結是潛意識的,所以一般情况下,受害者心理的人會與這種感受隔離得很遠很遠,而無從認識和處理,會本能地進行自我保護,不讓自己接近和感受到這種情結。自我防禦的管道有兩種:一是分裂,將【情結】一分為二,分裂為受害者與迫害者。比說婚姻中,常見的是將伴侶投射為迫害者,是來害自己的,而自己是受害者。例如一個案例,妻子發現老公有女人,瞬間就崩潰了,跪求老公回心轉意,老公拒不回頭;接下來,妻子發現沒有辦法了就沖進廚房,抓起一把菜刀,要殺掉老公,然後同歸於盡,嚇得老公大叫救命。就在這短短幾分鐘,這妻子先是一個受害者,緊接著就變成了一個要殺老公的迫害者。我們所知道的希特勒就屬於這種迫害狂,他將內心的受害者與害人者分裂為兩部分,害人者被他向外投射到無辜的猶太人身上。他的認知是猶太人是劣等人種,必須消滅。而將自己投射為被劣等人種威脅的受害者。而在大屠殺中,他變成了真正的殺人魔王,將無辜的猶太人變為受害者。第二種是投射,將受傷害的感受投射出去,讓對方也感受這種受傷害的感覺,感到痛苦,這就是常見的痛苦的轉嫁。心理學上叫做踢猫效應,上司將痛苦轉嫁給下屬,父母將痛苦轉嫁給孩子,伴侶將痛苦轉嫁給對方,把這種受害的情緒轉嫁給比自己更弱的人,自己就心理平衡了,這都是生活中最常見的現象。這種管道最容易讓一個無辜的人,淪為情緒暴力末端的受害者。例如,一個有著很嚴重的【受害者情結】的上司,很容易將自己的痛苦經常發洩到下屬身上,動輒喝斥謾駡,蠻橫霸道,讓下屬痛苦不堪。這種痛苦處境中的下屬,有時候為了保住工作,養家糊口,只能忍氣吞聲。但是只要有機會就會馬上走人。在婚姻家庭中也很常見,一個經常抱怨指責而喋喋不休的妻子或母親,一個霸道蠻橫又冷漠無情的丈夫或父親,會讓伴侶和孩子苦不堪言,家庭生活毫無幸福可言。更嚴重的就是家庭暴力,直接表達為鮮明的兩個分裂的陣營:暴力的迫害者和痛苦的受害者。

【有受害者心理怎麼辦?】第一種類型的人群,在生活中不同程度存在著,程度越嚴重,對生活和親密關係的影響和傷害就越大。囙此,一般情况下,當事人要有足够的自我覺察,覺察自己的內在情結,不要總是一感到痛苦,馬上就指責和抱怨他人,而是慢慢進行自我調整。而嚴重的就要考慮求助心理諮詢的幫助。和這種人生活或工作相處,要有足够的耐心和關愛。可以說,愛和接納是療愈這種類型人群的最好良藥。慢慢的在日常生活中覺知自己,陪伴自己,學會自己對自己負責,愛自己,相信自己,可以每天早上對鏡子裏的自己說:“我愛我自己,我對自己負責”,很開心很微笑的對自己說:“我愛我自己,我對自己負責”。說話多以“我”開頭,少它說和你說,如你說:“當別人不願意給你幫助時,你就會有受傷害的感覺”,換一種說法:“當別人不願意給我幫助時,我就會覺得我受到了傷害”,體會這2種說法的不同,慢慢的體會和感受,改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過可以從日常的小事中慢慢開始,別著急。因為導致這一切不是你的錯,你也是受害者,所以也要溫柔的對待現在的自己,慢慢成長。至少現在知道了,原來我是這樣的,對自己和別人都是一種傷害。

【是否有一種自救的模式可以讓大家更好調整心態。】一旦你們關係出現了讓你難受的問題,在你感受到自己在把對方變成迫害你的人,認為自己是受害者的時候,想清楚自己是怎麼被迫害的。比如說伴侶劈腿了,迫害者是他,他在浪費我的時間,他傷害我對他的付出和忠誠。那麼問自己,他為什麼要來害你呢?大多人在這個環節是回答不出來具體的答案的,這就意味這個迫害者是你想像出來的,是你受害者心理分裂出來的兩個身份,迫害者是表面上是他,你想像別人不愛你,受害者也是你,你因為想象別人不愛你,而感覺受害。慢慢通過這樣的反復審視自己的受害者心理,我們就可以發展出一個健全的人格,在受害者、迫害者身份之外,還有一個身份叫做拯救者。提醒依賴症患者,出了問題只會想要別人給現成的答案是不是能讓你變好?,只有內心强大在才是自己的拯救者。在提問的時候,只說情况就問怎麼辦的人情商低。說了具體情況和自己的目的,你的情商正常但是會有依賴的傾向。說情况,說明目的,加上自己現時會做的解決方法,讓我去做修正的,才是相對完整的人格。先自己想辦法,就是遇到問題,自己既不是受害者也是不迫害者,是解决問題的身份,你會學會為自己人生負責。

第三種類型,常見於嚴重的邊緣型人格障礙者,處於搖搖欲墜的黑暗精神世界的邊緣,最好考慮服藥、住院與心理治療同時進行。最嚴重的被害妄想,是精神分裂症的一種,當然只能住院治療。受害者情結,無論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未能處理的情結,也許並不一定是誰的錯,而是生命無可回避的曲折與坎坷。也許,學會認識自己,接受自己的情結,不再把這種無意識的痛苦向外投射到他人身上,投射到環境身上,才能真正學會為自己,為自己的人生,為自己的幸福和快樂負起責任來。

【你常有受害者心理要面對安全感的問題】精神分析學家霍妮認為,兒童在早期有兩種基本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滿足的需要,這兩種需要的滿足完全依賴於父母,當父母不能滿足兒童這兩個需要時,兒童就會產生基本焦慮、生存焦慮。當父母給到孩子的愛、真誠、尊重的程度,决定著孩子對人產生安全感的程度,也直接决定著孩子長大後對人的態度,別人對他建立安全感的容易程度。甚至在一個容易吵架或冷漠的家庭裏長大的孩子對親密關係建立的安全感就十分微弱。一個容易對關係缺乏安全感的人,只是一個他父母當年對待他的一個受害者。當我們意識到這點後,就可以在當下做一個選擇,成為真正的自己,為自己負責,而不再受父母的影響。我的安全感,是選擇建立在物質上,還是願意嘗試建立在感情上或是內心强大上。物質生活是物質生活,感情是感情,兩個生活有交叉,但還是兩回事。你可以內心强大為主,同時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如果你還是懷疑愛情,你可以去審視自己,你的安全感來自於哪裡呢?需要別人給建立,還是可以自己給自己。

我們怎麼能離開這種心態呢?1、瞭解受害者心態的好處受害者心態有以下幾個好處:獲得他人的注意力與反映自我的存有獲得他人的關心,是一種很舒服的感覺。許多人會盡力幫助一個受害者。但是這種幫助與關心,可能不會持續很久,受害者所需要的關懷是一個無底洞,人們最終會感到厭倦,慢慢地他們都會離開你。不必承擔風險當你覺得自己像一個受害者,你往往不會採取行動改變現狀。如此你就不必承當改變中的被拒絕或失敗風險。不必承當繁重的責任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任,是一個非常繁重的工作。你必須在沉重的經驗裏作困難的决定。從短期的觀點來看,選擇不承擔個人責任是比較容易的。使你感覺『你是對的』當你覺得你是受害者,你覺得別人做了錯事,你是對的。這種看法會帶給你短時間的舒服感。當你瞭解受害者心態所帶來的好處,或許你可以達到比較中立的角度來看這個心態,選擇採取不同的路徑。或許你可以開始看到離開了受害者心態之後可能性。或許你可以看到,你有更多的愉悅選擇在等著你。

[if!supportLists]2、[endif]允許你自己不當受害者。要擺脫這種心態,你必須放弃上述的好處。在開始放下受害者心態的時候,你可能覺得有點空虛。因為你的思考習慣聚焦於受害者的角度。你花很多的時間思考與談論別人如何虧待了你,你有多委屈,別人有多壞,或許你也會想到如何去報復和贏過他們。現在你必須以新的思路填寫你的生活,你會覺得不舒服,因為它不是你熟悉的思路與生化反應。但是這個步奏非常重要。剛開始比較難,但是會越來越簡單。3、為你的生命負責我們在幼兒及兒童時期的被否定,我們學習到『聽話就不必負責任』。『負責任』常常等於『被懲罰』或其他不舒服的感覺。這對我們成長後的經驗有很多負面的影響。我們的生活,我們的人際關係,我們的成就,及我們的健康都會受損。除非等到你聰明起來,願意為你的生命承當責任,這些苦與無力感是不會停止的。如果你不相信,那麼試一天看看。只要一天,你為你的想法與行為負全責。你會發現顯著的不同,你有『力量』改變你的現狀。你離開了無力感。從這天開始,你可以不再依靠他人的關懷、讚譽、認同來反映驗證自我的存在。你內在的力量會帶給你創造快樂無限的燃料。他人對你的言論與行為,不再會對你有很大的影響。4、聚焦於感恩你可以問你自己:『這個狀況有什麼我還沒看到的優點?』再問:『可能有比這個狀況更糟的嗎?』這時你會開始找到許多可以感恩的事物。在改變了你的角度之後,再問一個問題:『在這種情況裏,有什麼隱藏的機會與優勢呢?』這是非常有幫助,讓您的重點放在如何解决問題或得到什麼益處。而不是一遍又一遍問自己:“為什麼?”,而專注於無力感。5、提升到宇宙觀許多人會認為我們必須原諒別人。以宇宙的角度來看,我們的想法24小時不停的創造我們的實相。他人的行為是我們的心態、情緒與聚焦所吸引來的。沒有任何人對我們做了『壞事』或『錯事』。當我們記恨他人的時候,我們的身體受盡自己的情緒折磨。我們的健康,也會因為我們的長期存在的心態與情緒而受損。寬恕,是一個讓你停止自我虐待噱頭。受不受用,是你自己决定的。

活在靈性當中,其實你是一個意識,你不是你知道的身體,你是感受到身體的那個意識,你不是情緒,你不是你的房子、車子、。。。。你是意識\你是覺知,你就是那個知曉一切事物的觀察者!

如果你的觀照蘇醒,徹底醒著,你就會體驗到隨緣任運、不貪不厭、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减、不垢不淨的境界,就會擁有自由。

你會體認到,你不是水滴,你是大海;你不是雲朵,你是天空;你是所有生命發生的事情的觀照者。有人問覺悟的人,你是否不再升起煩惱、情緒,他說不是,我只是不再認同這些煩惱和情緒。

如果你背後的觀照蘇醒,就是你的真我、醒著,你就會獲得自由。

6、允許自己休息一下練習走出一個受害者的心態並不是很簡單的事。是要花些時間來改變腦神經細胞連線系統操作的習慣性。有時候你會暫時脫軌。但是沒有關係。休息之後繼續回到軌道上。一點點的恒心,會換來一輩子的自由。

本文標題: 安全感課2:受害者心理讓你擺脫不了的壞習慣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41958084918008
相关資料
此刻他選擇放弃了自我
那是和同事一起去春遊的,大米和同事不太熟悉,記得好像只見過一兩次面,在大米看來,他就是一個陌生人而已。太容易攜帶了,如果他不想玩了,我把它塞進口袋就可以了。也許這是他的自我吧!此刻的他可以選擇堅持自我,也可以選擇顧及別人,那麼我呢?
標籤: 大米
承受or逃離
因為心態上不放鬆,總是感覺到很累,而有一方付出,必然有享受的一方,一方拼命包容無限退讓,必然有一方肆無忌憚無限佔有。如果一旦失去某種平衡,付出的一方就會很生氣憤怒,久而久之關係不但會緊張自己也會有很强的挫敗感。這種嚴重的失落挫敗感就會產生想
標籤:
解不開的處女情結
處女情結總被提及,這期我們就解一下這個好像解不開的處女情結。今年3月,一個女孩找我諮詢,抱怨自己最近失戀。而失戀原因是男票的媽媽不知從哪裡得知她不是處女,因而斷然要求兒子拒絕她。一開始她還想為男票開脫,但慢慢的她自己發現,男票過去就蠻介意她
標籤: 處女情結 處女 婚姻 情感
為什麼她總說沒空忙,真相是什麼
小明喜歡一個女孩子,女孩也不反感他,但是小明每次約她出來吃飯,她總是說忙,沒空,有空的時候再說吧。小明囙此很苦惱,認為可能她可能真的忙,所以雖然難受,但每次也就只好這樣啦。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