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的中考女孩

四月初,一個諮客輾轉找到找到我:“李老師,我女兒今年中考,最近幾天突然失眠,脾氣也很大,能不能幫她做個諮詢。可是她現在不肯來,怎麼辦?”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孩子感受到的是無處不在的壓力和焦慮,她就像一個學習的機器一樣,而沒有輕鬆和快樂可言。

四月初,一個諮客輾轉找到找到我:“李老師,我女兒今年中考,最近幾天突然失眠,脾氣也很大,能不能幫她做個諮詢。可是她現在不肯來,怎麼辦?”我說:不肯來就不要強迫孩子,不如家長先來諮詢一下。

諮詢過程中,瞭解到孩子在全校是排名前十的優秀生,平時成績很穩定,這樣的成績考重點高中基本沒什麼問題。但是最近頻頻出現的失眠和煩躁情緒,狀態也不很穩定,父母親很焦慮。在訪談的過程中,父母幾乎每句話都在談論和學習和中考有關的事情,談論女兒的成績的浮動,女兒關於補習班的內容,還有學校老師對於成績的關注等等,而關於女兒的其他內容談的很少,而且兩個人都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焦慮,媽媽愛嘮叨,爸爸慣指責,似乎女兒多努力都不太够。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孩子感受到的是無處不在的壓力和焦慮,她就像一個學習的機器一樣,而沒有輕鬆和快樂可言。我問家長:你們可以找到女兒幾個優點嗎?爸爸想了很久說:“聰明,學習好”。“還有呢?”“真想不出來了”。我問媽媽:“你愛孩子嗎?”媽媽確定的說:“愛。”我又問她:“那你覺得女兒能感受到你們的愛嗎?”他們說:“好象感覺不到,她很對抗。”我又問媽媽:“如果你的孩子成績不好,考不上重點高中,你還愛她嗎?”媽媽想了很久,說:“愛吧。”然後我又問她:“你愛女兒的成績,還是愛女兒這個人。”媽媽怔了一下說:“女兒考上好學校也是為她好,這也是愛她的。”我又問她:“如果女兒考上了重點高中,但是從此以後伴隨著失眠和焦慮,沒有笑容和快樂,你覺得怎麼樣?”媽媽楞了一下,再也抑制不住,眼淚唰唰的流了下來。“我女兒好象很久都沒開心過了,我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世上最大的難過莫過於看到最親的親人陷入痛苦而無能為力了。怎麼辦?我告訴家長說:其實很簡單。以前做的沒有效果的部分全部停止,以前沒做過的要補上。在薩提亞的親子理論裏有這樣一條法則:三個不做,只做一個。

1、不說傷孩子自尊的話;

2、不羞辱孩子;

3、不新增焦慮。

孩子身體在發育,生活上的需要父母親可以看得見,給予補充。然後孩子的心理也在發育,而家長往往會忽略孩子心理上的需求。所以要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補充“心理營養”。給予孩子足够的接納,陪伴,關注,肯定、讚美、認可孩子,全方位的去看到孩子的各個層面,瞭解她內心的想法,和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

在第二次的諮詢中,我帶他們一起回顧了女兒的成長經歷,瞭解到女兒內心的期待和渴望,幫助他們一起設立了短期目標,開始嘗試三不做,一做。

大概一個星期後,家長給我迴響說:父母親回去都努力的改變了以往的管道,儘量做到三不和一做,孩子最近睡眠挺好的,心情也不錯,情緒也比以前平穩一些了。而其實從頭到尾我並沒有見到孩子一面。

隨著中、高考時間的臨近,相信很多家長也開始莫名的焦慮起來,很希望在最後的衝刺階段給予孩子最好的幫助和支持,讓孩子順利的參加考試。

那麼,我們家長在這個階段要如何做呢?

在這個階段,影響中高考狀態的其實不光只是成績,還有來自於各個方面的因素:學校和家長的壓力、身體和情緒的狀態、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製定的目標值過高、周圍的學習氛圍、人際關系方面的影響等。所以建議家長們首先保持平穩的心態,不要過度關注也不要有過高的期望值,做好孩子的後勤工作和心理疏導工作,接納孩子的任何狀態並溫和的陪伴,幫助孩子一起度過考試。

資料標籤: 失眠 中考
本文標題: 失眠的中考女孩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41957227011898
相关資料
有感心理諮詢
在心理諮詢的路上成長,把諮詢本身也當作一場修行。在參悟的過程中走得目光執著而步履堅定,是因為賦予了諮詢本身獲得個人成長和助人自助的意義。當然我也瞭解自身的局限,我不是一個沒有缺點的完人,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職業角色和本人真實自我的界限,但無論
標籤:
花開的過程
D不是少女,她是一名五十多歲的唐氏併發症患者,丈夫和兒子都是正常人,兒子已成年,在上大學。就像看一朵花開,花開不過是天底下最自然最簡單的過程,看著花緩緩的開,則能收穫很多感動,因為能看到每一個時刻的花都在努力比上一個時刻綻放出多一片的花瓣。
標籤:
心靈解壓,學會接受最好和最壞的自己
我們大多數人在任何時刻都希望可以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但不可避免的是,當我們的不理想的一面再次出現時,我們最幼稚、反應性的行為也被觸發了。這些包括憤怒,貪婪,嫉妒,上癮,拖延,以及任何一種自我毀滅的行為。簡單地說,“自我同情”指的是用同樣的仁慈
標籤: 心理健康
關閉你心中的惡魔
積極的自言自語的韌性來自於友善地談論自己,對自己。LGBT人群都很熟悉這種令人作嘔的感覺,這種感覺來自於被欺負。我們的年輕人被欺負的可能性是異性戀的兩倍,研究表明,欺淩與多種精神和身體健康問題有關,包括抑鬱、自殺、當惡魔的嘲弄聲從我們自己的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