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行為芻議(四)
導言: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提出一個著名的ABC理論。A代表一個事件,B代表個體對事件的認知和評估,C代表個體產生的情緒反映或行為後果。這個理論認為:事件A,是引起情緒或行為的間接原因;而直接的原因是個體的認知和評估。他認為人的負面情緒或行為後果,大多是由不合理的認知和評估造成的。這說明,個體的認知和評估對情緒和行為有著重要意義。本文試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點上作些探討。歡迎大家責備指正。
七、用心打好手中牌
人生如牌局,變化莫測。猶如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世上也沒有兩盤相同的牌局,也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人生。牌局的結果是不確定的,人生也是如此。人來到世界,無法預知將來。所以人生的精彩在於每一個明天都是不可預知的。
贏牌的秘訣,不是在於你抓到一手好牌,而是在於你要打得好一手爛牌,盡全力求得最好的結果。縱觀古今中外,很多人生的奇迹,都是那些最初拿了一手差牌的人創造的。荀子告誡我們:“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在人生牌局中,當我們手中可打的牌不多而一籌莫展時,這就要求我們要審時度勢,權衡利弊,及時改變視角和思路,以敏銳的觸角感知變化,借助外部的力量實現攻略轉換,在“四兩撥千斤的”的謀勢中贏得主動,搶佔先機。
手中握有好牌、差牌是勝負的“物質”基礎,但抓到好牌不一定能贏,或贏得不如人意;抓到差牌不一定就輸,或者輸得不是那樣“慘”。打好手中牌,就是運用智慧將好牌的優勢發揮到極致,贏得心悅誠服;或將差牌的劣勢降到最低,輸得沒有失意。這牌打得就有境界了。
如何打好人生這副牌?人的出身無法選擇,這是“物質”基礎。然而,開始一帆風順的未必能走到最後,開始不如意的,後來居上者比比皆是。這後天的成長道路如同出牌,有的打得精彩,差牌打成贏牌;有的打得邪門,好牌打成臭牌。有一首詩詮釋道:你無法選擇出身,但可以造就未來;你不能勾畫生命的長度,但可以拓展生命的厚度;你不能决定周邊的環境,但可以提升完善自己;你不能事事如意,但可以處處盡心。史學家司馬遷說:“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我們都應該學做不怨天尤人的倜儻非常之人,用心打好自己的人生牌,既能把好牌打得精彩,也能把差牌打出水准,甚至能够轉敗為勝,從而實現人生價值的最大化。
八、追逐了就少了遺憾
追逐自我的目標經常會遇到三個問題:一是追逐了,卻總是追不到;二是追逐到了,卻不是自己想要的;三是追到了,卻因為失去太多而覺得不值。對此,我們要相信的是,人生路上沒有十全十美,沒有人熊掌和魚兼得,只要認准了目標就去努力,只要走在路上就不要後悔,只要追逐了就少了遺憾。你要知道,無論你做出怎樣的選擇,人生總是會有遺憾的,要少些遺憾的話,就是認准目標,努力追逐。
人活著就要往前走。走要走得踏實點,走得有目標一點,走得有追求一點。而成功的結果未必那麼重要,至於囙此而可能失去的東西,或者發現追逐的並非是自己所需,這也不是得不償失。追逐的過程,得到的比失去的多得多,而最難能可貴的是,有了對於人生的切身體驗和感悟,有了對生活和生命的熱情和熱愛,有了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溝通和奉獻,有了人自身的平衡和和諧,這些都是人生的真實意義所在。
居里夫人的追逐,離不開戰火激發的求知欲望。幼小的心靈就懂得“壓迫會產生反抗”、“知識就是力量”,從小埋下了為祖國解放而學習的念頭。她的大半生都是清貧的,選取鐳的過程是在簡陋艱苦的環境下完成的。更可貴的是,她拒絕了申請專利,把諾貝爾獎金和其他獎金都用在了以後的研究發明中。成功、榮譽、祝賀潮水般湧來時,她毫不誇耀,謙虛忘我。
史玉柱,中國改革開放浪潮中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的經歷充分說明一個道理:人生必須要有追求,追求了就不要後悔。他從飛黃騰達到轟然倒地,直到複出重頭再來,經歷了創業艱辛,事業挫敗,人生低谷,雖有失意,但不會有太多遺憾,因為他追逐了,奮鬥了,對於事業,失敗成功已不重要了,對於人生,經受磨礪已成功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