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我,太看重對方的看法,從心理學角度講是什麼原因導致的?一直很注意對方的觀點與態度,總擔心自己說的做的不好,是什麼原因?
文/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我們每個人的自我評價都是由“自評”和“他評”兩部分組成的,當一個人以“他評”作為衡量自身的重要標準時,他就會特別在意周圍人對自己的評估。
越缺乏自我價值感,內心就會越渴求他人的肯定與認可。
題主談到“太”看重對方的看法,說明你已經注意到了自己對於他評的過度傾斜,這種傾斜讓你的內心產生了不安,甚至已經給你的生活帶來了困擾:
你覺得自己好像活在桎梏中,處處不得自由,不得不讓自己去滿足他人的標準和要求。
一旦沒有滿足,內心就會產生恐慌與自我否定。
如果已經產生這樣的情况,我們除了理解上述兩種不同的評估機制原理,更重要的是深入探索自己的內心,弄清楚自己是怎麼形成這樣一種以他評為主,甚至必須服從他評的價值評判標準的?
人的行為模式不可能憑空產生,一定是在長時間反復的薰陶和行為互動中慢慢形成的。
也許我們可以回憶一下,在童年的時候,如果我們沒有做到父母、老師、親戚、同學們的要求,他們會如何對待我們?
是否有一些非常鮮明的事件記憶浮上心頭?那些記憶可能令我們羞愧、痛苦,也有可能是令我們得到極大肯定和嘉賞的,當然,也有可能是我們耳聞目睹的他人的喜怒哀樂。
這些强烈的情感體驗都使得一個信念潜移默化地在我們心中紮根:“我最好做到他人所希望的,要不然……”
瞭解這一切所為何來,重新體驗我們當時當下的情緒感受,我們才能真正理解、接納當下的自己,並從一個理性的角度來看待這一行事準則,重新找到一個合適的度。
作者簡介: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諮詢實踐超千小時,主擅領域包括婚戀情感、人際交往、兩性心理、人生規劃、家庭關係等。自2011年開通新浪微博以來,粉絲六萬多人,堅持定期回復私信,無私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諮詢,諮詢解答超千萬字。《婚姻與家庭》雜誌特邀專家,多家媒體簽約撰稿人。
微信公眾號:心理諮詢師曹懷寧(caohuaining)。
新浪微博、知乎、頭條號:心理諮詢師曹懷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