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手機是一種病

世界上公認的第一部智能手機IBMSimon誕生於1993年,距今25年;馮小剛的電影《手機》是2003年拍的,距今不到15年。曾幾何時,誕生不到半世紀的手機已儼然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進了捷運,10個人中至少有七八個,手裡都會拿著手機;但其實這是一種病。手機成癮背後本身就是一種自我安全感缺乏的表現。

世界上公認的第一部智能手機IBM Simon誕生於1993年,距今25年;

馮小剛的電影《手機》是2003年拍的,距今不到15年。(這應該還不是智能手機)

曾幾何時,誕生不到半世紀的手機已儼然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

進了捷運,10個人中至少有七八個,手裡都會拿著手機;

上了飛機或是進了電梯,突然沒有了訊號,就會莫名的恐慌,這是典型的戒斷反應;

最恐怖的是外出時,發覺手機快沒電了,更要命的是沒帶充電寶和充電器。

更為誇張的是上個廁所,解開褲子,發現手機沒帶的話,得先回去把手機拿在手裡,這樣才能安心拉屎。

那種感覺就仿佛馬上要和外部世界失聯,被這個星球拋弃了一般。

手機的重要性似乎已經超過了很多事情。

表面上看這是一種成癮行為,就和遊戲上癮一樣。

但其實這是一種病。

英國精神分析師約翰·鮑爾比提出:回避型的依戀模式不僅在臨床中的比率較高,在今天,也是極為常見的現代人的依戀模式。

這和手機有什麼關係呢?

試想一下,坐上捷運,我們為什麼會迫不及待的拿出手機?除了緩解和陌生人更處一室的尷尬外;同時也是為了證明此時我是安全的,我不需要和別人交流。因為我的世界、我的朋友都在手機裡面。微信、QQ就是我們自我延伸的工具。

心理學告訴我們:回避自己對依戀的需要,回避真實的人際關係,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把對關係的渴望轉化為對物質的渴望(手機),都是回避型依戀模式的特徵。

手機成癮背後本身就是一種自我安全感缺乏的表現。因為不管我們說什麼,做什麼,手機都永遠不會離我而去。囙此可以極大地滿足了我們的自戀,同時給到我們充足的安全感。

此外,隨著高科技的日新月异,手機還可以實現除了通訊之外的網購、社交、娛樂、學習等各式各樣的需求。

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手機可以滿足我們從低端的生理需求(購物、外賣、支付)、安全需求(報警、求助、電子地圖)社交需求(微信、QQ、電話、簡訊)、到高端的尊重需求(朋友圈分享、賽成功秀恩愛)、自我實現(發自媒體、搞微商、發微博)。

所有的需求一部手機全能幫你搞定。

試問,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東西,具有如此强大的功能?

所以這也難怪,我們為什麼會如此沉迷其中,心甘情願地成為低頭一族。

###

與此同時,手機也帶給我們與其功能成正比的强大焦慮感。

社會節奏如此之快,科技發展日新月异,各類碎片化資訊鋪天蓋天。說小了,機不離手,是怕錯過女朋友的一條微信;說大了,更是擔心自己跟不上社會的變化,被時代所淘汰。

蔡康永說:“在古代,我們不簡訊,不網聊,不漂洋過海,不被堵在路上。如果我想你,就翻過兩座山走五裡路,去牽你的手。”

據此古今對比,社會在進步是一個方面,更多的則是反映了現代人類的內心浮躁,讓手機成為了我們情感交流無法逾越的溝壑。

為了能放下手機,人們想了很多辦法:

有人開發了“放下手機”的小程式,通過懲罰機制來幫助你戒掉手機;

有人寫了各種教人放下手機,親近自然、家人、朋友的雞湯文。

看的時候覺得很有道理,但殊不知,這碗雞湯其實也是讀者就著手機喝下去的。

道理其實誰都懂,但做到卻很難,既然是病,那到底怎麼治呢?

說實話,辦法確實有:比如讓自己的節奏變慢下來,沒事做幾個深呼吸或是冥想;比如運用轉移法,讓自己把注意力和興趣轉移到手機之外的替代物上;比如還可以用行為治療,放下手機多少小時,就給自己一點小獎勵,如果違法約定,則要接受懲罰等等。

一切戒癮和緩解焦慮的方法,似乎都可以拿來一試。

但在我看來,方法其實是次要的,關鍵是你認為值不值得這麼做。

當你想明白了,應該多陪陪父母,不要不要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應該多陪陪愛人,說好的一起踏遍千山萬水,不要只隔著荧幕尋找著詩和遠方,或是讓愛情在手遊面前變得不值一提;應該多陪陪孩子,不要對孩子的熱的情呼喚充耳不聞;應該多陪陪朋友,別讓一個的虛擬世界,替代了一群人的狂歡。

當你真正覺得這些要比手機更重要時,你自然就會把手機放下了。

白岩松在《白說》寫到:“手機封锁了無聊,也封锁了無聊帶來的好處。”

因為無聊,我們目光會跟隨風中飄落的樹葉,感受著無處不在的自然之美;因為無聊,我們會觀察人來人往的眾生相,感受著人間百態。

我們不應該只注意到手機裏的精彩,其實生活處處都是風景。

是的,手機只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但從來都不該是全部。

資料標籤:
本文標題: 沉迷手機是一種病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41952886062989
相关資料
“浙裏有緣”情感專欄:淺談親密關係
“浙裏有緣”情感專欄是由浙江省婦女兒童服務中心主辦,上海袋虎資訊技術有限公司承辦,以心理諮詢師的視角,圍繞單身男女青年的情感需求,提供人際溝通、心理調適、情感輔導等方面的指導。但關起門的另一面卻是對自己的伴侶施以精神或身體暴力。
標籤:
如何戰勝死亡焦慮
在死亡這件事上,老天對誰都一樣公平。如果這種歸屬感沒有得到滿足,就會產生孤獨感,進而體現在死亡焦慮上,這在青春期和老年期尤為常見。就如歐文.亞隆所說,所有人都會面對死亡焦慮,大部分會發展出適應良好的處理模式。
標籤:
青少年人際關係心理諮詢:守信
現代社會是一個網的世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重慶寸草心心理諮詢強調人是在社會中,家庭中,工作中存在的,難免與其他人產生關聯,那麼,如何經營好這些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呢?重慶寸草心心理諮詢解釋人總想讓別人來適應自己,而不想想,自己為什麼不
標籤: 心理諮詢 人際關係 重慶心理諮詢
不愛說話的巴圖
15歲的小夥子巴圖長得眉目清秀、身材高挑,可就是有點美中不足:不愛言語。其實,巴圖在很小的時候就不愛說話。父母的同事每次看見巴圖就要逗他玩,可怎麼哄他就是不願喊人“伯伯”,弄得別人總有點尷尬。這正是巴圖個性不足的表現。
標籤: 親子成長 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