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映-做足够好的媽媽

但在自體心理學中,被鏡映的那種覈心的感覺,是感覺到好像自己的主觀經驗在另一個人那裡引起了相應的身心反應。「足够好的媽媽」最早是由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的概念。

鏡映是什麼?是一種所有人的需要,每個人在嬰兒時期發展的需要,一種渴望被記得,被看到,被注意,被欣賞的需要。

有心理學家會把這種感覺,比如成在精神層面上有人替自己伸了一次懶腰。

而當我們在一次次的鏡映中如果獲得了這種好的感覺後,那麼我們就不會停留在這個需要(這個需要就是强烈被鏡映的渴望)這裡,我們就會順利的進入到了,下一步的心理發展階段,這種被鏡映的需求每個人發展的過程中正常的需求,就如同我們要吃奶身體才能長大同等重要。如果小時候我們營養不够,體質不好,就容易生病,那麼精神層面也一樣,小時候營養不好,同樣心理的體質不好,易感染疾病。比如失戀,有的人就抑鬱了,有的就可以翻篇。泛的來講,對於孩子心理體驗到的所有東西,媽媽給予的反應,或者說給予的確認和映證。但在自體心理學中,被鏡映的那種覈心的感覺,是感覺到好像自己的主觀經驗在另一個人那裡引起了相應的身心反應。比如:我悲傷他也難受,我喜悅他也雀然,我憤怒他也感到替我抱不平,我有恨,他也有點牙癢癢的。。。這些他可能不一定明顯表現出來,但我卻能感受到,你想想,我們被這樣對待的時候啥感覺?媽媽和小孩感覺到心有靈犀,有種被推了一把的感覺。這感覺就是那種被鏡映的覈心感覺,這種感覺就又不僅僅止於被確認和映證了,似乎是有一種自己的情感體驗被溫柔的推動著往前走了一小步的感覺,而被推動的這小一步是我可以向前的.

精神分析自體心理學家科胡特的經典表述“沒有敵意的堅決,不含誘惑的深情”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著重強調了父母/早期照顧者的人格對於孩子心靈發展的重要性,也對童年創傷的產生給出了一種解釋。如果父母在表達禁止或拒絕時帶有可能充滿憤怒的嚴厲,可能使孩子對拒絕與禁止產生過分的恐懼和焦慮,以至於很長的時間會因為避免拒絕而對外界停止創造性的探索;如果父母在表達關愛與深情的同時過於帶有誘惑性,或許會使孩子對父母產生並不是成長所需的那份依賴,反而在分離與個體化階段難以形成自己獨立的人格

「足够好的媽媽」最早是由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的概念。它指的是,當一個嬰兒來到世界,母親要竭盡全力的讓他覺得舒服、安全,要儘量快速的迴響孩子的需要。這個脉络下的「足够好」,是指「足够的及時」,它跟媽媽是否權威、為孩子報什麼樣的學校、會不會給孩子買昂貴的玩具,沒有關係。”溫尼科特在其著作《父母——嬰兒關系的理論》中這樣注解:“足够好的母親……起初幾乎完全能適應嬰兒的需要,隨著時間的推移,她逐漸難以適應,嬰兒的能力不斷增長,她開始面對自己的失敗。”我國心理學者曾奇峰對這句話的解釋是:“一個媽媽越是能够面對和接納她逐步被拋弃、失敗的命運,就越能做一個好媽媽。”

“現如今這個時代,媽媽的高焦慮基本上是從懷孕的那一刻就開始的——營養够不够,胎教够不够,孩子出生後母乳够不够,早教够不够,營養品够不够,孩子的營養、光照、運動、認知學習够不够等等,像汪洋一樣的「够不够」就砸在媽媽身上。”

“一個焦慮著的媽媽,一個整天擔心自己被審判著的媽媽,沒有辦法把一個舒服的環境傳遞給孩子。”

那麼,如何做一個足够好的媽媽?如何做一個智慧的父母呢?

一讓孩子形成健康自戀

形成健康自戀的藝術可以分為三個步驟:

攝像機科技(客觀的行為描述):“我看到你從很遠的地方給媽媽采到一束野菊花”。

感性的回應:“這個花很漂亮,媽媽很喜歡、很開心”。

身份的肯定:“你給媽媽送花,可見你是一個有愛心同時願意傳播快樂的人”。

知道了孩提時媽媽的重要性,做足够好的媽媽與鏡像,足够鏡映與恰好的挫折,讓我充分認識到孩子在小的時候,自尊來自他評,要給孩子足够好的關注,嬰兒需要他的母親,母親眼中的光芒,需要在母親看到自己。用溫和堅定的管道跟你的孩子形成規則。良好的親子關係建設也是形成健全人格必不可少的條件。父母需要蹲下身來看見他,聽到他,感到他和度到他,給予他充分的情感回應和身份肯定,用穩定、堅決、溫和、有力的管道堅持去愛,愛他如是而非我所願,讓他真正成為他自己。從生命的點滴細節做起,引導孩子去發現生命、領悟生命、探索生命,從而熱愛生命,擁抱夢想。

“孩子理想的的成長環境,像鬧鐘的擺蕩。隨著年齡的成長,擺蕩的幅度也越來越大。一邊是愛一邊是挫折,健康成長的過程是在愛和挫折中擺蕩,而成為一個心智健康的人。”

“挫折教育不是人為的給孩子新增挫折感,而是孩子在每一次經歷挫折時,能完整的感受到有力的自己和支持的環境。

“挫折是一個事件,孩子能在挫折中去獲得勇氣看到希望。

父母對孩子恰當的反應,反應了孩子價值的感受,並逐漸灌輸內在的孩子尊重,這樣鏡映反應的結果,兒童能發展並維持自尊和自我肯定和健康的抱負。

我身邊有很多人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困惑和問題,讓我作為一個旁觀者看到了大多數家長對孩子、對教育,缺乏一個持久而深入的理解,自身更是缺乏安全感,對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做得够不够,自己心裡沒底,對孩子更是存在著無窮無盡的擔心和憂慮。而這個憂慮本身,就會容易將父母的意志强加給孩子,讓孩子無法輕鬆做自己

我們回憶一下,當我們還很小的時候,我們在學校考好了,受到表揚之類的,都特別希望第一時間馬上告訴爸爸媽媽。而且想很有聲有色的描述那一刻是怎麼發生的,足够好的媽媽應該如何回應呢?

“看到你好開心,我都替你感到開心,你怎麼做到的啊?”同時語言和表情都會去貼合孩子當時孩子的表現。

在這裡,這個媽媽做了幾個連續動作,就是先看到並且肯定了孩子情感表達的存在,而且又以孩子為中心的回應,就是,看到你開心,我都替你感到開心,還做了一個動作,就是强化孩子如何得到了好的體驗的過程,所以給了一個提問,你是怎麼做到的啊?

二成為自己,活出自己,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著名的催眠大師吉利根說:大自然是很有耐心的,你所有不願療愈的,都會傳給你的孩子。

如果我們抗拒成長,就會把成長的任務轉嫁到孩子身上

有人說,孩子是天使,也有人說,孩子是父母的老師。說得真好啊!我們的情緒和成熟度,我們對生命的理解和態度、處理親密關係的能力,都被這個小生命映照得一覽無餘。他來到這個世界,督促我們把從前忽略的課補上,不斷完善自己的人生。如果不是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了困難,我們又怎會去探索,去反思自己的成長歷程和思維模式?

為了修復自我的創傷,我頂著各種壓力參加了一個自我成長的小組治療,參加心理學的學習,去閱讀各種自我療愈的書籍。通過學習我知道自己,一直站在不正確的位置上,過度承擔父母的責任,企圖去拯救父母的命運,慢慢的我逐漸變得不再過度承擔;我曾經因為父母做的事情而不斷責備他們,曾經因為他們的不够好而想改變他們,現在我知道,我的生命因他們而來,我知道父母是大的,我是小的,因認清自己情緒的真正來源,對該發火的人發火自己;尤其是能寬容的對待我的孩子,允許孩子跟我表達不滿,跟孩子承認,我自己也有不對的時候。

囙此,我們應該學會正確的“一個人的療愈”方法,可以一個人進行,也可以找個伴,但必須一個人進行療愈的部分包括:

一、拿出紙筆,誠實而詳細回顧你感到失落的幾件事,大多數人會找出三到四段“未了結的”關係。

二、挑出一段最痛或一直無法化解的情緒,回想你跟這個人之間曾發生過、一起做過哪些事情,至少要回想起十件。每一段關係都有好有壞,你不能只想起壞的,也得寫下好的,至少要寫兩件正面的回憶。

三、所有你感到失落的情緒,你覺得該做而沒做、或是可以做更多、更好的事情,不外乎你想要道歉或者原諒。

你要寫一封信、一封療愈的信,長短都可以,但不要超過三頁,別寄出去,而是對著夥伴、對著誰或對著什麼紀念物品念出來,感受那份療愈的力量。

經常做這樣的練習,自己可以得到很好的療愈!

懂得愛自己,意味著懂得體察自己內心的感受和需要,並為之負責。我們越知道如何愛自己,就越能為自己的情緒負起責任,從而避免將自己的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讓我們的孩子成為我們情緒的奴隸。

心理諮詢中有句話叫:諮詢師能走多遠,才能帶領來訪者走多遠!在育兒中也是如此:媽媽能走多遠,才能帶領孩子走多遠。

三父母恩愛,是對孩子最好的教養

首先在一個家庭中,夫妻關係是第一位的,一個家庭最重要的是夫妻關係,父母珍惜對方是維繫家庭的基礎,當夫妻關係非常牢固的時候,就能給孩子很强的安全感,夫妻關係是一個家庭和諧幸福的覈心,父母恩愛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孩子如果把一個家庭比作一個河流,親子關係、親密關係,還有親己關係,那哪個究竟是上游呢?其實真正的上游是親己關係,也就是自己和自己的關係,親密關係是中游,親子關係是下游。

如果我們上游的水足够的清澈、足够的充足,而且持續的有水,那麼中游和下游才會得到持續的滋養!婚姻中:不再將自己的價值實現附著在愛人與孩子身上,也就是,我有我自己,並且我心中也有你,有你很幸福,沒有你,我也不會很痛苦。就是我們內心會有那麼一篇綠色地,是滋養我們自己的。並且也可以滋養他人。其次先愛自己再愛孩子,如果你是一杯水,不可能給孩子一片海,更何况有時杯中的水還是渾濁的,一定要先好好愛自己,讓自己有一個好的心態,好的情緒,好的不斷的滋養自己,讓自己的水源變得純粹清澈,這樣孩子就會有持續滋養的源頭的愛。儘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發生爭吵,當夫妻雙方有意見不和且小孩在場,我會跟小孩解釋:寶貝,請給我們一點時間,我們在表達自己不同的意見.

與父母連接是孩子天生的心理需求,經常在小孩面前讚美另一半

”孩子你好棒,你和你爸爸一樣聰明!”

”孩子你好棒,你和你爸爸一樣講義氣!“

”孩子你好棒,你和你爸爸一樣人緣兒好!“

”孩子你好棒,你和你爸爸一樣孝順!“

如果夫妻破裂,“請允許自己的小孩跟對方連接:”如果你像你爸爸(媽媽),我會很高興。“尊重另一半是孩子的爸爸(媽媽),千萬不要因為另一半的行為,否定他們是孩子父母的身份,因為事實不會因為隱瞞而改變,否認和隱瞞只會令孩子在無意識裏被否認。

四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引導孩子形成健康自戀,在相信自己足够好的同時也坦然面對和接受自己的不够好,孩子才會有足够的力量做自己,接納自己。初為人母,大多數人都很擔心自己在照顧孩子方面做得不完美,總是期待能够給孩子最好的。而這種渴望成為完美媽媽的願望常常會導致我們在育兒過程中“太過用力,以致身心俱疲”,最終沒有心力去給與孩子健康成長所需要的愛。如果母親偶爾的不完美在孩子能够忍受的範圍之內,而這種不完美將成為孩子正常發展的一部分,並不會阻礙其正常發展。

我們需要去允許自己不完美,承認自己的不完美,協助孩子建構一個真實的母親形象,一個真實的世界。

通俗的說:一個足够好的母親,不擔心自己在孩子心目中不完美,而是會很坦然而坦誠的告訴孩子“媽媽也有犯錯誤的時候,也有偷懶的毛病”。這樣以來孩子無需將親子互動過程中產生的不愉快完全歸咎於自己,也能更加輕鬆的做自己,因為他的母親告訴他“媽媽是不完美的,我也可以不完美”。

一個能够允許和接納自己不完美的媽媽,也意味著能够允許和接納孩子的不完美,尤其是接納孩子的不足或所謂的“缺點”。因為在這樣的母親眼裡,真實和完整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我們不能接納自己,對自己不滿,就格外需要一個令人滿意的孩子。如果我們不能處理好親子關係,心中就會有一個“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動符合我們的期待。

五真正的母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做父母,是一場心胸和智慧的遠行。不僅僅是做父母,人生的許多時刻都應該懂得進退。

當孩子是嬰兒的時候,需要媽媽無條件地,盡可能去滿足他,給予的愛越多越好。然而隨著孩子的成長,做媽媽的要逐步放手,要因孩子能力的增長而逐漸面對失敗。如果媽媽總是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那麼孩子就會壓抑原本屬於自己的本性。

前段時間,聽了一個心理學教授的講座,說對孩子最大的暴力,不是打、不是罵,而是父母到了跟孩子分開的時候還糾纏在一起,讓我很是震撼,於是我决定跟孩子適時的分離,我决心晚上不陪兒子睡覺,兒子拉著我又哭又鬧,情緒很激烈,我內心很烦乱,並伴有害怕,我想起了心理學家科胡特的一句話:“不含敵意的堅決,不帶誘惑的深情。”在兒子五歲的時候,先從分床開始,後逐步到分房間睡覺,當他哭鬧的時候,我對兒子說:“我接受你有情緒,允許你哭鬧,我今晚一定不會陪你睡的。”我說完後,他鬧得更凶了,不停的搖晃我,那一刻,我的內心很慌亂,就像一個犯了錯的孩子,我看到了自己小時候曾在媽媽面前哭泣的模樣,仿佛被媽媽拋弃,我把拒絕當成了被拋弃,不被愛,這也是我害怕跟孩子分開的一個原因,那個當下,我內心告訴自己,現在我不是當年的那個孩子,我是一個媽媽,當調整以後,我用堅定而溫暖的眼神一直看著兒子,幾分鐘後,他慢慢的哭聲小了,情緒穩定了,我說:“兒子,去睡覺吧!”他說:“那你要給我講故事。”講完一個故事,我走出了房間,還隱隱聽到他抽泣的聲音,過程中我會有擔心,也會緊張,但我想這是我需要去面對的,從那以後,孩子有很大變化,明顯沒那麼粘我了,管理自己的能力也有提高。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西爾維亞曾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會越成功,只有不斷探索和學習,才能不讓孩子跟父母糾纏在一起,孩子也更獨立!

願意被拋弃,才是足够好的媽媽,親子關係不是一種恒久的佔有,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

所以,教育孩子的王道,是執著地栽培自己,選擇與孩子一起成長,重新審視人生最基本的關係,面對人生的問題,尋求答案,完善自我。

倘若孩子在成長的各個時期,所需的心理營養都能得到充分滿足,那麼孩子下一個階段的成長就會很自然很順利,也就是說孩子社會化發展、功課、情緒控制等方面都不會有太大的困難,這樣,孩子整個人生的發展也就有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成長中錯過了的時光,需要用更長的時間才能彌補。而那些過去被冠名以“愛”的初衷,終究成為一把利器,成為永久的殤。

如果我們能在成為母親的那一天就明白,這稱呼意味著新的開始,這開始意味著陪伴和共同成長,而成長意味著接納孩子隨時湧現的全部可能性,那麼,愛,就成為流動在家庭裏的滋養之泉,澆灌出每個人的生命之樹!

母親在被需要的時候應及時出現,同樣關鍵的是,她在不被需要的時候,應適時退離。

一個懂得愛自己的母親,更能勝任做一個給孩子“真正的愛”的母親。非暴力溝通的創世人馬歇兒曾說“你越是留意自己內心的聲音,就越能聽到別人的聲音”。如果我們越能敏銳地察覺並照顧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們才越有能力傾聽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本文標題: 鏡映-做足够好的媽媽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41952553544504
相关資料
如何陪伴孩子健康成長
在這個事件中,我們可以知道媽媽期待兒子能主動問問題,希望自己兒子能積極進取。多多的陪伴孩子,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標籤: 親子成長 育兒 家庭教育 早期教育
聊聊齋,談分離之《種梨》
有鄉人貨梨於市,頗甘芳,價騰貴。有道士破巾絮衣,丐於車前。觀者勸置劣者一枚令去,鄉人執不肯。肆中傭保者見喋聒不堪,遂出錢市一枚付道士。於是掬梨啖且盡,把核於手,解肩上鑱,坎地深數寸納之,而覆以土。道士既去,始顧車中,則梨已空矣。又細視車上一
標籤: 種梨 道士
情感問題諮詢|失戀心理諮詢:小我
失戀了,離婚了,就是等於失去了全世界嗎?人生是我們自己的,失去戀人後,我們更需要找准人生的定位,活出自我。試想一下,如果能發揚自己這一份打破小我的執著,更進一步的話,對待周邊的家人朋友,也能敞開心扉,不分你我的關愛對方的話,豈不就是一個品行
標籤: 戀愛 愛情
怎樣才能瞭解自己的氣質和性格類型?
有人問我,怎樣才能瞭解自己的氣質和性格類型?是否氣質即我們平時常說的脾氣、秉性。性格主要變現在個體對自己、對他人、對事物的態度和所採取的言行上?首先,我借用近年來得到心理學界廣泛認同的大五人格理論,來對性格類型做分類。到時,我們就可以比較篤
標籤: 性格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