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聘的心理學:為什麼有能力,卻找不到可靠的工作?

前不久在網上看到一則帖子,某北大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在網上吐槽自己的遭遇。按道理像這種頂級名校出來的學生,能力肯定有,找份工作不是輕輕鬆松,哪怕就是互聯網大廠也是想進就進吧,可為啥會找不到可靠的工作呢?這位發帖的樓主雖然北大畢業,還有大廠實習經驗加持,可竟然無法找到滿意的工作。

前不久在網上看到一則帖子,某北大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在網上吐槽自己的遭遇。按道理像這種頂級名校出來的學生,能力肯定有,找份工作不是輕輕鬆松,哪怕就是互聯網大廠也是想進就進吧,可為啥會找不到可靠的工作呢?我們可以先看看這位北大畢業生的吐槽。

這位發帖的樓主雖然北大畢業,還有大廠實習經驗加持,可竟然無法找到滿意的工作。

其實在我們生活中,這種奇怪的現象也不在少數。在許多普通人的認知裏,總覺得能力强、專業好的人肯定能找到好工作,可現實卻是,有能力的人也未必能找到好工作。

例如朋友小方就和我說起他最近離職換工作的事情。他說自己全日制本科學歷,現在已有三份工作的經驗,一份是保險相關,兩份教育相關,最近剛提出離職,原因是薪水一個月才3000多,但卻老是要加班,很懵逼。

小方以前的同學只有大專學歷,畢業後薪水卻已是8000多,小方國慶日回老家受刺激了,所以想換工作試試。可是接連幾次面試都是薪水3000左右+績效,這算科學嗎?

他說自己以前工作過的公司同事和領導對其評估都是工作能力、學習能力强,能適應各種工作,入職後也都學的很快,可是自己每次找工作薪水都很低,這是為啥呢?

聽了小方的情况,分析起個中原因,我給他說了三點。

01得了“騙子併發症”

職場上有些人即使很優秀,在面試中也表現不出來,事後卻懊喪不已,這就是吃了“好產品沒有好包裝”的悶虧。人們對自己能力評估偏低的現象,俗稱“騙子併發症”。

“倘若一無是處是罪過,恐怕我罪孽深重。時至今日,我依然如此認為。”語出自集演員、編劇、導演三重身份於一身的加拿大電影人邁克·梅爾斯。

很多極具能力、天賦的人士都經歷過類似的心理過程。儘管他們在客觀上已取得了相當的成績,然而在主觀上,他們依然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自我懷疑,認為自己有欺世盜名之嫌,這類現象在心理學上稱“騙子併發症”。

由於內心的恐懼、安全感的缺乏、或是對自身的批判心理,患有“騙子綜合征”的人往往抱著求穩的心態,懼怕競爭或挑戰。這類人的心態與自身的才能並沒有直接的聯系,他們中有些人甚至才華橫溢、功成名就。

認為自己是“騙子”的你,不妨在找工作前多參攷下周圍人對自己的評估,例如上司的提拔和肯定、給自己推薦信的內容等,對以往取得的成績,堅信那就是自己的成果,面試前,與你信任的朋友或前輩聊聊天舒緩下壓力,都能够加强你的自信。

如果你是職場女性,你需要知道,同一份工作,男性求職者往往在認為自己70%符合要求時,就敢大膽應聘,而女性求職者往往在自己已100%符合要求時,卻認為自己僅做到了80%。

02缺少變現的能力

不是所有能力,都可以變現。

說出來你可能會不太高興,許多人所謂的能力,其實只是公司裏,某個職位的具體技能。

它能讓你在某個崗位上,看起來能力很强,可一旦離開了這個公司、這個崗位,那些讓你在窩裏橫著走的能力,刷的一下就沒了。

我的同學M,之前曾在當地一家知名廣告公司做設計總監。有許多人慕名跳槽到他們公司,指明想跟著他混。

像他這樣有能力的人,自然不會滿足於現狀。在那家廣告公司做了五年後,他辭職了,自己創業開了個工作室。不過,他僅僅堅持了一年,最終還是無法維繫下去,轉而選擇再找工作。

用M自己的話說,是大環境不好,沒有機遇。

目睹這一切的我知道,他所謂那些很厲害的專業能力,必須依靠著公司這個平臺才能發揮。

當自己成為平臺時所需要的,絕不僅僅是那一點專業能力。

事實上,像M這樣的很多人都弄錯了一個概念,能讓你做到變現的,不是能力變現而是變現能力。職場上不管是哪一行業、哪一職業,總是有這樣一批令人扼腕歎息的人:他們苦心學習、致力於提高自身的學識;他們刻苦鑽研科技和方法,不斷地讓自己的技能攀登高峰;他們樂於助人,擁有很好的人緣……雖然他們是別人眼中非常有能力的人,然而卻無法獲得和自身能力相匹配的回報,而很多能力不如他們的人,卻獲得了耀眼的財富。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匪夷所思的現象?就因為這些人往往只專注於技能的提升,卻從來沒有學習過把技能變現的方法,從而缺少了變現的能力。囙此即使他們再有能力,最終能力也是被他人所用,自己僅僅獲得極少的殘羹冷炙。

03選擇比能力更重要

我曾經到某大學裏做職業規劃課程,發現很多應屆生面臨擇業非常迷茫,他們不能正確評估自己,也不能正確衡量一份工作的價值。

就像本文開頭新聞裏的那個北大畢業生,2份大廠的實習經歷看起來很驚豔,卻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可能當時他並沒有認真去思考過,這些實習經歷到底有沒有機會留下來,選擇這樣的實習崗位是否正確,於是才出現了這種有才無路的尷尬局面。

馬雲回憶自己當年的經歷時曾說:“我犯了一個錯誤,我告訴我的18比特共同創業同仁,他們只能做小組經理,而所有的副總裁都得從外面聘請。現在十年過去了,我從外面聘請的人才都走了,而我之前曾懷疑過其能力的人都成了副總或董事。我相信兩個信條:態度比能力重要,選擇同樣也比能力重要!”

我認為馬雲說得對,正如有了電,你還在燒煤,你不願意用,不能怪別人享受了更便捷的東西,不是電不好,不是互聯網不好,是自己不願意接受新事物的心態不好,才導致自己落後。

有個學妹,985名校畢業生,當時一心想進行業的頂尖公司,可偏巧經濟下行,許多頂尖公司都停止校招。而她的同學們很多都選擇了出國、讀研,想在學校裏先耗著,靜待時機。

可她卻果斷開始了一條曲線救國的道路,選了一家不太起眼的小公司,再過了幾年就跟著帶她的師傅跳槽到了心儀的頂尖公司。反倒是她當年那些同一起跑線上的同學們,卻荒廢在了等待上。

其實這種現象很普遍,兩個能力相當的人,放在不同的位置上,創造的價值,得到的回報,獲得的成長,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拉大,一開始差距並不明顯,後來你追都追不上。一連串不好的選擇產生的連鎖反應,最終會讓你跟同水准的人產生巨大差距。

以上說了那麼多,這些其實都是職場人容易忽略的軟實力。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既道出了唐代詩人陳子昂懷才不遇的鬱鬱寡歡,更成了千百年來“懷才不遇”者感時傷春的“標配”。

備註:本文為諮詢師丁路遙原創,並發表在知名公眾號《首席人才管》CHO公眾號上,如需轉載,請聯系諮詢師本人。

資料標籤: 大學 求職
本文標題: 應聘的心理學:為什麼有能力,卻找不到可靠的工作?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41952202892158
相关資料
雇主品牌——HR這樣做,讓員工被裁都能心生感激
轉眼又到了年底,員工離職管理成為了HR最棘手的難題。經濟形勢不好,老闆要求裁員,又該如何妥善處理避免勞資糾紛呢……惡意裁員讓藍色游標走上輿論的風口浪尖,雙方互相指責,場面一度非常尷尬。事件雖然已經過去,但很顯然,該公司在雇主品牌管理上做得還
標籤: 雇主品牌 hr hr管理
孟晚舟保釋後發出一條朋友圈:偉大的背後都是苦難!
連日來,加拿大當局以美國要求為由拘押華為公司CFO孟晚舟一事持續引發國內輿論高度關注。當地時間12月11日,孟晚舟在經歷3天的保釋聽證後,加拿大法庭做出判决,同意保釋。獲得保釋後孟晚舟發了朋友圈:我在溫哥華,已回到家人身邊。
標籤: 孟晚舟 吳京
追尋生命的意義
所幸,看到弗蘭克爾在《追尋生命的意義》書中講述了他在集中營極端的環境中體悟出生命的意義,證明了在任何環境下,甚至是最惡劣的環境下,生命都具有潜在的意義。弗蘭克爾認為,生命的意義因人而異,因時不同。意義療法的任務,是幫助患者發現生命的意義。
標籤: 追尋生命的意義
微信朋友圈是時候適當停一停了。
說起智能手機,不能不提微信和微信朋友圈。一開始是微信非常火,但隨著微信朋友圈推出以後,人們對朋友圈的關注程度已經全面超越微博。朋友圈剛出現時,極大的吸引著人的好奇心理。還有另外一層原因,朋友圈還滿足了人們各種曬的欲望。因為有了微信,朋友日漸
標籤: 朋友圈 智能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