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齋,談固著之《猪婆龍》

豬婆龍,產於西江。或獵得之,則貨其肉於陳、柯。此二姓皆友諒之裔,世食婆龍肉,他族不敢食也。俄頃,波濤大作,估舟傾沉。只有陳友諒的後裔陳與柯兩姓才能食用豬婆龍,而其他人食用的話都會招致不幸。從精神分析角度來看,陳友諒後裔陳與柯兩族食用豬婆龍反映了心理發展過程中的退行和固著現象。

原文

豬婆龍

豬婆龍,產於西江。形似龍而短,能橫飛,常出沿江岸撲食鹅鴨。或獵得之,則貨其肉於陳、柯。此二姓皆友諒之裔,世食婆龍肉,他族不敢食也。一客自江右來,得一頭,縶舟中。一日,泊舟錢塘,縛稍懈,忽躍入江。俄頃,波濤大作,估舟傾沉。

解析

豬婆龍就是現在稱呼的揚子鰐,傳說揚子鰐是龍和蛟交配出來的,又有別稱為土龍,因為體型短小而且體態肥胖又像母猪(猪婆),所以又會稱之為豬婆龍。只有陳友諒的後裔陳與柯兩姓才能食用豬婆龍,而其他人食用的話都會招致不幸。有人就不信這個邪,還真的整了一條豬婆龍回去,誰知豬婆龍在半路就跳回江中,而船也隨後被大浪打翻了。

陳友諒是何許人也?元末的農民起義抗元領袖,建立起陳漢政權,後來卻兵敗身亡。陳友諒只是做了一小段時間的皇帝,但是卻沒有像後來朱元璋那樣建立起長久政權,所以朱元璋成為了真龍天子,而陳友諒充其量只是一條土龍,並不能突破障礙成為真龍。再加上後世的種種巧合,民間就會流傳出來了只有陳友諒的後裔陳與柯才能食用豬婆龍,別人食用了就會犯禁遭天譴,就好像只有皇上才能穿龍袍一樣。

從精神分析角度來看,陳友諒後裔陳與柯兩族食用豬婆龍反映了心理發展過程中的退行和固著現象。佛洛德形容“退行”和“固著”就像軍隊不斷向前推進過程中建立起軍事戰略基地,在軍隊前進中遇到戰鬥失利後就會退回到原先建好的軍事戰略基地中休養,這一操作是“退行”;軍隊一直沒有往前繼續進軍了,而是停留在原先建好的基地,這就是“固著”。

陳友諒的後裔陳與柯通過民間種種傳說來渲染自家成為不了真龍天子只是豬婆龍,滿足於當下的狀況,無法再往前進一步。這種做法雖然是“固著”在豬婆龍上,但卻在告知當朝統治者,陳友諒的後裔陳與柯永遠只是豬婆龍的階段,成不了真龍,更不可能危險到當朝政權,以此來換取性命周全。

所以“固著”從表面來看是無能為力的表現,和鴕鳥遇到危險就把頭埋在沙堆裏一樣。但“固著”的本質是趨利避害保全個體,與力比多有著緊密聯系的,讓個體停留在某個曾經讓個體感受過滿足愉悅的性心理發展階段或者客體或者關係中來對抗當下個體無法面對處理的難受或者痛苦。“固著”的實現需要有兩個條件,一個是以往某個性心理發展階段或者客體或者關係中有著過度滿足,二個是性心理發展不順利,個體遇到了其無法克服的强大阻力。

“固著”現象並不少見,比如一個人遇到了分手事件,因為無法修復對方而感覺特別痛苦和難受,會不停地去找朋友或者諮詢師詢問意見和辦法,想要知道怎麼才能修復對方,但就是一直無法從痛苦當中走出來。這時個體就是固著在了小時只需要聽父母安排的心理年齡階段,無法合適地去理性思考,也無法接受感情分離的事實,只能通過不斷去詢問周圍人和專業人士意見的管道來獲得片刻的精神上放鬆,讓自己不覺得是如此無助和孤獨。甚至在一些嚴重創傷也會有固著,一些性行為方面的倒錯,如窺陰癖、露陰癖等也存在固著。

固著就意味著個體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阻力,這就需要個體有足够的反省能力或者通過諮詢,讓自己從固著的狀態中慢慢找回自己解决當前問題的能力和合適管道。這是一個過程,改變是需要時間的,也同樣需要個體的耐心。

資料標籤: 陳友諒 揚子鰐
本文標題: 聊聊齋,談固著之《猪婆龍》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41951701007872
相关資料
節後焦慮症,滿血復活靠三招!
春節過完了,同事小蔣對我說,上班第一天來就感到非常焦慮,想不起來今天是幾號或星期幾,無論幹什麼似乎都提不起精神,感覺身體被掏空了。我有點詫異,你這小夥子才30歲都不到,而且七天長假剛過完,現在應該是滿身雞血的狀態才對啊,怎麼像老年人似的。既
標籤: 跳槽選擇 心理學
你是否被優秀架空了自己?
也許很久了你已經習慣於成為“別人家”的孩子,那樣應該的優秀、那樣值得期待、那樣應該的成功,自己也不自覺地覺得自己應該如此。所以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不斷的灌輸著你要怎樣怎樣優秀才好的觀念。
標籤:
首長想幹掉的人,你卻想挽留——如何做到雙贏?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領導,决定了你的領導風格。但不同的領導風格將會决定你在職場的人際關係與發展機遇。畢竟,如今已是2019年了,能够低頭挨駡的員工,幾乎已經不存在了。甚至連部門總監王力也有耳聞,但是讓王力有些意外的是,今天王楞楞的首長李莉卻跑過
標籤: 王力
媽媽,如果我做得更好,你會不會更喜歡我?
我很難受,但是,嘴巴卻很倔强,告訴她,你別跟我說話,自己去玩會兒,安靜會兒,我會喜歡你的。刷了一半,突然又問:“媽媽,如果我刷牙刷的仔細一點,快一點,你會不會更加喜歡我?”我在準備早餐,毫不猶豫地說“會”。吃完早餐,女兒又問:“媽媽,如果我
標籤: 親子成長 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