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失戀,從修復自己內心的黑洞開始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會歷經大大小小的磨難,有的人是在健康上,有的人是在金錢上,有的人是在工作上,有的人是在感情上。我相信這個留美博士心中是很渴望家人的愛的,只是積怨太深相處太難。直到我瞭解到性格的造就和家庭的關係緊密相連,而我卻背著這個“性格不好”的沉重黑鍋那麼多年抬不起頭。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會歷經大大小小的磨難,有的人是在健康上,有的人是在金錢上,有的人是在工作上,有的人是在感情上。

於我而言,每一次都真真切切地在關係中敗北,焦頭爛額。之前我也很疑惑,平時好好的一個人,為什麼一旦進入關係中,就變成了一個貪婪的吸血鬼,想要把對方的愛吸幹抹盡,最終導致對方苦不堪言被我逼走。從我的角度來看,再次印證了從小植入我腦中的“我不值得”這個內化的魔咒,這個內化的魔咒又來源於童年時父母劈頭蓋臉的“你怎麼那麼笨”、“一無是處”。幼小的我默默地選擇了認同,從此一路走上了印證魔咒之路。

後來學了心理學,我漸漸明白了,童年的遭遇在我的心裡留下一個缺愛的大黑洞,導致我成人後在親密關係裏不斷地向外索取,為了要證明自己是值得被愛的。然而我的行為卻和內心的渴望背道而馳,一步步把別人推遠。因為得到的永遠不够,想要的總是太多,就像是上癮一樣,被愛的癮。

近兩年很流行“原生家庭”這個詞,討伐父母的聲音也一波高過一波,豆瓣甚至有了“父母皆禍害”小組,大家紛紛控訴父母當年之於我們的種種傷害-----被家暴、被言語乃至身體虐待、被忽略、被寄養、被拋弃。“倘若不是當初你這樣對我,我如今又何至於落得這步田地?”由此對原生家庭心生怨恨。於是便有了北大留美博士12年過年不回家與父母團聚,只因受傷太深。我相信這個留美博士心中是很渴望家人的愛的,只是積怨太深相處太難。

回顧在自己身上發生的種種,我終於開始去瞭解自己,探索自己。我也曾心生怨恨,怨恨父母從小到處和別人說:“這個孩子性格不好。”直到我瞭解到性格的造就和家庭的關係緊密相連,而我卻背著這個“性格不好”的沉重黑鍋那麼多年抬不起頭。我覺得我活得太憋屈了呀,仿佛自打生出來就已經被貼上了“不好”“次品”的標籤,永世不得翻身。所以爸爸媽媽才會打我,因為我不够好,我不能頂嘴,不能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意見。怨恨了那麼多年,突然覺得除了帶來憤怒指責之外別無益處,自己變得越來越負能量,人際關係變得更差。

是的,我缺愛,很缺愛,所以我在親密關係裏總是索取,你要給我愛,你應該給我愛。我的伴侶已經給了我很多很多愛,好多好多陪伴,可是我越來越貪婪,因為內心那個黑洞,是個無底洞,沒有人能填滿它。他要滿足我好多需求,我開始無理取鬧,各種不滿,徹底退行成了一個巨嬰,然後我們開始衝突不斷。當然,這段關係肯定是以結束告終。我曾經一不滿,就用分手作威脅,動不動就提分手,看著他那麼傷心落淚我覺得好被愛,原來有個人是可以這麼在乎我的,是不是很變態?自己也知道這樣作不對,可是風平浪靜一陣之後仿佛又覺得生活少了點什麼,這不是我一貫以來應該擁有的平靜,我早已習慣了兒時的暴風驟雨,指責攻擊。看吧,這就是你的“舒適圈”,儘管你自己知道,它並不舒適,可是你已經習慣了它。

關係破裂之後我開始找尋出口,開始去參加各種自我成長課程。在工作坊中,我看到了太多的來自原生家庭的傷痛,同時也看到了原來我不是唯一的那一個。那麼多無以言說的痛,最後都可總結為一句控訴———-你們當年為什麼不能給我健康的愛?是啊,我也曾憤怒:父母的錯誤,父母的傷痛,憑什麼要我們來承擔要我們來經受磨難?然後我們再傳給我們的子女,進行下一個輪回?我們為什麼都活成了我們原先不想成為的、父母的樣子?我們對自己的孩子和當年我們的父母對我們的模式是一模一樣的,然後我們的孩子長大成人後在ta的親密關係親子關係裏又會再重複我們當年的模式。是啊,為什麼呢?答案是,沒有為什麼,因為你選擇了他們做你的父母,你是他們的子女;你是,所以你必須要承受。

每個年代都有自己的局限和傷痛,而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年代,也沒有完美的父母,他們首先是人,是人就有作為人的局限;其次,他們才是你的父母。叢大錘說:“每個媽媽都帶給我們很多傷害,但同時,媽媽在她不匱乏的部分,給出來的是愛。洗衣、做飯也是愛,是在她們的能力範圍之內能够給出來的愛。每個人都是一樣,在匱乏的部分帶來傷害,不匱乏的部分給出愛。”深以為然。

父母的父母,在他們的那個年代,也沒有人以身作則教會他們如何去愛,他們沒有被真正無條件地愛過,所以也不能給他們的孩子健康而有尊重的愛。自然,如果我們的父母,從來沒有被他們的父母看見過、尊重過、欣賞過,那麼他們又能用什麼樣的管道來愛我們呢?他們只能用他們熟悉的管道,即便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來對待我們。試看中華泱泱五千年,從歷史上沿襲而來的女性義務的操持家務,洗衣、做飯,為你打理一切,即是對你最大的愛了。

當我們陷在自己的世界裏的時候,我們都以為自己是最特殊的、被虐得最慘的那一個,然而事實是,每個人都帶著無限的創傷活在這個世界上,差別就是我們如何對待這些創傷。我們可以選擇做受害者,繼續陶醉在“我很可憐”的角色裏,別人都對不起我,我最可憐我最慘,大家都快來愛我,然後卡在這個受害者的角色裏,可以什麼都不用做,這樣就再也不用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了,從此你的一生就交付給別人來决定了。再或者,我們可以選擇擦乾眼淚站起來,感謝曾經的那些磨難讓我們覺醒。

薩提亞談到人有三度出生:第一度出生是當精子和卵子相遇之時,啟動了生命力;第二度出生是指當我們從媽媽的子宮裏來到這個世界上,進入一個已經存在的家庭系統;第三度出生是指一個人的覺醒,一個人真正的內在心理成長,知道“我是誰”,和生命聯結,從而綻放出生命的價值,成為“自己的决定者”。我們每個人都會歷經第一度和第二度出生,但是有的人終其一生,都沒有經歷過覺醒的過程,沒有搞清楚“我是誰”“我要什麼”“我想自己選擇過什麼樣的生活”。

磨難讓我們的心破碎,然而只有破碎,你封閉的心才得以讓光照進來,讓我們能够睜開眼睛,去找尋真正的自己,從此將命運緊緊握在自己的手心裏。唯有破碎,才能重生,才能於黑暗之中生出絢爛之花,打破原生家庭的輪回。學習,成長,不討好,不逢迎,不索取;自己愛自己,自己給自己想要的愛。

當你能够學會愛自己,厚待自己,照顧好自己的身心,你就會發現,你內心的那個洞,在不知不覺間,被漸漸地填上了。你不再那樣需求感爆棚,沒了那個人就不能活。你能漸漸地放下他往前走,樂於去看見新的可能性了,而不再死死抓住那唯一的可以讓你活下去的稻草。你的生活豐富了,你的自我重新找回了,你能够擁有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了,有自己的追求了,生活才會再次綻放光彩,讓你依舊奪目。

作為一個成年人,最大的權利就是站起來,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照顧好自己,不找藉口,勇往直前。

與君共勉。

資料標籤: 原生家庭 兩性
本文標題: 走出失戀,從修復自己內心的黑洞開始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41951657388696
相关資料
愛,需要你擁有自我覺察的能力
那天,和上培訓課的同行們一起吃飯,我們討論了人生的成長與改變。小時候,我們就是這樣卯著勁要打敗別人的不是嗎?我們都忽略了,在親密關係中,不僅僅是只有“你”“我”,還有“我們”。“我們”的意思是你和我是合作共贏的關係,而不是競爭的關係。只可惜
標籤: 情感 兩性
你如此不愛惜自己,又怎能照顧好別人?
有個案主的母親在案主20歲出頭的時候因為心臟病突然離世,案主甚至沒有來得及和她說再見,便再也不能見。關鍵就是,生活是不盡如人意的,和婆婆結盟的丈夫也不可靠,案主一個人,扛過了所有的苦。
標籤: 婚姻 兩性
想改變現狀,先學會為自己的人生負全責
情緒來了,不要先急著找發洩對象發洩,而要先問一問自己:“為什麼我會覺得受傷和憤怒?我的什麼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我可以自己滿足自己嗎?”
標籤: 情感 兩性
應該如何做好職業規劃?你有為自己算過嗎?
最近,總會有很多朋友問我:“我該如何規劃自己的人生?我要學點什麼好?做微商可以嗎?做什麼最賺錢?怎麼樣才可以到達成功?”再接著,聽著一個長長的“啊”,就沒有了下文。但凡做微商這件事,她們曾興奮地告訴我:“我這少說一個月也賺了有七八萬啊!”
標籤: